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梁鳳儀以「小愛」 回報 「大愛」

梁鳳儀常回憶起丈夫對自己的陪伴和鼓勵。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六月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鳳凰木枝葉青翠,醞釀着火紅的鳳凰花。沉寂多時的知名香港作家梁鳳儀在此宣布一項預計創作時間長達十五年的大製作——「心繫祖國影視系列三部曲《紫荊風雲》、《濠江歲月》、《寶島旭日》」,作為對亡夫黃宜弘的深切紀念。

梁鳳儀於丈夫黃宜弘逝世一周年時宣布開始創製「心繫祖國影視三部曲」的創作。

與黃宜弘相識相愛三十多年,梁鳳儀在黃宜弘離世以後悲痛不已,念及丈夫生前「愛國愛港,心繫祖國」的遺志,決心振作精神,化悲痛為力量。在黃宜弘逝世一周年,以及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的節點,決心投入寫作及影視作品的籌拍工作,以對丈夫的「小愛」回報對國家的「大愛」。 

梁鳳儀曾說,自己之所以敢於勇闖文學殿堂,是因為有志要以小說的形式寫下回歸過渡期內香港人,尤其香港現代婦女在生活上的悲喜哀樂,記錄下在港英時期裏,愛國愛港人士在回歸祖國懷抱期間所遭遇的種種艱苦、困難與委屈。而這個心願實則源於黃宜弘的鼓勵。

梁鳳儀在中山黃宜弘梁鳳儀伉儷公園內的「梁卓謝惠芳伉儷鄉村文化館」前留影。

筆耕不輟源於丈夫陪伴鼓勵

作為一名高產的作家,梁鳳儀曾出版逾一百部小說及散文,發表文字超過一千二百萬字。但她坦言,寫作於她其實是「困難而折磨的」,需要強大的耐心和定力, 「很多工作是群體的,很熱鬧,而寫作則是完全獨立的,很折磨。就像小朋友寫功課,並非不會寫,但是想和朋友玩,不想坐下來寫。」而丈夫黃宜弘的陪伴和鼓勵讓她一直堅持了下來。「最初我寫文章主要是劇本和散文,他鼓勵我寫小說,以香港背景,寫香港的滄桑和傳奇,尤其是回歸之前愛國愛港人士的艱難故事。」

她憶述,黃宜弘時常鼓勵她,說自己一生最大的安慰就是培養了一位可以將香港故事寫出來的作家,更希望這些故事可以用不同的載體,從書本到舞台劇、電視、電影等形式表現出來,展示當今中國人的團結,也讓年輕人了解香港的這段歷史。

「報國的方法不一定是血戰沙場,過去這麼多年,香港回歸十周年和二十周年之際,我都用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專業,去通過影視的表現方式展示香港在回歸的辛苦和成功。在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這個重要的時刻,為什麼不可以再用自己的筆去寫香港百年傳奇,顯示與回報我的『大愛』和『小愛』?」

首輯電視劇預計兩年完成

據悉,《紫荊風雲》以香港歷史作為經線,以香港的家族故事、現代婦女奮鬥過程為緯線,交織出香港百年滄桑。性格剛毅的梁鳳儀,做事乾脆果決,言出必行。她表示,《紫荊風雲》目前有初步大綱,舉行發布會是為了給自己壓力,「文學創作不比蓋大樓,大樓建不了還可以另請設計師,但作家寫得出來就寫得出來,寫不出來就是沒有的了。我公開宣布寫作計劃,是希望各界人士知道我的心願,也是為了跟自己宣誓,講得出做得到是我梁鳳儀的性格,我一定會寫出來。」

二○一二年,她也曾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開始創作長篇小說三部曲《我們的故事》,結果一個多月就寫完了第一本《我們的故事之亂世佳人》。

對於「心繫祖國」的計劃,她表示,第一部《紫荊風雲》的第一輯電視劇主要講述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之前的故事,計劃於二○二四年完成製作及發行。第二輯故事主要講述由一九九七年發展至二○二一年的故事,現仍在搜集資料及構思中,計劃於二○二五年至二○二六年完成。至於《濠江歲月》及《寶島旭日》將在《紫荊風雲》發行播映後,繼續創作及製作。期以五年時間完成三部曲之劇本,拍製發行完成合共三部曲的影視作品,估計需要十五年時間。此外,她還將會在《紫荊風雲》電視劇故事中選取其中一個感人故事改編成電影劇本,拍製成獨立的電影,同名為《紫荊風雲》。她透露影視作品會是大製作,希望邀請到至少十位內地、港澳及台灣的一線演員參演。

