2022范長江行動|聆聽港人代表「上海故事」 感知上海發展機遇

「2022范長江行動——認知上海這十年」香港傳媒學子上海行採訪團參訪本次活動支持單位、香港特區政府駐滬辦,並與在滬港人代表座談交流,受益匪淺。(大公文匯網倪夢璟 攝)

(大公文匯網 記者 張帆)上海,是大灣區之外,內地集聚港人最多的城市之一。多年來,在滬港人用自己的勤勞、智慧,為上海的改革開放作出重要貢獻,他們的上海故事,對於後來者也有重要的示範意義。「2022范長江行動——認知上海這十年」香港傳媒學子上海行採訪團,來到本次活動的支持單位香港特區政府駐滬辦參訪。主辦方特地請來7位在滬港人代表與同學們交流,讓大家受益匪淺。

安獅資產董事長張國正:來上海是人生最成功的決定

在當天出席會議的港人代表中,張國正來上海的時間最長。1997年6月,距離香港回歸還有一個月不到,他就來到上海工作。那時,很多在座的同學都尚未出生。往事歷歷在目,張國正笑着告訴大家,至今仍然認為,選擇來上海,「是我人生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決定。」

回首25年走過的艱辛歷程,張國正告訴大家,必須深刻認識到,相對於當年,港人應該收起良好的自我感覺,「因為周邊上海的朋友已經是跟我們並排同步,甚至是比我們的發展更快。」張國正認為,今天的上海國際化程度已經跟香港沒有差別。「也就是因為這樣,給大家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你來上海生活工作,一點隔閡都不會有,這是上海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地方。」

張國正還勉勵大家,香港學生還有很多優勢。最重要的兩點,就是國際化和有創意。「好好利用這兩點,為國家貢獻,為香港貢獻,為上海貢獻。」

來上海已經25年的張國正深情地說,選擇來滬工作,是人生最重要、最成功的決定。(大公文匯網倪夢璟 攝)

泰寧學建教育董事長麥德銓:香港青年面臨更多機遇

生在香港,在英國讀書的麥德銓,留滬發展的由頭頗為浪漫:認識了一個上海女孩,就是現在的太太。聽到這裏,很多同學的臉上流露出羨慕。但麥德銓接下來在上海的創業之旅就不那麼浪漫。

因為自己特別喜歡吃,麥德銓開過餐廳,體嘗過對商業運作毫無經驗導致的失敗,也品味過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後,終於迎來成功的喜悅。最終,因為與太太都特別喜歡孩子,又選擇投身教育領域。辦學校、做幼兒園,隨着青少年工作的深度投入,他也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麥德銓一邊繼續做着滬港青年交流工作,一邊還在為更多在滬港人子女的教育奔走努力,並樂在其中。

回顧自己一路走來,麥德銓鼓勵同學們要勇敢走出第一步。人生很多東西無法規劃。「然後要一直適應,因為這個世界一直都在改變。」在麥德銓看來,現時的香港青年面臨更多機遇,國家有很多資源。「大家都希望你能成功,所以恭喜你們。你們人生第一步就是選擇好,祝你們以後發展很成功。」

麥德銓認為,現時的港青面臨更多機遇。國家都希望港青能夠成功。(大公文匯網記者倪夢璟 攝)

啟亨(上海)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包鴻勳:有機會要在國內多走走看看

家境優越的包鴻勳同樣也是在海外完成學業。也因為看到了國內發展的巨大潛力,他決心不靠家裏支持,回到父母的老家上海創業。如今,他剛剛投身新媒體經濟領域,「成功與否還不敢說,但是我覺得目前還是走對了一步。」

包鴻勳透露,自己的創業起步於一家30平方米的服裝店做起。但這「第一次」的銷售所得還不夠付店面租金。聽到這裏,同學們和他一起笑了起來。笑過之後,就是深深的思考。

包鴻勳告訴大家,如果想要創業,首先一定要好好學習,可以先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為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同時,學習也可以幫助自己少走彎路。當然,如果決定創業,也不要害怕失敗,最重要是不再去走同樣的彎路。同時,如果有機會的話,將來無論在哪裏就業,都要在國內多走走、多看看,多積累實習經驗。「把這裏的信息可以帶回到香港,分享給你們身邊的人,讓大家一起努力,來融入我們整個國家發展大局。」

包鴻勳認為,要想創業先要好好學習,也要不害怕失敗。他還鼓勵同學們找機會在國內都走走、看看。(大公文匯網倪夢璟 攝)

