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這座城·上海|創科中心經濟龍頭 上海敢為天下先

(大公報記者 張帆)「如果不是來上海,我今天的成績,可能沒有現在的1/10。」隔着電話仍能聽出郭志洪聲音裏的感慨。十幾年前,這位香港會計界專業人士在四十出頭的年紀作出一個重要決定:來上海闖一闖。「相對香港,上海和內地的市場更加廣闊。」如今,他在滬創立的企業已將業務拓展到整個亞洲。這座機遇滿滿的城市以它的活力推動着郭志洪迎難而上,也令他驚喜地發現,自己從前在香港踐行的工作理念在上海依然行之有效並廣受歡迎。這一切的背後,蘊含着一座城市在高速發展之餘,對於專業的尊重。

2006年,郭志洪來到上海和朋友一起創業,成立人力資源管理公司。為了上班方便,他選擇在公司附近租房,每天步行二十分鐘左右回辦公室。上海夏天酷熱,他上下班一路揮汗如雨。此外等待他的還有語言關──那時的他不會普通話,也不會用拼音打字。

引入港式服務 滬上站穩腳跟

當時內地對於人力資源的認識多停留在「招聘」,但郭志洪等人則前瞻性引入香港已經成熟的經營思路:「我們不做招聘,而做人事代理服務,為企業計算及代發工資、申報個人所得稅、繳納五險一金等等。」

創業初期,郭志洪需要建立信任,「幫代發工資,很多企業會擔心有資金風險,我還記得一個客戶會提出先看我們的銀行流水才決定是否把業務給我們。」為此,郭志洪不僅在經營管理上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也把港人服務至上的理念在內地員工中推廣。「打開門做生意,每個客人都是VIP,客人的要求我們要盡量滿足,有需要我們還會推出定製服務。」由此,公司不久在上海站穩腳跟,客戶裏還多了不少世界500強企業。

回顧過去,郭志洪認為,自己事業的發展應歸功於兩個重要因素。首先,內地經濟穩步發展,上海始終對各路人才有巨大吸引力。郭志洪的公司剛起步時,客戶企業的員工都是本地人,後來外國人、港澳台人士越來越多。「各行各業都有,包括一些影視明星來內地演出,也委託我們報稅。相對香港,上海和內地的市場更加廣闊。」

政策具連續性 「答應都會做到」

另一個重要因素在於,上海對於企業和外來人才的政策非常友好,且具有連貫性。他所在的普陀區一直在推進建設「人靠譜、事辦妥」的營商環境。「他們答應的事情都會做到。十幾年來都這樣。」

如今,郭志洪的業務圈已拓展到亞太各主要商業城市,但上海仍然是主陣地。多年來,他擔當橋樑引入多家香港青年創業公司落戶,涉及人工智能、網絡遊戲等新興產業;此外還開辦創業園區,吸引了近百家新興產業創業項目入駐。「年輕人的創造力是無窮的,給他們平台和舞台,相信他們總有發光的時刻,我也想貢獻綿薄之力。」

現任東亞中國行長助理兼華東區區長的香港人張艷,同樣在人生最好的年紀來到了上海。她印象中,除了思鄉和空氣比香港乾燥,自己並未對上海的新生活感到不適應。如今,約三兩知己在市內品各地美食、體驗不同文化,更給她增添很多歡樂。

張艷認為,長江後浪推前浪,今時的港青們來滬工作機遇依然很多。上海營商環境全球領先,能為青年人提供足夠的機會。此外,上海人才政策開放。海外和港澳人才還可以通過申請海外人才居住證實現多方面與本地居民的同等待遇。「當然,內地的人才也越來越優秀,今日的港人來內地工作,面臨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張艷表示,人生從來不缺機遇,缺的只是努力,「我希望港青們能夠不懼挑戰,拋開優越感,懂得感恩,為自己、為上海、為香港的美好明天而奮鬥。」

青年音樂家:上海讓我更豐富

「國際文化之都」上海也滋養不少香港青年藝術家,陳定遠這位獲得過香港電台「樂壇新秀」稱號的青年藝術家,24歲考入有140年歷史的上海交響樂團(下稱「上交」),任巴松管首席。「上海是一座對學習藝術的人極其友好的城市。在這裏,可以接觸到多姿多彩的音樂和藝術類型,激發無限可能。」

