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關注港青內地就讀通關難問題 與國家共贏發展

文/張學修

9月新學期將近,本港數以萬計的往內地求學的香港學生面臨通關難的問題,因未能取得深圳驛站名額心急如焚,憂慮未能趕及回校註冊會而被迫休學,甚至喪失學位。問題一出,引起了社會及政府的高度關註,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出席活動接受訪問時提到,當局已知悉港生北上遇到的困難,已即時採取一系列措施,相關工作正在密切進行中,包括向內地相關部門提出,港生倘不能按時報到可獲註冊、課堂方面酌情安排等,希望能為這些同學提供最適切的幫助。同時,中央亦十分關心此事,內地已應允港府要求,「開綠燈」為需要北上就學的中學生和高等院校學生開設特殊配額,讓他們趕及開學前報到,研究措施確保提供足夠隔離酒店設施及航班,希望所有學生能順利成行。

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半個月,已展現積極有為的施政新風,推出多項措施迅速回應市民的關切,如早前的暫緩航班「熔斷機制」、爭取增加深圳健康驛站名額、推出深圳灣口岸離境特別核酸檢測服務網上預約系統、推出「安心出行」紅黃碼、放寬海外入境隔離檢疫至「3+4」等等,都表現出「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理念。這次學生北上難一事,特區政府亦是反應迅速,在問題出現的第一時間就與內地政府商量,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如此施政態度和速度,值得肯定。與此同時,內地有關部門的全面配合與支持,也再次彰顯了「香港有求,國家必應」的濃情,讓香港各界深受感動。

正所謂,民生無小事,港生北上難一事,也反映出了香港青年的北上發展之路上,仍有許多阻礙。青年是未來的希望,但香港本地市場體量小、資產價格高,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導致青年「上流」空間也相對狹小。隨著近年來大灣區的不斷發展,以及國家利好政策不斷出臺,大家漸漸意識到,香港青年之所長,是國家發展之所需,港青可充分藉助香港在服務業、金融、科創研發等領域的領先優勢,在大灣區發展進程中發光發熱。因此,越來越多的港青,緊緊把握住了這些難得的機遇,勇敢邁出第一步,選擇北上學習、就業、創業等,積極融入國際發展大局,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然而,現時兩地遲遲未能實現通關,就連抽取隔離名額都「難於上青天」,使得港青北上「心有餘而力不足」,長期下去只會阻礙他們的發展。

特區政府不止要看到學生北上難的困境,亦要看到青年北上就業創發發展的難題,既然針對此次開學潮北上,特區政府和內地有關部門能夠為學生「開綠燈」,那麼也應該為有需要北上發展的青年提供相應的支持與幫助,讓特殊配額恆常化。現時深圳驛站隔離名額每日只有2000個,加上前往珠海口岸的金巴400個名額,合共每日2400的名額供應,完全無法滿足市民、學生、商人等群體數以萬計的北上需求。希望特區政府能夠繼續積極與內地協商,不求一步登天,但求循序漸進,逐月按比例增加名額,並考慮「逆向隔離」的可行性,為深圳方面分擔隔離酒店供應的壓力,以盡可能地增加名額,解決過關難題。

香港要發展,青年要發展,這些都與「通關」是離不開的,目前連回去內地都困難,融入國家發展更何從談起?通關問題事關民生大事,期待爭取政府拿出更大的魄力、更有力的舉措,真正踐行「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打通兩地的通關阻礙,讓香港和有志青年能與國家共贏發展。

(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