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行山」

「嗨,中彩了,今天去龍脊,

再次捕獲『野生』發哥一枚」

「周末什麼活動?

大佬,當然是一起去行山啰」

在香港待久了都知道,市民行山「有癮」。

不明就裏的人就納悶,

香港人咋就這麼愛往山上跑?

等等!

寸土寸金的香港有這麼多山可爬?

(香港的城市景觀,靠近標誌性的獅子山)

實際上,

只有高樓林立、時髦商場,

是我們對香港的一大誤解。

香港有兩個「森林」。

遊客在都市「森林」中流連忘返,

見慣了打折、免疫了「血拚」的本埠居民,

則三不五時去「行山」。

(香港獅子山航拍)

這是個粵語詞彙,讀「haang saan」。

(香港飛鵝山觀景台)

「行山」不是香港特有的活動,

卻是香港獨有的說法。

它像爬山,

但又不止以登頂為目的,

比爬山多了幾分悠然;

似漫步遠足,

但節奏更緊湊,

比漫步目的明確。

(在獅子山看到的地平線)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論語》裏描述郊遊場景的句子

用來形容「行山」,

再為貼切不過。

(獅子山的壯麗景色)

要「行山」,也得有山可「行」。

(香港大帽山郊野公園)

「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

香港是個大都會,也是個大公園。

(香港維多利亞港大帽山的照明帳篷)

1100餘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有70%是密林、

郊野和山地。

城在山中,

海傍山島,

自然咫尺可及。

展腳就能從摩天大樓走進天然氧吧,

是很多人捨不得離開香港的理由。

(香港大帽山)

台灣作家劉克襄是「行山」的骨灰級玩家,

他專門寫了本書《四分之三的香港》,

記錄每一條山徑、

每一片密林、

每一個村莊。

書的封面寫道:

「因為行山穿村,我幸運地邂逅了隱藏版香港,

一個比購物和美食更獨特、更有魅力的香港」。

他在書中介紹,

香港的山不高,

海拔最高的大帽山也不過海拔957米,

第二高的山峰鳳凰山934米,

與高聳入雲的名山無法比擬。

但它們臨海,

且與十里洋場的繁華景象互相映照,

自成一派風韻。

(高空航拍香港最高峰大帽山)

香港大片綠地,

被劃為24個郊野公園,

有100多條行山徑,

是「亞洲第一」,

歸特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

其中,

龍脊曾被美國《時代雜誌》亞洲版評為

「亞洲最美市區行山徑」;

麥理浩徑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

全球20條最佳行山徑之一。

(從麥理浩徑望去的山景)

有趣的是,

這兩個山徑的名字,

都訴說着

中西雜糅的歷史——

「龍脊」是東方風水說法,

「麥理浩」則是港英時代的總督。

(香港石澳龍脊行山徑,俯瞰石澳灣)

香港行山徑各有特色,

西貢海岸邊碧海白沙,

是「小清新」、「小確幸」風格;

大欖涌水塘則是一片湖光山色,旖旎婉轉;

鳳凰山等地又給人雄渾之感,山勢起落開闊大氣。

(香港天壇大佛)

特區政府為了管理這「四分之三」的香港,

下了很大功夫。

行山徑上,

垃圾桶、歇腳亭、指示牌等基礎設施完備,

新聞報道中提過一個細節,

路上配備了很多安全電話,

每部電話都有明確的坐標,

方便尋找。

(香港獅子山山頂懸崖)

除了自然風光旖旎,

香港的村徑、

古道也別有滋味。

「穿村」是行山者的特有說法,

就是順着小徑從村子裏穿過,

這些村莊大都保留了原生態的居住習慣,

甚至讓都市人有一兩瞬恍惚

——這也是香港啊!

(屏山文物徑香港歷史街)

位於新界元朗的屏山文物徑,

是香港第一條文物徑,

沿途串聯起古塔、圍屋、寺廟、宗祠……

是訪古的好去處。

行山之所以成為香港人的生活方式,

也有更內在的原因。

競爭激烈、社會「轉速大」,

「鉚」在轉盤上不停歇的市民,

在行山中用「道法自然」去稀釋叢林社會的壓迫感,

是香港獨特的城市哲學。

它代表了「走出」。

暫別喧囂與擁擠,

探尋寧靜與開闊,

是對「胸藏丘壑,

城市不異山林」 的實踐。

它代表了「挑戰」。

「行山」徑有易有難,

而那些難度系數越高的,

常常更為市民嚮往青睞;

三五好友結伴而行,

「同處海角天邊,

攜手踏平崎嶇」,

正是「獅子山精神」的體現。

它代表了「體悟」,

在體察自然中丈量香港,

在山水超然中俯瞰人文;

不是為走出而走出,

不是為挑戰而挑戰,

它給人帶來的體驗恰恰是在回歸自然中與城市交響,

於辛苦跋涉後收穫從容。

不少人說,

從「行山」開始,

才真正了解了香港。

它又可謂一種隱喻,

映射着香港深層次的精神內核和發展密碼。

熱愛「山水」,

珍視這家。

「行山」路長,短則幾公里,

長則百公里,總是風景一路。

無論在哪裏,

總能看到山腳下高樓鱗次櫛比、

城市繁華動人,難以不讓人熱愛留戀。

(各個時間的獅子山)

家國平安,

歲月靜好,

擁有並非必然,

多少代人的努力才換來這浪漫香港,

誰還會忍心破壞折騰呢?

經營「山水」,建設這家。

「行山」也是一門學問,

需要打好基礎,

做必要的規劃。

考量坡度,計算長度,

選擇難度,設定高度,

若要打開「行山」半徑,

總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一條一條去攻克。

香港回歸以來,

也正是通過一步一步夯實基礎,

一次一次累積經驗,

才戰勝了各種風險挑戰,

才迎來了由治及興。

走向「山水」,圓夢這家。

「行山」是領略,

是體察,是知行合一。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香港有地上之山水,

也有畫中之山水,

市民有夢中之山水,

還有胸中之山水。

達至更好的民生、更勁的經濟、

更和諧包容的社會,

都需要特區各方真正行動起來、

真心投入其中,以夢為馬踔厲奮發。

「山高人為峰」,承繼「行山」的這股精氣神,

香港未來開闊。

「行山」求靜求進,

制定實施香港國安法和完善特區選舉制度後,

香港正靜正進。

香港回歸祖國25年了,

「莫說青山多障礙」,

多少不容易都已過去。

罡風吹不散熱愛,

萬水千山總是情。

七一的時候,不妨就去「行山」吧,

有晴有雨,有平坦有坎坷,

有競速有合作,但終將到達一處開闊之地,

俯瞰這東方之珠,

她的風采浪漫依然!

(攝影師屈文犇拍攝於香港飛鵝山,圖中為屈文犇本人和他的朋友)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