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 | 促進世代融合 同建關愛社會

文/李國棟

學習重要講話精神

今年7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習主席在發言中強調,「一國兩制」符合國家民族利益,符合香港利益,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習主席同時提出「四點必須」和「四點希望」,包括必須落實「愛國者治港」,這是保證香港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七一後,政府政策局、本港各大政團、多個工商團體、社團聯會、智庫聯盟、專業界別、青年組織等,線上、線下舉辦「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這些座談會讓大家有機會更深入理解習主席講話的內容和一起學習習主席的重要講話精神,以達到凝聚共識、明確任務、提升能力的目的。筆者有幸參與多場座談會,仔細思考,認真學習。

事實上,國家近年積極宣揚「重要講話精神」,在香港亦掀起了學習講話之風,期望各界會對習主席講話內容所提及的「必須」和「希望」作出跟進。雖然與會者的發言或許只是學習體會的分享和感想,但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將會變成「學習的種子」,慢慢發芽、生根。不過,除了學習、領會,還要學懂實踐。

敬老文化的傳承

我讀過以下一則報道:約40年前,一名年輕的縣委書記高度重視老幹部工作,以行動推進「尊老」。他把縣中第一輛小臥車讓予老年幹部使用;老幹部沒有活動場所,他就騰空一室作為老幹部學習、聊天、休閒活動的地方。又有一次,該名書記在酷暑天氣下下鄉調研,書記和團隊翻山越嶺,好不容易。鄉親們拿出全村僅有的一個罐頭給書記送過去。書記把罐頭倒在碗裡,送給會場的一位老婆婆,自己則用瓶子裝涼茶喝。故事的主人翁就是國家主席習近平。習主席對長輩的敬和愛,發自他內心,數十年以來未曾改變,為全社會作了最好表率。小孝孝於家,大孝忠於國,對習主席敬老孝親的好故事,人們交口稱譽。主席尊敬長者的心,身體力行,絕對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因此,我們要學習的不單是講話精神、宣傳重要講話,更要少談空話,學習踐行。

長者期望活得健康積極

隨着健康和生活水平提高,人類愈來愈高壽。人均預期壽命延長及出生率下降,香港長者人口比例持續上升。根據政府文件,在2019年,男、女性的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分別是82.2年及88.1年。到2069年,60歲以上的人口推算將由2019年年中的189萬(總人口的26.5%)增加至2069年年中的305萬(總人口的45.6%)。人總會有變老的一天,此乃自然定律。香港已進入高齡社會,根據統計處2021年的人口估計,全港60至64歲的「老友記」約有60萬人(總人口的8.1 %)。他們普遍具備較佳的健康狀況及工作能力,同時期望活得健康積極。

月前,前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指政府2022至23年度投放在安老服務的經常開支,較2017至18年度約77億元預算增加至140億元(增約82%)。随着人口老龄化,歷屆政府不斷檢討和重整安老服務,並推行新的服務概念和改善現有服務,希望能夠更善用資源,切合長者的需要,讓長者活出一個自主、有尊嚴的晚年。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競選政綱提出「同建關愛共融社會」的構想,增進民生福祉。

敬老與社會融入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文明之國、禮儀之邦,而文明和禮儀皆滲於孝道。變老是必經之路,尊敬、關愛今天的老人家,他朝老了自己也會被尊敬、關愛。我們的長輩擁有經驗豐富的人生,社會今日發展的成果,靠的就是現時長者過去的奮鬥;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傳遞,也是透過教育歷程的傳承,使我們懂得怎樣走過來。長輩對我們的出生,寄予無限希望;希望下一代生活得更好,活得比自己強。在一定程度上,「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長輩甘心付出的一切,為的是下一代。遺憾的是,近年出現所謂世代之爭,即便「關愛座」也成為世代糾紛。使我們「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逐步褪色。若是如此,「同建關愛共融社會」的願景,將難以實現。

為使安老服務與時並進,2014年時任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宣布,委託安老事務委員會在兩年內制訂《計劃方案》。該《計劃方案》已於2017年提交政府,並獲當局原則上接納提出的有關建議。而社會上不少聲音認為《計劃方案》不應僅聚焦於研究長者的福利需要。長者的其他需要,包括住屋、經濟保障、醫療衞生、心理、就業及康樂等方面亦應涵蓋在內,政府應在相關政策局/部門的協作下,擬備高層次的安老政策藍圖。惟物質之外,其實精神上的尊重更不能忽視。

營造敬老社會氛圍

人口老齡化趨勢下,年輕人撫養老年人口壓力大增;然而社會不應視長者為負擔,不少身體健康的長者更仍活躍於社區或勞動力市場。長者不僅是家庭的財富,更是社會的財富和支柱。他們曾在社會不同領域拼搏,為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政府除了需要繼續投放資源發展服務,更要培育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風氣,弘揚中華民族尊老的傳統美德,積極為長者創造更和諧的生活環境,讓長者感受到被關愛,讓他們擁有健康美滿的晚年生活。

穩固社會發展,促進代間互助融合,將是高齡社會重要舉措。未來如何讓高齡社會議題結合國民教育、提升社會對高齡議題的重視、鼓勵世代彼此了解,均是值得思考與努力的方向。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安老事務委員會候任主席、聖公會福利協會主席、世界家庭醫生組織上任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