她感慨,是次創作涉及百年歷史,是個浩大工程,自己現時已經七十三歲,未必能夠目睹三部曲的影視作品面世,但希望看到《紫荊風雲》公演及播映。她將很努力盡快完成三部曲的劇本並把策劃以及融資計劃做好,「希望讀者鼓勵我去完成。」

梁鳳儀作品《我們的故事》在二○一七年被改編成舞台劇,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網上圖片)

夫妻同心資助教育文化事業

梁鳳儀的丈夫黃宜弘,曾任前立法局、臨時立法會及特區立法會議員,見證香港回歸祖國,亦曾擔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參議國事,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回憶丈夫生前,梁鳳儀最難忘是在回歸之前,黃宜弘因熱愛祖國而經歷了港英政府的諸多壓力,甚至威逼利誘,要他辭退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的所有公職,不容許他競選翌屆聯交所的理事會主席,黃宜弘不肯屈服,對所有壓力甘之如飴。「他身體力行,教育並指引了我如何以自身的才幹能耐,掌握報國效港的時機,堅定堅強地去做一個勇敢的中國人」。

梁鳳儀感慨,丈夫生前反覆提及,香港的回歸會有兩次,一次是國旗的回歸,時間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晚一秒都不行。而另外一次更加複雜困難,就是人心的回歸。「二○一九年香港經歷修例風波,宜弘始終堅信國家一定不會放棄香港,會經過全盤構思,有了完整的計劃,才推出解決方針。現在國安法出來了,香港又逐步回復平靜,現在要進一步促進人心回歸,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弘揚愛國主義。過去黃宜弘就因為是一個親中的愛國人士,經常受到攻擊及誹謗,現在提愛國主義已經不需要受到壓力,很可惜他已經不在了。」

事實上,黃宜弘梁鳳儀夫妻同心,一直着力資助教育文化事業,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回歸後直至幾年前香港仍沒有把「中國通史」列為中學必修課程。為了促使香港學生了解祖國歷史,黃宜弘曾盡自己能力出資給香港中文大學開設「中國通史」課程,並資助學習優秀的學生到內地參觀考察及頒發獎學金,「沒有哪個國家會不讀自己國家的歷史,香港人讀中國歷史合情合理且是必然的責任所在。」梁鳳儀說,很欣慰這個項目現在已經不需要再進行了,因為幾年前中國歷史終於也成為了香港中學的必修科目。

初心|完成丈夫遺願 開展十大慈善工程

梁鳳儀說,丈夫生前多次提到,個人的資產要全部貢獻給國家和香港,尤其是要資助教育和文藝事業。自黃宜弘去世,梁鳳儀含淚忍痛、勉力去完成丈夫的遺願,在他去世的一年內,以他的個人資產在內地與香港開展「十大慈善工程」,包括向廈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多所高校捐資,並在中山興建黃宜弘梁鳳儀公園、在新會建「梁鳳儀文學館」等。

令她尤為感念的是,採訪所在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將創校圖書館命名為「黃宜弘梁鳳儀伉儷圖書館」,意義非凡,「館前為升國旗廣場,當年啟用,在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女士陪同下,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汪洋先生在該圖書館前的廣場之上親手栽種一棵鳳凰樹,永留紀念。」

她還透露,丈夫黃宜弘歷年來送贈的珠寶首飾共七十一件及名畫古董,將作全球拍賣,所得現金再加上黃宜弘的個人善款配對,成立「黃宜弘肺癌轉移腦癌研究基金」,全數用於內地、香港及海外的各家大學作研究之用,目前首先捐贈香港中文大學癌症研究所成立「黃宜弘肺癌轉移腦癌研究基金」。同時,並會加強黃宜弘在香港發生「佔中」事件後,由他出資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的「香港紀律部隊職工子弟獎學金」及「香港紀律部隊殉職人員子弟獎助學金」,以示香港市民對紀律部隊的盡忠職守之深切感謝。

(來源:香港文匯報A19:人物 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