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丨福建艦下水 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訊號

文/楊莉珊

筆者不是軍事專家,但作為福建人,17號看到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下水命名儀式的新聞,仍不免多看幾眼,深感親切與振奮。

偶然想起17號這個日期在中國近代海軍歷史中有很特殊的位置。翻看歷史,甲午海戰、馬關條約、山東艦入列都發生在17號。這艘舷號18的航空母艦「福建艦」也在17號入列,象徵中國海軍就此正式步入三航母時代,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航母大國,如果不是人為的巧合,難道是歷史的宿命?啟示着中華民族走過由弱變強的歷程,繼續邁進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

有內地媒體強調17號對中國海軍別具深意,好奇下翻看資料: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大敗,「致遠號」沉沒;1895年4月17日,中日《馬關條約》簽訂……經過新中國的奮鬥,中國海軍也呈現了全新的面貌,2019年12月17日,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入列。2022年6月17日,我國第三艘航母、首艘彈射型航母福建艦下水。

筆者不知道「17日」下水是不是一個巧合,但「福建艦」的出現見證中國海軍不忘歷史,向海圖強的傳統,逐步實現從屈辱到奮起、從苦難到輝煌的過程。新聞資料顯示,「福建艦」在技術上已有明顯進步,8萬噸級的滿載排水量也打破了亞洲航母噸位記錄,起飛方式上直接採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電磁彈射模式。

雖然有很多聲音認為「福建艦」已經追近美國的軍事水平。但與「福建艦」在功能上較接近的美國小鷹號卻早在1960年代已經服役,時至今日,相關現代技術更已經大幅提升,兩者在技術層面上仍存在明顯的差距。我們雖然追趕快速,卻不能否認兩軍之間客觀存在較大差距,而且美國也在同時進步。這種誇大自己且自得其樂的聲音有失偏頗,我們絕不可沾沾自喜。

我們需清醒知道國家在海岸線上的防護仍未有絕對優勢,且海上防護任務也十分繁重。不僅版圖東南面有漫長的海岸線,就連港澳特區都有寬廣水域,更何況還有兩岸、南海等問題等都說明海軍的任重道遠。一旦近岸水域出現緊急情況,或者台海問題有所需要,航母的存在將扮演不可低估的作用。

《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認為新航母之所以命名「福建號」意在威攝台灣,但官方對此並未具體說明甚至對該航母未來的駐地也未曾透露。中國海軍艦艇的命名自有一套體系,「福建」是這艘航母的備選名稱之一,最終脫穎而出自然是有其他因素的考慮,可能是政治文化的考量,也可能是顯示着未來歸屬的艦隊有關,未來將在兩岸關係中發揮怎樣的角色,這些答案都要等事件的持續發展公眾才能逐步知道。目前可知的是,中國軍力提升讓國家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更有信心快步前進。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