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追蹤|舊衣回收是好事 別讓市民寒了心

文/周琳琳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如何處理舊衣服,是很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面臨的問題。不要的東西不直接焚毀,而是捐給更有需要的人,減少物料浪費,本應是一件好事。但今天的一則新聞,刷新了我們對舊衣物回收的認知。

消委會以消費者身分檢視11間有提供舊衣回收計畫的機構,發現幾家非牟利組織的上門回收條件都比較苛刻。有要求舊衣數量達到10包,才會安排上門;有要求達到三袋上門,否則收取200元上門費;也有機構要求對舊衣物按每箱500元上門回收,每次回收的衣量至少要達3箱,即最低消費1500元港幣。

香港本就面臨空間侷促的居住現狀,居民有了不再需要的衣物,都希望盡快、及時地處理掉,而不是積攢到10包,才打電話上門交收。而且,若需花費高昂代價才可處理舊衣物,那筆者想很多市民會歎口氣,不無遺憾地將舊衣服當垃圾處理。雖然少了再利用的意義,但起碼節省了金錢資源。

民政事務署也曾推出過社區舊衣回收箱計劃,但目前看來,仍有一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回收行業:減成本,增營收

加強對回收營運機構的監管

為了讓市民的回收意識不要被辜負和壓制,首先應消除回收環節不合理的收費,重新檢視相關組織對上門回收的收費是否出於合理的成本要求。

提供財政補貼和支援

為了支持回收循環系統正常運轉,對於努力維持回收業務的營運機構,可給予政策補貼和財政支援。

推動完善二手再利用系統

回收利用的營運過程無疑需要成本,可以與從事再利用業務的公司建立合作,將回收來的衣物銷售給海內外二手店。政府可以安排商貿人員參與推動市面二手市場運轉,實現再利用行業的高效化和規範化。

舊衣回收獎勵機制

其實,將衣物拿出回收的市民,不但不應被收取額外費用,反而應得到一定鼓勵和獎勵。

日本各品牌和商家都在推進回收再利用活動。比如,把舊衣物拿到超市可以按照數量獲得超市優惠券、積分或現金。亦有一家服裝品牌在日本60家連鎖店裡,每年春夏和秋冬各舉辦一次回收活動,給拿來舊衣物的客人發放打折券。

在回收行業減成增收的基礎上,香港也可對市民的回收行為給予適當獎勵。

配套設施完善

增設回收點提供臨時存放空間

對於選擇上門回收的居民來說,大抵存在難以在住宅附近找到集收點的問題。民政事務署目前在全港居民區設置的回收點大概有200個,但與「每棟居民樓下都能找到回收點」這一美好期望相比,還遠遠不夠。

在這一點上,澳大利亞是這樣做的:街頭大量設置慈善回收箱,在一些交通樞紐,比如火車站門口、教堂邊上,甚至有些人家的院子裏,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箱子。

當集收點增多之後,如何將居民樓下的舊衣物及時轉運,物流上會不會產生壓力,又成了另一個問題。故建議也在集收點附近設置臨時存放空間,紓解物流堆積困局。

回收可否與郵差服務綁定?

瑞士每年回收的織品中,超過75%由Texaid公司回收,這家公司由6個慈善機構與一家專業回收公司共同組成。Texaid過去也曾和郵局合作,每戶發送Texaid的回收塑膠袋,民眾可以在固定的日子把回收衣物放在自家的信箱旁,郵差在送信時會順便收這些衣物,減少空車回程的問題,並提醒民眾若當天下雨則不收,否則會因為衣物潮溼而影響回收品質。

香港或許難以照搬人口密集度低的瑞士的做法,但如果郵差可以攜手幫忙將居民妥善放置在樓下的衣物,運至臨時存放處,再由各回收機構認領處理,那麼也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運送過程的人力和車輛碳排,提升了效率。政府可考慮支援郵局發展這項服務。

電池等物料回收

其實比舊衣物回收更令人頭疼的,是電池的回收。

香港目前雖有約680個電池公眾回收點;約2100多個屋苑、1000多座工商業大廈和260多間學校也為居民╱商戶╱教職員及學生提供收集服務,但很多市民、尤其是港漂群體還是表示不知道哪裡可以回收舊電池。對此,可在地鐵、巴士等公共區域加強公益宣傳。

電池和舊衣物的回收點分開放置,也會造成些不方便。不妨學習澳洲:除了衣物之外,用過的電器和一些小東西,市民也可以放在回收箱裡邊。

再利用的環保與升級

回收的終極意義在於環境友好,在廢料中發掘起死回生的能源和資源,二度利用。在日本,一些無法再穿着的纖維製品,用來製作清掃用具或用來做隔熱材料,焚燒的衣物產生的能量可用來發電。

變廢為寶,回收升級

其實,再利用的潛力不止於此,回收來的廢料還可以加工成比原有物件更有價值的物品,實現「升級回收」。瑞士回收公司Texaid與大學研究中心展開合作,把布料粉碎後做成紗線,用來製作隔音板、地毯,或與其他纖維混紡成不織布產品,讓回收織品的循環更好。因舊衣回收中有不少棉製衣物,也可以製作成更細緻的紗線。香港非牟利組織「地球之友」就曾建議過特區政府,推動再生紡織物料市場的發展。

「資源回收」的理念是值得推崇的,但若不想讓市民在不便之處寒心,還需在系統營運、設施配套、能源利用等方面多動腦筋,讓舊物真正可以起死回生,生「材」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