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康城告別荒城還是慌 居民驚返工遲到憂建廠污染

將軍澳日出康城設有面積約48萬平方呎商場,是區內唯一有冷氣的商場。

(香港文匯報 記者 顏倫樂、黎梓田)將軍澳日出康城社區公共設施配套不足的問題,已困擾居民十年。當區居民陳先生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十年前第一、二期入伙時好似住進『荒島』,本來以為會越住越好,到頭來都係失望。」隨着13期住宅項目悉數批出,當區居民亦由原規劃6萬人增至10萬,惟社區設施仍原地踏步。現時只有一個商場提供生活所需,返工返學外出只有數條巴士線和一個港鐵康城站。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先後在繁忙及非繁忙時段到該區實地觀察所見,區內沒有正規的街市、圖書館、運動場,連上下班搭港鐵都要大排長龍過閘,配套上仍需要「加把勁」。

最近有當區居民向香港文匯報記者投訴,指區內的配套嚴重不足,包括公共設施、交通工具,連上班搭港鐵都要大排長龍,甚至經常遲到。香港文匯報記者特意去日出康城視察,也發現相關問題。其中,康城站人流主要途經B出口到商場再到其他屋苑,變相居民側重使用近B出口的閘機,在上下班時段會出現人龍。

居住在日出康城已4至5年的陳先生向香港文匯報記者直言,日出康城項目前幾期的配套相當差,只有一條鐵路交通,其他配套欠奉。但他認為,配套發展需要有個過程,亦睇好未來發展,所以4至5年前由將軍澳中心搬入來住。

已退休的他續指,之前做貿易生意,現時年紀大最擔心身體健康,雖然將軍澳垃圾堆填區已關閉,臭味已消失,但知道混凝土廠將在137區興建,恐怕空氣質素又變回以前那樣。他也提到日出康城最大的「特色」是幾乎幢幢樓都高過60層,是一個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區,希望政府善用137區土地作更好的發展,例如興建公共設施,滿足居民需要。

「FRESH 新鮮生活」結合鮮活市場和超市,惟價格偏高。兩棵西蘭花售30元,比市價貴逾倍。

正規街市欠奉 買餸要跨區

另一邊廂,租住於日出康城附近峻瀅的唐先生表示,最大的不便是沒有天橋到康城站,入住幾年來,「好天曬落雨淋」,遇到颱風等惡劣天氣時情況更為嚴峻。社區設施、街市亦欠奉,雖然商場內可以買到鮮活蔬菜,但價錢太貴,寧願到其他地區買餸。他讚賞康城綠化面積足夠,但公共康樂設施則只有一個社區會堂,許多娛樂設施都屬於其他私人屋苑範圍,「得個睇字」,要使用圖書館、運動場等要前往外區。

他亦批評過去許多年都沒有通宵交通工具,凌晨回家的話要被迫乘坐的士。雖然近年通宵巴士問題得到改善,但他已習慣沒有夜生活,所以對此亦「沒有感覺」。他亦深感港鐵班次疏落,「下下要等10分鐘」,雖然可在手機查看到列車到站時間,但急着出門時就會相當焦躁,加上因為閘機不足時常要排隊,更曾因此上班遲到,他苦笑道「慘過住深山」。

日出康城被視為新一代中產社區。第11、12、13期住宅仍未落成,粗略估計目前已有超過6萬名居民,待11至13期項目入伙後,人口將接近10萬,更會成為全港人口密度最高的私人屋苑。

公共設施不足 沒有圖書館郵局

然而,每個中產家庭都是帶着希望入住康城,他們一直忍受着區內配套設施不足的問題。該區配套亦因應人口增長而進步,由最初缺乏餐廳、超級市場等商店,到現在要求興建社區中心、圖書館、運動場、街市。區內居民對配套的要求一直在演變,但最初入伙至今十幾年過去,區內只設有一個自助郵務站,最近的郵局位於將軍澳尚德邨,都要搭車前往,亦成為這個中產社區的諷刺。

港鐵:密切留意康城站運作情況

港鐵在回覆香港文匯報查詢時指出,公司一直密切留意康城站的運作情況,康城站B出入口於去年9月20日起加設兩部出入閘機,提早完成安裝工程,有助疏導人流暢順。康城站大堂現時共有16部出入閘機,近B出入口有7部, 而大堂中央近客務中心有2部闊閘機。

至於班次問題,港鐵在回覆中提到,自康城站投入服務及附近屋苑相繼落成入住後,會繼續密切留意乘客需求,不時檢討車站設施及列車服務。

據香港文匯報記者現場所見,不論是上班或者下班時間,港鐵康城站都出現人龍,特別是上班時間早上7時至8時半,人龍更由閘機延伸至商場內。

項目概況:原規劃住6萬人 現估計破10萬

日出康城近十年被視為新一代中產社區。當初政府規劃時,估計提供予6.3萬名居民居住。現時第11、12、13期住宅未落成,粗略估計已有逾6萬名居民。待所有項目入伙後,這個數十公頃地的社區,人口將接近10萬,成為全港人口密度最高的私人屋苑。

自2008年首期項目首都開售,建築呎價低至4,888元,短短30小時就賣出2,000伙。時至今日,買家入市熱度不變,近期推出的第11期凱柏峰首輪238伙在短短3小時內被極速消化。

