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兩門絕技 循一脈匠心 紀錄片《榮寶齋》第三集《齋藏絕技》

古法今風 再現畫家筆意

作為中國雕版印刷術中的一支,木版水印的記載可追溯至隋代,歷經唐宋元數代發展,技法日臻精湛,於明清時廣泛應用於箋紙印刷等領域。清光緒二十二年,即公元1896年,榮寶齋在琉璃廠井院胡同設立「榮寶齋帖套作」,自刻自印詩箋信箋,從此有了自己的箋紙生產作坊,這正是榮寶齋木版水印工藝坊的前身。

1945年,榮寶齋藉由技法改良,掌握了按原作尺寸印製書畫作品的關鍵技術,使用木版水印技術為張大千印製了《敦煌供養人》。

張大千《敦煌供養人》(榮寶齋木版水印作品)

1952年前後,榮寶齋再次成功印製了徐悲鴻的《奔馬圖》。他大喜過望,此後又將自己的十八幅作品交予榮寶齋印製。由此,榮寶齋的木版水印邁入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

徐悲鴻《奔馬圖》(榮寶齋木版水印作品)

木版水印的基礎在於勾描。勾描者需先將畫稿上不同的筆觸和顏色進行分版,然後描繪在半透明的雁皮紙上。原作中有多少顏色、層次,就要描出多少張稿子、分出多少套版。

將畫稿粘合在平滑木板之上,稍作整理後,雕刻者開始駕馭刻刀的走向和力度變化,雕琢起轉折、頓挫的線條。榮寶齋自創的「崩刀法」,完美表現了中國畫中常見的皴、擦、枯筆、飛白等筆法。

印刷者不僅要手法熟練、乾脆利落,還要熟知繪畫技法,才能應對作品中微妙的細節及乾濕濃淡的變化。

勾描、刻版、印刷

走過許多寒暑,歷經匠心打磨,1979年,榮寶齋印製了後世公認的木版水印巔峰之作——《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榮寶齋木版水印作品)

2006年,木版水印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活的文物」,這門技藝走進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走進了法蘭克福、紐約、倫敦等大型國際書展,在國際盛典上充分展示了泱泱大國的文化魅力。

同心葉力 傳承傳統技藝

裝裱又稱「裝潢」「裝池」「裱褙」,是為中國傳統書畫藝術而生的獨特裝潢工藝。恰如其分的裝裱,不僅有助於書畫作品的保存和留傳,還能烘托藝術效果,令其神采飛揚。

1974年,榮寶齋的老師傅張貴桐與王家瑞帶領裝裱車間的技術骨幹,搶救山西省應縣木塔中契丹版大藏經等文物。

榮寶齋裝裱修復專家修復契丹版大藏經。

一脈相承的勤勉與堅持,使得榮寶齋裝裱修復技藝在六十餘年裏形成了沖洗、揭舊、嵌補、全色等一整套完備的工藝流程,在裝裱界獨樹一幟。2008年,榮寶齋裝裱修復技藝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承兩門絕技,古法今風,天工人巧日爭新;循一脈匠心,弦歌不輟,同心葉力圖復興。

名家感悟 文化自信

著名書畫家、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陳家泠在節目中表達了自己對榮寶齋文化魅力的深切認同。他認為,榮寶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聚寶盆」,外國人到這裏一看就了解了中國。文化的力量,不僅能起到教育和激勵的作用,也能使人不由自主地堅定文化自信。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陳家泠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社教節目中心製作的五集大型紀錄片《榮寶齋》,第三集《齋藏絕技》將於8月10日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22:30檔播出,並在央視頻、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網同步上線播出,次日21:21在央視科教頻道(CCTV-10)重播,敬請收看。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