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航天員劉洋為徒 古箏演奏家袁莎:此生為箏而來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劉凝哲、楊帆)「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她是國內外古箏三大頂級賽事的冠軍,引領中國箏樂堅守傳統、回歸本心的轉向;她是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形象大使,演奏的《出水蓮》成為唯一載入月球的古箏曲;她是古箏薪火的傳燈者,推動古箏由內地小眾項目變為最受歡迎的樂器;她是對外推廣箏樂的擺渡人,其作品堪稱傳播中國民樂文化的「國家名片」……她就是古箏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袁莎。袁莎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暢談箏樂人生和藝術感悟:「古箏承載着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和美學氣質,我此生就是為傳承發揚箏樂而來。」

袁莎與劉洋在《明月幾時有》箏曲錄製現場。(受訪者供圖)

一個飄若天仙,一個英姿颯爽,促柱緩弦,顧盼和鳴,一派「箏從天宮而來」的祥瑞意境……今年春節,袁莎與航天員劉洋聯袂合奏《明月幾時有》,在中央電視台一套全程播出,引來如潮好評。原來,袁莎教授劉洋古箏已有數年,兩人是師徒亦是益友,譜就了傳統藝術與航天事業的一段佳話。

袁莎與劉洋亦師亦友。(受訪者供圖)

讚劉洋悟性高 勇於挑戰

袁莎透露,因偶然機緣與劉洋相識,二人聊得非常投緣。劉洋一直很喜愛古箏,便跟她學習古箏。航天員訓練任務繁忙,劉洋操練古箏只能見縫插針,師徒之間時常借助手機視頻遠程教學。袁莎這樣評價道:「她是我見過的悟性最高的學生之一。雖然練琴時間並不多,但進步非常快。」

錄製《明月幾時有》節目,留給袁莎、劉洋師徒二人的合練時間並不多,彈奏過程還增加了古箏的轉調環節。轉調是古箏特有的技術環節,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積累,考驗演奏者的專業能力。為減輕劉洋壓力,在錄製現場,袁莎準備讓劉洋只彈奏主旋律就行,自己來負責轉調部分。「沒想到劉洋堅持要自己試試,在觀看我的幾次示範後,便學會了複雜的轉調,而且做得又準又好。」

「劉洋令人敬佩,不僅因為她的領悟能力,更因為她身上那種敢於挑戰自我的精神。」袁莎讚道。劉洋則在錄製現場常常提示工作人員多拍袁莎的鏡頭,「我都是跟袁老師學的」。師徒二人可謂惺惺相惜。

劉洋目前正在太空站執行神舟十四號任務,袁莎期待着劉洋在空間站中演奏出動人的古箏樂曲。門下有這樣一位航天員徒弟,袁莎頗有成就感:「能讓這麼優秀的人與古箏藝術產生密切關聯,把古箏魅力傳到太空,這難道不是弘揚傳統文化的特別方式嗎?」

袁莎認為古箏承載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和美學氣質。(受訪者供圖)

箏樂核心在於表達人生體悟

回憶起幼時的學琴經歷,袁莎向記者坦言,小時候之所以踏上古箏之路,還談不上內心熱愛,主要緣於父母對其天賦的篤定。6歲的她,在上海一間樂器店第一次見到古箏,下意識地撥下琴弦,開啟了與古箏的不解之緣;7歲時,每周搭乘父親聯繫的貨車,從老家浙江天台往返上海,歷經崎嶇的盤山公路,忍受28個小時顛簸,就為了一個小時的古箏課;8歲時,她背起行囊獨自跟隨啟蒙恩師到四川成都生活學藝;9歲時,她一舉考取內地兩大頂尖音樂學院附小專業課第一名,被兩校「爭取」許久後,由父母送上開赴北京的火車,隻身一人踏進中央音樂學院附小的校門。

孩提時特殊的學琴經歷,雙向鋪墊和蓄積着袁莎與古箏的內在張力:超乎常人的悟性和勤奮令其技藝領先於同輩,而少小離家的心志磨礪又賦予她比同齡人更為豐富的內心世界,並反過來訴諸古箏為精神寄託。正如袁莎所說:「彈琴就像在訴說心事,有時會邊彈琴邊流淚,想起我的親人和家鄉。古箏逐漸成為我生活的一種習慣,後來慢慢變成我生命的一部分。」在技藝與心靈之間的良性作用中,袁莎的古箏修煉漸入佳境,成為中學和大學時代的佼佼者。她認為:「箏樂的核心不是技法,而是表達藝術家的精神境界與人生體悟。」

2018年袁莎參加中非論壇文藝演出,領奏《武動靈韻》。(受訪者供圖)

引領古箏演奏回歸本心

2001年首屆「龍音杯」古箏國際比賽是袁莎確立自己箏樂理念的重要節點。當時的中國古箏演奏熱衷於現代創新,很多參賽作品以無調性呈現。正在攻讀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的袁莎,從內心抗拒空洞的炫技表演。「在臨近上場前,我不顧周圍所有人的反對,決定演奏取材於傳統經典民樂《滿江紅》的箏曲選段《臨安遺恨》,因為它才能安頓自己的情感。」行雲流水的忘我演奏被默許延長了三分鐘,內心的郁勃與惆悵抒發得酣暢淋漓。一曲終了時,現場掌聲雷動,評委熱淚盈眶,袁莎奪得第一。在隨後的幾年中,她連續摘取國內外三大權威古箏賽事的桂冠,以前所未有的「戰績」引領着古箏演奏的新風向——守護傳統,回歸本心。

