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珠》作詞人鄭國江的香港情

樂壇黃金年代三才子筆抒港人堅毅包容精神
鄭國江作詞全然是真情實感,飽含家國情懷。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彭子文】有些粵語歌曲被稱為是港人心中的香港之歌,因為她在香港歌壇中佔有高的地位,有着特定的歷史底蘊和背景,能夠承載全港市民的心聲,也能夠在大型晚會上登場。許冠傑的《鐵塔凌雲》、羅文演唱的《獅子山下》,還有上世紀八十年代兩個版本的《東方之珠》,無不在歌詠香港精神情懷,感慨世事變遷,但仍充滿人文關懷之光。兩個版本的《東方之珠》都凝聚着作詞人鄭國江對香港的深厚情懷,他的家國之情溢於言表,也飽含對香港美好未來的期待,一句「若以此小島終身作避世鄉/群力願群策/東方之珠更亮更光」講中許多港人的心聲。

鄭國江被港人尊稱為「鄭老師」,除了堅持了幾十年的教職外,還因資歷夠深,佳作夠多。當中《東方之珠》被「供上神壇」,被稱之為香港的代表曲,「我出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經歷了香港從最低潮的時候發展到興盛,又在高處經過了動盪,我是完全在這80年裏感覺到了。」寫《東方之珠》的時候,鄭國江已經30多歲,「我是完全看到了當時的人怎麼樣的辛苦,住山頂木屋,要下山去挑水上山;颱風來的時候,要用繩子去綁着屋頂……這些都是我完全經歷的。」他將自己對這一切看在眼中的民間疾苦寫出來,全然是真情實感。

《東方之珠》至今仍在「神壇」之上,但在當年,對於鄭國江來說,卻只是為電視劇《前路》所作的主題曲一首,「解讀的事情輪不到自己喜不喜歡,當初寫《東方之珠》就是一件工作,有工作我們就把它做好,至於代表香港,就完全沒有這個野心。」

鄭國江另有2,000多首流行歌,至今仍傳唱無數,當中家國情懷的代表不勝枚舉,他自己亦有不少心頭好。

《凝聚每分光》望港人留港建港

「熱愛香港/萬眾同心/共創香港新的希望/香港人/敢於更新/肯苦幹/更繁榮/這地方/更繁榮/新的香港/一起創造明日盛況」,稱《凝聚每分光》為香港之歌也不為過。上世紀九十年代正值回歸前夕,港人因面臨政治變動人心惶惶,興起移民潮。那時候,鄭國江感受到了香港的社會環境,便落筆為香港電台的「香港心連心」計劃寫下了這首歌,由譚詠麟、梅艷芳等數位歌手合唱。「當時的移民潮太嚴重了,外國就吸收了太多我們香港的精英,提供優待讓他們移民。」鄭國江回憶,為了留住香港的人才,便寫下這首歌詞,「為的就是這些人能夠留港建港。」

《中國眼睛》表達國人情感

「我是1941年出生的,那時候剛好是戰後,算是最艱苦的年代,所以對家國的感覺比較深。」鄭國江認為自己的作品中,最能表現自己中國情感的詞作是1982年由陳美齡演唱的《中國眼睛》,「這首歌詞其實並不情深意切,講的就是一雙中國姑娘的眼睛看到的這片土地。」他娓娓道來,「『眼睛多漂亮像鳳凰/憂鬱又帶點倔強』描繪的便是我們中國女孩子的鳳眼,雖然柔情,但是分黑白,能夠看到是非,眼神裏有中國人的堅毅;而『水本十分秀/山也十分壯/卻偏遭踐踏/災劫天天降/眼中的故事沒法淡忘』則是對中國歷來所受到的災難、侵略的悲憤。」

