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調整防疫隔離措施勢在必行

文/張學修

疫情至今快三年,香港在疫情防控及通關問題上一直屬於「兩頭不到岸」,不僅仍未能與內地免檢疫通關,更是與世界各地隔絕。本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系,這些嚴謹的防疫措施導致外籍員工和居民外流,並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香港經濟,流失不少人才及生意,在世界各國逐步放寬復常的背景下,香港幾乎淪為「孤島」,外界不少人開始擔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與未來。因此,逐步調整放寬隔離措施、尋求合理創新的通關方案刻不容緩,只有盡快解決這些問題,才能恢復香港貿易、金融、旅遊、航運等產業的發展,才能推動香港的民生、經濟、文化的前行。

一方面,應在疫情進一步緩和下,適時放寬海外入境檢疫安排,盡早恢復香港與國際市場的聯繫。當前,香港依舊採取嚴格的入境隔離措施,海外入境人士需在酒店隔離7天,給商務旅客帶來不便。雖然香港疫情仍然嚴峻,但只看數字是沒有意義的,應當看到目前死亡率和重症率都不高,反映疫情受控,放寬有關措施是可行的。當局可考慮將現有措施放寬至「4+3」,居家醫學監測期間,允許檢疫人士點對點來往辦公室,同時配合疫苗通行證和即將推出的「紅黃碼」,期間不能進入食肆、酒吧等場所。在縮短檢疫日期的同時,亦應增加隔離酒店名額,雙管齊下,盡量為有需要的海外入境者提供最大的便利。之後每隔兩周可按疫情發展及輸入個案走勢,判斷能否進一步放寬,最後做到毋須檢疫隔離,才能有足夠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不久後的11月將有兩項重要的國際活動在本港舉行,這是香港重新向國際「刷亮招牌」的機會。第一,是金管局召開的大型峰會,希望吸引全球銀行界人士參加,亦是三年來全球金融界人士首次再度來香港參與這個大型全球會議,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非常重要;第二,國際著名的「七人欖球錦標賽」,亦會在11月同期舉行,對拉動本地經濟和文體發展有積極意義。因此,香港必須盡快考慮縮短海外入境人士的檢疫期,這不僅可以吸引商業夥伴、國際遊客來港,亦可便利商界出訪和參與外國展覽會,有利恢復商貿往來。並且,近期本港已有旅行團恢復出遊,若檢疫日數能夠繼續縮短,相信市民出外旅行的意願和便利都會極大提高,如此一來,對「死氣沉沉」近三年的旅游業復甦有一定幫助。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應盡快與內地當局協商,改善各種瓶頸問題,便利需要過關的港人。其實社會已有共識,短期內想實現與內地免檢疫通關並不現實,但特區政府仍應將其視為重要目標,全力推進通關進程,不求一步登天,但求積少成多。在健康驛站的名額上,特區政府有必要繼續和內地方面協商,循序漸進地增加名額,例如每月在原有的名額數量上增加50%,逐月遞增,這樣到了年底春節時的回家高峰期,相信能夠幫助更多港人實現回家團圓的心願,而不必再為名額憂愁。早前為打擊黃牛,深圳健康驛站隔離名額改為以抽籤形式進行,然而並沒有給市民帶來太多的便利,抽中的概率約為10%,有港人連續登記了十多天,都沒有抽中名額,求助無門。回內地變得可望不可及,只有從「名額限制」這個根本上入手,才能有效解決這個困境。

同時,亦要輔之以其他手段,多管齊下。例如,首先增加隔離酒店名額,有效分擔檢疫壓力,增加房間的流動,從而多出隔離名額。其次,繼續商討縮短隔離檢疫期,雖然目前已經由原本「14+7」縮短到「7+3」,但不得不承認,10天的檢疫期仍然較長,科學依據已表示新冠變種病毒與之前有明顯不同,繼續付出高昂的成本來防疫並無必要,如果能商討縮短至「4+3」,就能夠更方便港人。最後,考慮局部放寬的可能性,商討開設「商務通道」。許多港商在內地均有業務及生意往來,迫切地需要返回內地管理業務,漫長而繁瑣的隔離措施已經嚴重阻礙商界的有關工作。香港不能無了期與內地斷絕聯繫,尤其在經濟方面,以當前的形勢來看,「商務通道」是上策,在配合一切防疫要求的前提下,以「閉環」的形式讓有需要的商務人士處理生意,應當盡快推出。

本港當前的防疫政策屬於「兩邊為難」,特區政府應該用更為積極進取的眼光來看待防疫措施和通關工作。如果繼續閉關自守,世界看不到香港特區政府清晰的抗疫目標和規劃,本港國際競爭力無疑會被削弱,百業只能陪葬,對商業經濟影響巨大。任重而道遠,希望當局繼續不留餘力地有序推進聯通內外的進程,才能徹底拯救衰落的各行各業,走出「孤島」困局,鞏固本港地位。

(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