康城區內街市欠奉,加上食肆數量不多,因此居民常常集中在商場內的餐廳排長龍買飯。

困擾不斷:混凝土廠遷入佛堂澳 污染惹關注

社區配套設施未能跟上人口增長變化,將軍澳區內污染也是居民關注的問題。目前區內正大興土木建新物業,大量運載建築材料的泥頭車經環保大道進出將軍澳佛堂澳第137區。政府計劃把油塘混凝土廠搬遷至第137區,發展局早前向城規會就將軍澳第137區的政府土地,申請發展為期不多於7年的臨時混凝土配料廠,期限至2029年,並獲城規會批准建議,該區污染問題很可能加劇。而發展局早前亦表示混凝土廠房與其輸送帶等設施將以密封式運作,免除塵土飛揚影響附近住戶的情況。

不過有居民認為,即使混凝土車輛不會進入日出康城,惟途經該屋苑時或會帶來空氣污染。估計廠房落成後,駛經將軍澳日出康城的混凝土車將日增雙向576架次,而現時每日有數千架次的泥頭車進出第137區填料庫,再加上第137區臨時混凝土配料廠將會營運至2026年,假如該廠在2024年起正式營運,即2024年至2026年將會是泥頭車及田螺車進出137區的高峰期,定必加重當區交通負擔及污染。

堆填區困擾多年後 新污染又來

立法會議員李世榮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將軍澳堆填區由接收有廚餘的垃圾,直至近年轉為接收建築廢料,本以為污染情況會轉好,但政府計劃在137區引入混凝土廠,又可能打回原形。他認為,政府的最大問題是,無盡力研究重置混凝土廠其他方案。在137區重置混凝土廠的方案已獲城規會通過,料短期內就會公開招標,除非司法覆核,否則難以阻止。

居民憂密封式運作有漏洞

雖然發展局曾向居民承諾,混凝土廠房與其輸送帶等設施將以密封式運作。但李世榮認為,即使混凝土廠房以密封式運作,但只是對廠房周邊環境有用,一旦水泥由田螺車運出,不多不少都會有水泥或塵土漏出。

李世榮指,將軍澳跨灣大橋是計劃用作「人車兩用」,即是一般市民可以在橋上步行或踩單車,如果本身有數千架次運載建築廢物的泥頭車,再加上水泥田螺車,即變相破壞該橋的環境,「唔通你叫啲人食塵?」

李世榮又提到,水泥廠選址本來最大的考量就是位置,如果混凝土搬運時間過長會凝固,因此政府考慮重置油塘廠房時,會首先想到137區。不過,他指外國已有技術可防止混凝土凝固,例如在水泥中加入防止凝固劑,亦不會影響水泥質量,選址就可以更加有彈性。

政府回覆:土拓署環保署:推措施減少擾民

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拓署)及環境保護署(環保署)在回覆香港文匯報查詢時表示,一直致力推行各項緩解措施,以減少將軍澳第137區臨時填料庫及新界東南堆填區的運作對附近居民所造成的影響。就運送建築廢物往上述設施方面,泥頭車司機需要按相關法例及工程要求,確保車斗內的建築廢物以合適的方法(如機動蓋掩)妥善覆蓋。政府工作人員亦提醒司機蓋好車斗,如發現違規者,將會呈報相關執法部門,以便跟進。

該路段每天至少清洗7次

就道路清潔方面,土拓署會定時巡查環保大道及附近地區的路面,每天最少清洗7次臨時填料庫至駿日街一段的環保大道,以及清掃環澳路至康城路一段的行人路。每月最少2次用高壓水槍清洗臨時填料庫至昭信路迴旋處一段環保大道的馬路、路邊設施和花槽,並鏟走堆積在路面的沙泥。清潔工作會避免在繁忙時段進行,新界東南堆填區承辦商亦安排每天兩次清掃由堆填區入口至昭信路(坑口迴旋處)的一段環保大道,以確保道路清潔。

環保署在環保大道沿途懸掛宣傳橫額,土拓署向使用臨時填料庫的泥頭車司機派發宣傳單張,提醒有關司機將車斗內的建築廢料蓋好,以確保道路使用者安全和改善道路環境。此外,臨時填料庫及新界東南堆填區設置了全身式洗車設施,清洗離開兩個設施的所有泥頭車,以減少被帶走的沙塵。政府會繼續監察公眾填料運輸的情況,密切留意跨灣連接路開通後交通狀況的變化,並會繼續採取有效的緩解措施,減低對附近環境的影響。

專家意見:基建先行應首重居民所需

新一屆特區政府提倡「基建先行、創造發展容量」,不少業界都認為方向正確,但除了為新區提供基礎建設,如何縮短入住市民做「開荒牛」的時間亦相當重要。立法會議員謝偉銓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政府把基建容量加大的同時,應在周邊預留土地及空間,暫時用作綠化帶,當人口增加時可以把這些土地用作擴建或增加設施,免去另覓土地或者改劃其他土地的時間。

謝偉銓說,保守的規劃基建欠缺前瞻性。如果政府要推動基建先行,便可能要承擔一些前期的財務負擔,他建議政府可以以市場化工具例如發行債券、或者進行融資。對於基建先行概念制度化,他建議可參考兩大準則,第一是基建及住宅供應在時間上配合,第二是基建亦應該完全足夠應付居民需求。

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表示,政府應先考慮城市設計,例如社區的美感、不同區域的匹配性,以及整體規劃;之後才考慮基建如運輸、公共設施等,這樣比起冷冰冰地發展基建來得更有效率及人性化。

香港大學地產及建設系客座副教授張聖典表示,政府要基建先行的話,或要承擔前期基建開支及營運虧蝕。他提醒,商舖數量要由市場決定,否則人口不足商舖亦難以生存,政府可以先考慮引入道路、醫院、學校、郵政局以及街市等民生設施,之後的商舖可以由發展商自行改劃及興建。

(來源:香港文匯報A08:財經專題 202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