如今,在音樂節目《聲生不息》開播的第一期裏,作為港樂填詞的代表者,鄭國江老師一開始便亮了相,「當時早期的填詞人就是黃霑先生、盧國沾先生和我,那如果是我自己來說,我會將我們中國人那種不怕艱難、很堅毅、對事物的包容,我會希望通過我的歌曲傳達出去。」他說。此時黃霑先生斯人已去,但盧國沾與鄭國江兩位港樂筆者,仍在孜孜不倦建樹發揚。

節目當然舊情綿綿,讓人或溫柔或悵然悉數回味香港影視樂等不容小覷的黃金年代,但箇中故事與情誼,並不只一兩曲舊日金曲便可盡訴。

生於這幸運時代 勝有天時廣傳曲

鄭國江已創作超過2,000首歌詞,獲獎無數。 資料圖片
鄭國江講述往昔粵語歌曲和樂壇的變遷。

「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我生活的這時代,不需要很厲害,只需有一點點厲害,就可以很出名。」鄭國江幾乎將這樣的話掛在嘴邊,他所說的「一點點厲害」,是撰寫2,000多首中文流行歌詞,無數歌曲膾炙人口,獲獎無數,與黃霑、盧國沾並列為香港流行樂壇早期的三大詞人……這令人咋舌的成就,在他心中,是「很幸運」。

這種「幸運」,被鄭國江歸結為一種「天時、地利、人和」。所謂「天時」,自然指生而逢時:他認為自己出生長大的香港地,適逢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上世紀七十年代,鄭國江除了有老師的正職以外,亦為電視節目工作。那時候的香港並不存在樂壇這個說法,歌曲還延續着粵曲的傳統,但電視台需要主題曲,想要套用當時國語歌的曲,改編成粵語歌詞。「那時候我是新人,這個工作落在我的身上。」鄭國江改編的第一首歌詞是《山前小唱》,反響相當不錯,電視台的製作人便決定每個星期都改編一首歌曲。由此,便將鄭國江的作詞能力挖掘了出來。

此外,磁帶機的出現也讓娛樂產業的蔓延有了一個里程碑式的跨越,「磁帶機有了以後,人們就不需要像以前一樣,要用到唱片機、要到專門的地方,大陣仗去欣賞音樂,反而變成了人手一部就可以傳播的娛樂。」他說道,「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內地開放,香港人就可以帶禮物、帶物件回去,很多人就帶着磁帶機、帶幾盤磁帶去內地,這個東西就變成一種流傳更廣的媒介。」

就着這樣的「天時」,音樂產業的需求越發增加,對於創作者鄭國江而言,則是有了更多的訓練機會,在高強度的供不應求的條件下,不停創作,質量亦有了飛躍的進步,作品則更加家喻戶曉。

依附地利華洋通

而「地利」上,鄭國江認為香港「地方小、人少」,稍顯才華,便可以家喻戶曉。早期的粵語歌,受到大戲粵曲的影響,仍有戲劇性的唱腔,歌詞亦更多重視傳唱性。然而,由於當時在香港居住的人口,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傳俗不傳雅」便有了一種取材創作的傾向與局限性。再則,戰爭往後的香港,由香港以北移居的人口較多,具有娛樂消費力的很多都是來自北方的商賈與文化人,國語歌傳遞了思鄉之情,粵語歌大展拳腳的空間委實不大。「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的粵語流行歌被稱為『廟街文化』,難登大雅之堂,但其實是很流行的,在所謂的低下層中傳唱很廣。」

再往後,粵語歌曲因為受到歐美、日本甚至菲律賓等地方的影響,有了一種更加現代化的腔調,但歌詞的選擇上則仍然在一個「試水」的階段,「最初第一次幫溫拿寫唱片的歌詞時,唱片亦是一半廣東歌、一半英文歌的。」鄭國江回憶道。

唱得演得作得之人匯集

隨着影視劇、電視節目等對粵語主題曲的需求逐漸增加,粵語歌飽含的主題指向性就越發強烈,當中帶有家國情懷的歌詞亦逐漸變得多了起來,這一方面有助於影視表現自己的情懷,亦讓愛國的香港人有了新的感情表達出口。

