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地解碼4 | 「綠化地」建屋效益大 還等什麼?

香港山多平地少,有近四分三土地仍未開發。

(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房屋土地供應短缺近年一直困擾香港,實際上,本港現時約有四分之三土地尚未開發,規劃署前署長、資深城市規劃師凌嘉勤接受《大公報》專訪,從基建配套、成本效益及司法挑戰風險等分析有潛力發展的「綠地」選項。

凌嘉勤認為政府應集中資源,優先探討發展「綠化地帶」建屋,形容「要集中優勢兵力,打有把握的仗」,並強調本港現時最重要是執行已落實的覓地政策,政府應破難而進。「我們不欠缺增加土地供應的討論,現時最重要是捲起衣袖去做」。

本港未開發的土地當中,有732公頃是郊野公園、「綠化地帶」等未發展的「綠地」,佔全港土地面積65.6%,是住宅用地面積的9倍。香港為何有如此大比例的未發展用地?凌嘉勤解釋,香港山多平地少,港九新界都有不少數百米的高山,開山闢地的發展成本極高,大量斜坡亦加重日後的維修保養成本;至於住宅用地僅79平方公里,佔全港土地面積7%,是由於數字只計及純住宅用地面積,但其實本港有不少用地,是用作發展房屋相關的配套,例如道路用地、社區設施用地等。

位處公路旁 可用基建配套

房屋土地供應短期近年一直困擾香港,社會有聲音要求開發更多未發展的用地,凌嘉勤認為,在未發展用地當中,改劃「綠化地帶」建屋是較有效的選項。過去規劃署曾找到約150公頃「綠化地帶」改劃,相當於全港「綠化地帶」用地1%,預期可提供約10萬個住宅單位,而規劃署現正進行新一輪「綠化地帶」研究,預期可以找到更多合適發展房屋的用地,「全香港有16000公頃綠化地,發展1%已經可以提供近10萬個單位,我看不到為何不繼續做。」

「綠化地帶」遍布全港各區,凌嘉勤指出,過去規劃署建議改劃的用地,主要有三大類別:一是本來已受到人為破壞的用地,例如寮屋區清拆後的用地、不再開挖的小型挖泥區及石礦場等;二是地形及地質適合的用地,例如坡度不是太陡峭、工程相對容易做的用地;三是公路旁的用地,因為水、電、渠等基建通常是沿公路走,若用地鄰近現有基建,除了容易接駁,亦方便計算容量,以評估發展是否需要提升配套。

凌嘉勤強調,改劃「綠化地帶」時,規劃署會審視每幅用地發展帶來的環境、交通等影響,綜合考慮很多因素,不存在破壞緩衝帶的說法,「睇唔到會用晒16000公頃綠化地」。佔地約443平方公里的郊野公園是本港最大未發展用地,但凌嘉勤對現時發展郊野公園有保留,「人力資源和時間有限,如果你問我三年後是郊野公園還是綠化地有貨出(土地供應),答案肯定是綠化地。」

凌嘉勤解釋,郊野公園受《郊野公園條例》保護,發展要進行環評等法定程序;發展用途則要根據《城市規劃條例》進行評估及審批,他形容發展門檻相當高,過程繁複,未必可以短時間內有供應。

他亦關注社會對發展郊野公園的爭議較大,一旦發展,可能會遭司法覆核,擔心會費時失事。

棕地建屋 可消除環境滋擾

凌嘉勤強調,發展與保育並非對立,有效的發展不但可以增加發展容量,同時可以改善環境。他舉例,現時部分農地、綠化地等由於使用不當,變成棕地,發展棕地不但可以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增加發展用地,而且可以消除滋擾環境因素,改善周圍環境。至於北部都會區發展,其中一個重點行動方向是實施創造環境容量的積極環保政策,同時修復和保育濕地,增加環境容量,「該保育就積極保育,可以發展就進行合適規劃,用好發展潛力。」

優化審批機制 堵塞諮詢漏洞

現屆政府提出「提速、提效、提量」造地建屋,並計劃修訂《城市規劃條例》等法例,以加快開發土地流程。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認同提速發展的大方向,但強調開發土地是非常複雜的事,修例可壓縮的時間有限,「快到一年半載已經好叻,不可能戲劇性加快供應。」

凌嘉勤又提到,過往不少發展項目因為要處理大量反對意見而花費了許多時間,當中有人利用申述機制拖延發展,例如用不同署名重複寄出相同的反對信,曾有規劃署職員聯絡遞交反對意見人士,希望把更詳細的資料寄給當事人查閱,但有人否認曾表達反對意見,他認為《城規條例》修訂可考慮要求申述者實名表達意見,「當年制定《城規條例》時,可能都估計不到,在互聯網時代,反對信範本可以無限寄出。」

凌嘉勤又認為,現有機制仍有可優化空間,以工務工程申請撥款為例,現時最少要上三次立法會,包括到相關事務委員會、財委會轄下的工務小組委員會以及財委會,甚至要舉行聽證會,「機制是否可以優化,例如同步進行部分程序?」他又建議政府進一步加強內部協調,例如設立跨部門工作小組,加快處理每個私人發展審批。

持續造地不能停 應優先加快基建

「開拓土地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但一定要做,而且要持之以恆地做,絕不能因為短期經濟波動就停止造地。」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認為,香港要汲取早年因金融危機而叫停造地的教訓,要在已經定下的軌跡上持續造地。

根據明日大嶼規劃,交椅洲填海可提供一千公頃的土地。

凌嘉勤指出,《香港2030+》最後報告對本港的長遠土地需求及供應作出了估算,並為香港的未來發展制訂了一個「概念性空間框架」,明確提出兩大都會區,即維港都會和北部都會區,「報告橫跨幾屆政府,幾任特首的覓地大方向是一致的,未來用地主要來自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香港不需要無止境的土地大辯論,接下來最重要就是做,確保持續有土地供應。」

凌嘉勤又認為,除覓地外,政府需要加快基建先行,其中鐵路發展項目對推動及落實北部都會區發展非常重要,若有需要政府可考慮引入新的鐵路承建商或營辦者。

(來源:大公報A4:要聞 2022/08/18)

相關鏈接:

綠地解碼1|「綠地」真的不能碰?

綠地解碼2|「綠地」審批真的不能簡?

綠地解碼3|郊園邊陲地 「上樓」救星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