上海新達利地產發展有限公司董事劉嘉業:把眼光放開多學習

同樣在英國長大的劉嘉業,因為要繼承父業而來到上海。從買不到一件進口食品的不適應開始,到如今還是覺得在上海生活習慣。這變化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內地城市的飛速進步。

在劉嘉業看來,上海在先進製造和高科技領域的機遇值得深度挖掘。當他聽說同學們還曾去過中國商飛參觀,語氣中充滿羨慕。他告訴大家,上海未來作為國家高科技的集聚區,還有更多發展機會。「希望大家還是多去看,多交流,多學習,把眼光放開一點。」同時,參與「范長江行動」只是一個開始,「我覺得大家可以繼續的在不同的層面去參觀學習,希望大家繼續留下來,為國家多作貢獻。」

劉嘉業認為,上海在科創領域的機遇值得關注。(大公文匯網記者倪夢璟 攝)

艾森斯軟件研發有限公司合伙人堵冠偉:要多與國內朋友交流溝通

自言是因為公司拓展業務需要而被「逼」來上海的堵冠偉,開場就表示,「逼完之後我覺得挺享受的。」

已經來上海15年的堵冠偉,也度過了不斷求新、求變的15年。堵冠偉說,如果最初來內地發展,還有一點點優越感,但隨着對國家的深入了解,和交到更多內地朋友,他越來越樂在國內發展。「我覺得我看見國家的發展,不是單單在經濟上面。還有我遇見的很多人,他們給我的啟發跟在香港不一樣。」因此,堵冠偉除了同樣建議同學們不要害怕改變和突破,還特別強調,要在國內敢於嘗試新的東西,多跟一些國內的朋友交流和溝通。

「我希望大家珍惜在國內時間,不單單跟香港的朋友溝通,也是多一些跟國內的朋友去溝通,也跟學校以外的人去理解這個社會,我希望你們越走越遠。」

堵冠偉勉勵同學們,要多與國內的朋友交流溝通,會帶來很多香港無法獲得的啟發。(大公文匯網倪夢璟 攝)

上海靈宙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黃炬偉:離開舒適圈才會真正認識自己

相對來說,「90後」的黃炬偉,與同學們的年齡差距較小。同樣在國內經歷過曲折創業的他,在會後還受到同學們的追問。「同樣是港青,您對我們未來的就業和創業有什麼建議。」

黃炬偉表示,首先要「多走多看,開闊眼界。」如果你不離開舒適圈,就不會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強,不看看外面的世界而輕易做決定,肯定會後悔。所以,不是建議「去哪裏」或是「做什麼」,而是先要找機會到處去看看,哪怕是國內的二線城市,也有不錯的勢頭。「在我們國家有很多在發展中的城市,如果多去看看其實反而會發現更多機遇。」

黃炬偉鼓勵大家,要敢於走出原有的舒適圈,發掘真正的自己。(大公文匯網倪夢璟 攝)

上海杏虎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創辦人梁鈞宜:不後悔在上海創業

出生中醫世家的梁鈞宜,同樣也是一名「90後」。因為家人的要求,聯考分數可以上港大的他,最終選擇來內地學中醫,並來到上海創業。如今,經歷過疫情的困擾,他仍然堅守着自己的草本奶茶店。「我覺得在上海創業我是沒有後悔的,雖然有可能以後會失敗。」 他還表示,希望在創新賽道找到自己的道路。「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產品能夠創新地去改變,並更好地推廣中醫中藥文化。」

對於梁鈞宜來說,對上海的喜愛,還源於實實在在的生活經歷,比如,這裏有「垃圾分類」,有便捷的移動支付。還曾經通過手機軟件打車,而幸運地遇上一部正在試點的「無人駕駛」車。更重要的是,這裏的港人團體、駐滬辦等機構,對於港人的支持也很大。「無論你有沒有背景,你都能夠快速去發展事業。以後你可能會回到香港或者是去其他城市,但是我覺得上海是更好的一個發展點和中轉點。」

短短一個多小時的座談,同學們意猶未盡。會議結束,交流仍未停止。不少實習記者各自找到幾位港人代表拉到一邊「補充採訪」:「你為什麼想到要做奶茶?」、「您覺得創業成功必備的素質是什麼?」「您對我們在上海發展有什麼建議嗎?」……臨別時,還紛紛留下了聯繫方式,預備今後進一步諮詢求教。

正如採訪團成員、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港生黃張敏直言:「此等思想的碰撞和激蕩,對於我們青年人而言是非常寶貴的,前人的指引為我們找到一個窺探未來的窗口。」

梁鈞宜表示,不管最終成功與否,都不後悔來上海創業。(大公文匯網倪夢璟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