之所以能成為黃金年代,與當其時的「人」自然分不開來,「那時候大家都處於一個良性競爭的狀態。」鄭國江笑說,「黃霑寫一首《世界真細小》,我便要寫一首《小時候》——因為『小小的宇宙』比世界大嘛!」回憶起那時那景,他如數家珍又不免唏噓,「當時電視還是一個新的媒介,造成一個很好的風氣,藝人很出色,每個人都是唱得、演得、作得。」

「以前的歌手是很有特色的,比如葉蒨文,我記得幫她寫第一首歌,是電視劇《呂四娘》的主題曲,那時候就發現她在唱歌間隙有一個換氣的聲音,其實那就是她的一個風格;又比如羅文,他是唱大戲出身的,所以咬字非常清楚,那時候的聽眾都是從聽粵曲過渡來的,所以就對他非常接受。」鄭國江回憶道。「現在的香港娛樂界並非青黃不接,而是在等待合適的人選接過這個大旗。」他說。

話你知:三版《東方之珠》的背後故事 道盡滄桑變幻 唱出港人精神

鄭國江曾任教師,至今仍被港人尊稱為「鄭老師」。
年輕時的鄭國江。

每個人都有喜好的歌,在成千上萬首中哪一首才是心中最愛實在難選。不過有人定義,具特定的歷史底蘊和背景,能夠承載全港市民的心聲的歌才擔得起香港之歌的稱號。然而對不是生活在香港的人來講,一聽到《獅子山下》、《東方之珠》、《明天會更好》就一定想到是在說香港。因為「東方之珠」四個字,完美詮釋了香港這座城市的特色。這裏夜色迷人,霓虹遍地,萬盞明燈,百里連光,海波互輝。當飛機進入香港上空時,有些機師會非常有心思刻意低飛,讓機上乘客可從窗戶看到香港夜景,五光十色的萬家燈火,從遠處看,恍如一顆發光的明珠。

1981年,港樂教父顧嘉煇作曲,詞壇宗匠鄭國江填詞,寫下第一首《東方之珠》作為電視劇《前路》主題曲,由知名歌手甄妮主唱,劇集則由周潤發搭檔呂良偉、湯鎮業主演。

填詞人筆觸之下直面香港社會弊病,散發着悲天憫人的魅力。把歷經滄桑的港人情懷詮釋得淋漓盡致,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繁盛現狀仍有人身居陋巷,外表風光但亦多絕望 ,是展現出來的眾生相,但歌曲最後仍然道出港人願景,群策群力固守家園,直面風浪面對黑暗,用不屈於命運的勇氣讓東方之珠更光更亮。這版《東方之珠》誕生在電視劇的主題曲的黃金時代,歌曲家喻户曉。

1986年羅大佑作曲的粵語版的《東方之珠》仍由鄭國江填詞,由關正傑演唱,表達出對香港未來的深情凝望,唱盡了港人不屈不撓、奮發振興的香港精神。1991年,羅大佑重新為《東方之珠》填詞,成為由他自己演唱的版本。其後羅大佑又利用和滾石唱片的合作關係,別出心裁地找來周華健、陳淑樺、娃娃、潘越雲、趙傳、李宗盛等清一色的台灣歌手,合唱《東方之珠》,為這座城市增加了浪漫和祝福的色彩。三個版本的《東方之珠》幾經更迭,道盡滄桑變幻,唱出港人精神,直抵人心。

不講不知,原來《東方之珠》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有一版,由當時的粵劇名宿林家聲與南紅對唱,調寄法國經典情歌《玫瑰人生》,但由於年代久遠知者甚少,現僅將最廣為人知的三版《東方之珠》的歌詞與讀者共饗。

來源:香港文匯報A05:要聞 202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