在袁莎看來,現代西樂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但前提是要守住中國傳統的根。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古箏展現的應是本真、內斂、詩意、敦厚的精神和氣質。在這一古箏理念的指引下,袁莎的藝術造詣不斷昇華,成為中國當代箏樂的代表人物。

袁莎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巡迴講座音樂會演奏。(受訪者供圖)

正是基於對中國藝術精神的深刻把握和傑出實踐,袁莎多次受邀在中國重要國事活動及國際頂級舞台上擔綱古箏獨奏,其箏樂作品已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一張「國家名片」。在歐洲演出後,當地媒體將她譽為「瑰麗的中國音樂與東方藝術的美麗化身與傑出代表」。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古箏演奏結束時,袁莎留意到前排幾位年長的美國觀眾在擦拭眼淚。「真好,它觸動了我的心!」一位美國現場聽眾感嘆道。回想這一幕,袁莎對記者說:「音樂是無國界的,中國民族音樂可以喚起人類共同的情感共鳴。」

在國外傳播古箏文化的收穫,為袁莎注入了信心和動力,她決心用更為縱深、立體的方式推廣箏樂,讓更多的人領略中國文化的純粹與美好。於是,從2017年起,袁莎帶領團隊在內地先後推出箏劇《歸去來兮》及30場音樂會和7場《箏與詩》文化講座,融合詩詞、戲劇、舞蹈、交響樂等多種形式,經典再現中國古箏藝術跨越千年的心靈史:在箏與詩的交融中,今人與古賢際會對話,箏樂精神百世輪迴、生生不息……

受近幾年疫情影響,《箏與詩》音樂會和箏劇不得不暫停。袁莎對記者說:「等疫情結束了,《箏與詩》的系列活動一定會繼續做下去。中國古箏藝術發揚光大,是我的人生使命所在。」

桃李滿天下 扶助貧苦弟子 關注港澳台古箏人才

在很多人眼裏,袁莎在中國當代古箏教育領域猶如女神一般的存在。從學生時代起,袁莎就開始為古箏愛好者們錄製課程,很多人都是看着她的教學光碟步入古箏學習之門,並親切地稱她為「碟老師」。17歲時,她就在中央電視台「音樂橋」欄目為廣大觀眾講授古箏課長達一年。2005年,她帶領團隊創辦了內地第一所古箏專業高等院校——古箏學院。可以說,袁莎早已桃李滿天下,一批批得意門生蜚聲樂壇,眾多學生成長為老師,古箏薪火正在一代代相傳下去。

袁莎2019年參加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開幕式文藝晚會,擔任《江山如畫》篇章古箏獨奏。

疫情期間,袁莎的教學活動不僅沒有停步,反而更加忙碌。她將公益課堂搬到線上,為古箏愛好者們答疑解惑,免費直播30多場,從晚上七點直到凌晨一點,她樂此不疲,有問必答。她說:「網絡直播時網友們的提問非常有趣,我專門整理出了箏樂的『十萬個為什麼』,以便更接地氣地推廣古箏藝術。」

鮮為人知的是,袁莎主動扶助過很多普通甚至貧苦的古箏愛好者,通過學習古箏改變他們的命運。袁莎在小學期間從北京坐火車返回家鄉天台途中曾經走失,獲得了同行幾位農民工哥哥的慷慨幫助,這一經歷令其日後對農民工倍感親切。因此,當看到了農民工陳江山經常在工地上演奏古箏,並在用袁莎的教材自學古箏的視頻後,深受感動。袁莎邀請他來北京親自指導他練習古箏,在他登長城前為他購置防寒衣物,並在臨別前贈送給他一把自己簽名的嶄新的古箏。在長春一間藝校遇到才華橫溢卻家境貧寒的楊家三胞胎姐妹後,袁莎將她們帶到北京親自教授,由於剛畢業工作的袁莎能力也有限,她拍賣心愛的古箏,將音樂會門票費用捐出,資助培養楊家三姐妹17餘載。爭氣的三姐妹在古箏學習上突飛猛進,後來開辦了自己的古箏教學中心,擺脫了經濟困境,踏上了寬廣的人生軌道。

袁莎致力推動古箏成為最受歡迎的樂器。

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前不久,台灣青年古箏演奏家黃偉傑歷經近10年磨礪,剛剛考取中央音樂學院袁莎的博士生,成為島內第一位古箏博士生。在2012年兩岸一次藝術交流中,黃偉傑在北京見到袁莎,從此立志拜入袁莎師門。在袁莎的精心指導下,黃偉傑的成長非常迅速,在島內古箏賽事中屢屢奪魁。她相信黃偉傑能夠成為島內古箏藝術的中堅力量。

不過,袁莎也坦言,目前港澳台地區古箏等國樂總體教學水平距離內地還有一定的差距,內地與港澳台地區只有更深入的交流,才能培養出像黃偉傑這樣優秀的國樂人才。她期待着,通過教授更多港澳台地區學生,一起傳承古箏藝術和中華文化。

(來源:香港文匯報A19:副刊專題 202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