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和專欄|經期紊亂勿掉以輕心 需及早檢查鎖定成因

月經周期因人而異,亦會因身體狀況而改變,正常周期約為28天,但21至35天也屬正常。一般而言,每次經期會持續3至8天。如周期過短或過長,便需注意。

月經是女性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分為行經期、增生期和分泌期。周期前段卵泡發育,體內雌激素上升,至排卵時到達高峰。排卵是周期的轉捩點,排卵後的卵泡會產生另一種荷爾蒙黃體素。

黃體素會促使內膜進入分泌期,如沒有懷孕,荷爾蒙水平便會下降,子宮內膜開始剝落,這就是經期的開始,也是下一個月經周期的開始。黃體壽命有限,一般約為14天,因此周期後段的分泌期有特定長短。大部分月經周期的波動,大多是增生期的波動引起。

小波幅屬正常 注意身體警號

在醫學角度上,每次月經出血量多於80毫升便屬過量,惟一般人難以量化經血量。要評估月經量是否過多,可留意月經是否出現血塊。經血含小量子宮內膜組織屬正常情況,月經期間身體會釋放抗凝血物質,幫助經血排出。若經血量太大,抗凝血物質不足以溶解血液,令月經出現血塊。若流量過多,出血像血崩一樣,就必須多加注意。

此外,如兩個周期中間持續間歇出血,經期出現不規則的波幅,亦可能是身體出現警號,應諮詢醫生接受詳細檢查。

排除病理問題 屬功能性失調

正值生育年齡的婦女,經期紊亂的原因可分為病理性和功能性問題。

病理性問題泛指疾病所引致的不正常出血或不規則月經,病因包括子宮頸或子宮內膜瘜肉、肌瘤、腺肌症、婦科盆腔炎、卵巢囊腫影響荷爾蒙分泌。病人可能排卵不正常,亦可能排卵正常但經量過多。 若未能找出病因,一般會歸納為功能性失調。

超聲波檢查:

在檢查方面,醫生會詳細了解求診者病歷,觀察是否有貧血病徵(如頭暈、疲倦、容易氣喘,面色蒼白,以及指甲、嘴唇、眼底泛白等)。除基本身體檢查外,醫生亦會經陰道、腹部或肛門進行盆腔超聲波檢查:

  • 有性行為的女性一般可接受陰道超聲波檢查,事前毋須特別準備。超聲波能近距離對準子宮。陰道超聲波頻率較高,影像亦最為清晰
  • 未有性行為的女性則可經肛門進行檢查,肛門超聲波解像度亦高,惟檢查會引起輕微不適
  • 腹部超聲波需要膀胱脹滿方可進行,病人或需憋著小便,檢查期間超聲波會經肚皮及膀胱投射到子宮,解像度較為遜色。

超聲波並無輻射,入侵性低,能協助醫生找出立體胞塊(如瘜肉或瘤)。若想了解內膜細胞的性質,便需抽取組織檢查。

進一步化驗 鎖定病因

透過婦科檢查,醫生可以觀察陰道、宮頸瘜肉問題,並按需要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檢測出血是否為病理性問題所導致。而抽取樣本則可檢查盆腔是否有發炎的情況。

如需作進一步檢查,一般建議抽取子宮內膜組職。醫生會將一幼軟膠管置於子宮腔內,抽取內膜組織進行化驗。此項檢查入侵性較高,但一般可在門診進行,期間或會引起輕微痛楚,有機會引致出血和發炎。

如有不規則出血,一般建議40歲以上女性接受較詳細檢查。雖說40歲以下女性患上子宮內膜癌的機會較低,但如有其他風險因素,包括體重過高、有家族婦科癌病史,或曾經接受簡單治療但未能有效改善者,便需要考慮作更深入的檢查。

相比於超聲波,磁力共振造影敏感度較高,能更有效偵測肌瘤、腺肌症等。如懷疑患有子宮內膜癌,磁力共振造影亦能反映癌症有否侵蝕至肌肉或出現擴散。

此外,以宮腔鏡刮取子宮組織化驗,可讓醫生透過鏡頭直接觀察子宮腔。若發現瘜肉,可以同時切除。宮腔鏡檢查較為全面,需在手術室進行。

對症下藥 注意日常生活習慣

要制定經期紊亂的治療方案,取決於問題背後的基理,若能找出病因便可作針對性治療。女性在數十年的生育年期中,周期有機會隨年紀增長而出現變化。如有重大轉變或情況不尋常,必須提高警覺。醫生一般會建議進行合適的檢查,按個別情況持續觀察,以藥物或手術治療。

在藥物治療方面,如病人純粹經量偏多,醫生會處方止痛消炎藥、止血藥,以減少經量。若周期不規律,可服用荷爾蒙藥物調整月經周期。荷爾蒙藥物可以是口服或透過置入子宮環,子宮環會局部分泌荷爾蒙,能減少全身副作用。瘜肉、肌瘤、腺肌症等一般會以手術處理。

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對保持健康至為重要。女性應避免自行進食高濃度雌激素食物,如當歸、大豆精華素等,進食前應先諮詢醫生。如因經期過多而出現貧血,可多進食含豐富鐵質的食物。動物鐵質(包括紅肉)較植物鐵質容易被人體吸收;值得一提的是,咖啡和茶類會妨礙鐵質吸收,要促進鐵質的吸收,日常可多進食含豐富維他命C的食物。

劉雅婷醫生
養和醫院婦產科名譽顧問醫生
婦產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