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名大屠殺記憶傳承人南京上崗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右前)、葛道榮(右中)、艾義英(右後)向倖存者後代頒發「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證書。(大公報記者賀鵬飛攝)

(大公報 記者 賀鵬飛)「永遠不要忘記歷史!」在向曾外孫李玉瀚頒發「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證書時,南京大屠殺倖存者、93歲的夏淑琴老人反覆叮囑道。2022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7周年的日子,各地舉行多種形式紀念活動,提醒人們勿忘國恥、珍愛和平。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當天向來自10個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家族的13名倖存者後代頒發首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證書,由日漸年邁的倖存者的後代接過傳承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的接力棒,繼續為更多人還原大屠殺的歷史真相。

15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了以「凝聚的歷史永恆的初心」為主題的紀念展覽。在吉林通化,社會各界群眾來到楊靖宇烈士陵園瞻仰參觀。在山西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師生們尋訪抗戰足跡,賡續革命精神;在安徽淮南,部分市民來到大通萬人坑教育館,以史為鑒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15日上午8時15分,撞響和平大鐘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公祭廣場舉行。6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後代和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共同撞響和平大鐘。鐘聲久久迴盪在廣場上空,警示人們銘記歷史記憶、守護歷史真相、捍衛民族尊嚴、維護和平正義。

「作為生在南京長在南京的小學生,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侵華日軍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參加撞鐘儀式的南京市芳草園小學學生顧言希說:「今天的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努力學習,長大後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撞鐘儀式後,紀念館還舉行了「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證書頒發儀式,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的外孫女夏媛、曾外孫李玉瀚,倖存者葛道榮的兒子葛鳳亮,倖存者艾義英的兒子黃興華、孫子黃睿等來自10個家族的13位倖存者後代,分別從倖存者夏淑琴、葛道榮、艾義英等人手中接過證書,肩負起接續傳承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的重任。

「傳承人」隊伍不斷擴容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周峰介紹,未來這支「傳承人」隊伍還將進一步擴容。「我們也呼籲,有更多倖存者後代、死難者後代能夠加入進來,共同把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永遠傳遞下去。」

「永遠不要忘記歷史!」在向曾外孫李玉瀚頒發證書時,夏淑琴老人反覆叮囑道。1937年12月13日,夏淑琴一家祖孫9口人中,7人慘遭日軍殺害,當時年僅8歲的夏淑琴在身中3刀後昏死過去,和4歲的妹妹夏淑芸一起幸免於難。

96歲的葛道榮老人也激動地回憶道,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佔南京後,實施了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他的叔父和兩個舅舅都慘遭殺害,他本人也被日軍戳傷右腿。

九旬倖存者:勿忘國恥 珍愛和平

「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給我們家庭帶來了支離破碎、妻離子散的不幸災難。」葛道榮常常把這段慘痛的歷史記憶一遍遍講給子孫,叫他們永不忘記家庭及同胞們在南京大屠殺中遭受的苦難,把這段歷史的記憶永遠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大屠殺的歷史真相,勿忘國恥,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我要實現外婆最大心願

目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僅剩下55位,平均年齡超過92歲。近年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不斷呼籲倖存者後代作為歷史記憶傳承人,一代代接力把家族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不幸遭遇講給更多人聽,以實際行動守護歷史記憶。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的外孫女夏媛講述外婆一家在大屠殺期間的悲慘遭遇。(大公報記者賀鵬飛攝)

獲聘為首批「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的外孫女夏媛等倖存者後代來到「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展廳。在展廳內的夏淑琴全家福前,夏媛向觀眾講述了外婆一家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悲慘遭遇。她說,外婆多年來一直以倖存者身份向大眾講述南京大屠殺的歷史,還多次去日本參加證言交流活動。

「外婆最大的心願就是有生之年看到日本人承認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她一直告誡我們要牢記歷史,要把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代代傳承下去。」夏媛表示。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馬秀英的曾孫女馬雯倩則向現場觀眾講解了長江中山碼頭集體屠殺遺址出土的遇難者遺物、集體屠殺使用的機槍以及日軍焚屍用的鐵桶等。1937年,馬秀英的三哥馬廣洪就是在長江邊被日軍殺害的。「曾祖母每次說起她的三哥時,總是淚流滿面,傷心不已。」馬雯倩2016年時主動報名成為了紀念館的一名志願講解員,希望盡自己的一分力量,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

侵華日軍毒劑部隊名冊首公開

在「8·15」日本戰敗並宣布無條件投降77周年之際,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向社會公布了《關東軍化學部留守名簿》,包含這個部隊414名成員的真實姓名和個人信息。這是中國首次公開關東軍化學部成員信息,為開展日本化學戰歷史及戰後影響研究提供了史料支持。

首次公開的《關東軍化學部留守名簿》上侵華日軍的詳細信息赫然在列。(新華社)

關東軍化學部是1939年5月11日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設立的,又名「滿洲第五一六部隊」,在日本國內被稱為「日本陸軍化學研究所」。這個部隊主要研製一系列毒劑,包括芥子氣、路易氏氣、氯酸瓦斯等,並應用於實戰。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館長金成民介紹,這份檔案的形成時間約為1945年,共計237頁,詳細記載了414名成員的姓名、出生日期、戶籍、役種、兵種等,及其親屬住所、關係等信息,暴露出第五一六部隊整體規模、人員構成、職級等級等基本史實。經研究發現,第五一六部隊人員核心成員是高級軍官,專業人員來自醫學學校、陸軍醫院等,人員構成級別之高可以看出這支部隊的特殊性。

金成民表示,這份檔案是研究二戰期間日本發動化學戰、細菌戰極為重要的核心檔案,也是日本關東軍化學部在侵華期間所犯罪行的鐵證。

(來源:大公報A9:內地 202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