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輸出通脹 累全球物價失衡

(大公報 記者 李耀華)過去數十年,消費開支成為了全球經濟的重要支柱。在疫情下,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全球央行積極放水,加上供應鏈受阻,令通脹問題日益嚴重。而隨着一些國家(如美國)逐步放鬆防疫限制,人們又大肆消費,進一步加速物價上升。為了壓抑通脹,美聯儲近月連番重手加息,導致美元持續強勢,但其他國家卻要承受進口材料及貨品價格不斷攀升之苦。有分析認為,這一輪全球通脹,很大程度是由美國輸出的。

疫情爆發超過兩年,不少人被迫長期留在家中。因此,當防疫限制放鬆,報復性消費便隨之出現,例如,消費者購買更多電視機、筆記簿電腦、健身單車,或者預訂更多酒店房間、光顧更多健美中心。在美國,這種消費狂熱現象比其他富裕國家更加明顯。

美企搶貨增庫存 推高資源價格

在Target(US:TGT)、沃爾瑪(US:WMT)等零售商的推波助瀾下,美國消費者對貨品的需求以倍數上升,而零售商為了滿足顧客,也大幅增加存貨量,導致全球貨品的需求大增;但供應在疫情下仍然十分緊張,所以全球價格不斷上升。

這種消費現象正在改變全球的市場格局。疫情爆發前,貨品供應充足,供應商的最大挑戰是尋找買家;現在的情況剛好相反,哈佛大學教授Jason Furman指出,全球供應變得稀少的同時,美國商人仍然努力製造需求,不斷加劇供不應求;而世界各地為爭奪貨源,相繼調高價格,令物價持續攀升。

美元強勢 削歐元日圓購買力

此外,隨着美國通脹屢創新高,美聯儲近月又連番重手加息,雖然此舉可減少當地的市場需求,但對其他國家來說,也會帶來物價上升的壓力。原因是當美國息率與其他國家的差距擴大,美元會走強,其他貨幣則會轉弱;以歐元區和日本為例,早前歐元兌美元便跌破一算,為20年來首次,而日圓兌美元亦曾跌至24年低位,導致當地在入口來自美國,以及以美元計價的產品(如石油、原材料等)時,要支付更高的價格(以當地貨幣計)。Jason Furman認為,這亦算是美國向其他國家輸出通脹問題。

在通脹急升的初期,美國的情況比起歐洲等地還要嚴重,而兩者的差距在近期已有所收窄。不過,美國與歐洲的通脹問題並不相同,所以各自央行可採用的措施也不一樣。

歐央行加息抑通脹 恐得不償失

在美國,通脹問題主要源自內部需求,例如家庭用品需求所佔的比重一直較大。因此,當美國消費者大幅增加消費引發通脹,美聯儲便可以加息等方法,透過增加消費和借貸的成本,達到壓抑購買意欲和紓緩物價上升的效果。但在歐洲,當地不單要面對美國的輸出通脹,同時也要應付俄烏衝突帶來的能源和食品供應鏈問題。由於通脹是從海外輸入,若歐央行大幅加息,這只會令經濟放緩,而對壓抑價格上升的作用就十分有限。

彭博經濟專欄作家Ana Luis Andrade表示,這正可解釋為何美聯儲的加息幅度預期會大於歐央行。此外,巴塞隆拿經濟學院的Luca Fornaro亦指出,歐央行的任務比美聯儲更加艱巨。他最近便參與了有關疫後消費狂熱、貿易失衡,以及全球通脹的研究。

(來源:大公報A17:經濟 202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