來到上海之前,陳定遠先後在香港拔萃男書院、香港演藝學院和德國柏林藝術大學接受了系統正規的藝術教育。對於上交,他並不陌生。他說,在香港就能經常看上交演出。所以,在德國時看到招考信息就毫不猶豫報名了。

「感覺上海在很多地方與香港很像。」陳定遠說,更重要的是在熱愛的專業上,上海讓他「變得更豐富。」入團兩年就趕上世界巡演:逍遙、琉森、格拉芬內格……陳定遠得以看得更多,走得更遠。此外,上海也捨得「請進來」。在歐洲深造期間,即使「近水樓台」,也很難近距離接觸到當地名團名家。而加入上交後,大師每每在不經意間就出現在後台,與他侃侃而談。

2019年,陳定遠成為上海樂隊學院教師。至今,他培養的學生已經考取多個職業樂團。每次回港陳定遠都會向學弟學妹們推薦上海,他樂見更多香港青年藝術家能來到內地發展,推動兩地音樂人更多交流,演繹出更美樂章。

用智慧為這座城添磚加瓦

上海的吸引力,不僅在於「硬條件」。在普華永道網絡安全服務華中地區主管合夥人張俊賢看來,未來來滬就業還可以把眼光拓展到高端製造、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哪怕是傳統的金融領域,區塊鏈、金融科技等也有廣闊天地。張俊賢自香港科技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網絡安全領域耕耘,當年他主動報名來上海工作,在上海和團隊的小夥伴建立起中國內地第一支網絡安全團隊,至今培養了超過200位本地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專家。

張俊賢介紹,當年來滬時,自己研究的這一課題「在國內相對空白,我認為有更多發展空間。」而他的預測沒有錯,網絡普及,信息技術革命,都推動着中國計算機安全事業的發展。更多企事業單位開始重視信息安全系統建設,相關部門在法規制定上,也非常重視傾聽專業人士的意見。「我們的很多理念帶來上海,是最快被接受的。」

當然,上海的城市更新和建設也令張俊賢驚嘆。上海在大規模的城市更新過程中對於很多老建築的保護性修繕令他印象很深,不僅留住了城市文脈,通過現代技術的改造升級,也引領了新的時尚潮流,他熟悉的黃浦區就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且「有很多項目都是港商開發的。」有越來越多的港人和自己一樣,用智慧為這座城市添磚加瓦,令張俊賢更感親切和自豪。

記者手記:城市日新月異 此心安處是吾鄉

拋開各種優惠政策,上海吸引各路人才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安心、宜居的環境。記者採訪的多位港人,都對上海的城市更新和環境治理大加讚賞。

很多人不約而同提到,十多年前第一次來到上海時,隨處可見工地和吊車,似乎僅過了短短幾年,吊車不見了,轉而是一片全新氣象:淮海路一帶有連卡佛、時代廣場、力寶廣場;浦東陸家嘴地區高樓林立,甚至有中環的味道。

「你看現在的藍天白雲,其實十幾年前藍天還是不多見的。」有港人說,上海隨着工地減少,灰也少了,即便是冬日坐在露天咖啡館,也是一種享受。

在滬能找到家的味道

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都能在上海找到家的味道,港人找到茶餐廳和粵式餐飲更不是難事。有港青向記者推薦,南京路一家茶餐廳的白汁雞皇飯有小時候的味道。還有港青特別提到,假日的重要節目,就是與喜歡喝咖啡的朋友去不同咖啡廳。

在記者發稿前不久,上海又宣布將加快打造高品質的國際人才生態系統,為在滬各類人才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的工作環境、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和後顧無憂的生活環境。相信不久的將來,隨着一批新的人才政策在上海先行先試,更多港人能在上海留得住、幹得好。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來源:大公報A10:內地 2022/08/23)

「愛上這座城」系列專訪:

灣區優勢得天獨厚 港青深圳創業相信:肯拚就會贏

港女讚廣州「同聲同氣人情味濃」:廣州也是我故鄉

定居杭州 港人夫妻:這裏已是我們的第二故鄉

創業港青:北京的可愛在於多元包容充滿活力

愛上這座城·上海|創科中心經濟龍頭 上海敢為天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