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找到我的舞台|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的女演員張芷瑛:香港是我的根 北京給我家的溫暖

◆張芷瑛在劇組工作照。
◆張芷瑛在甘肅參與國情體驗。

(香港文匯報 記者 馬曉芳)「做演員是我從小的夢想。」香港女孩張芷瑛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從小在TVB的浸潤下長大,對演員這個職業從好奇逐漸發展成夢想,「可能因為我是雙子座,所以特別希望能夠經歷各種不同的人生,做演員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從清華大學建築系學生到熒幕舞台表演者,張芷瑛對不同角色都非常渴望,也很開心通過角色呈現和體驗不同職業的樂趣,「古裝女俠、公主神仙、職場精英,期待未來借助多樣的角色被更多觀眾記住,更希望有一天能登上春晚舞台。」這個生於香港,畢業於清華大學、鍾情北京的女孩自豪地說:「香港是我的根,北京是我第二個家。」

◆張芷瑛在電影《溫暖的風》劇照。

很多參加完高考的學生,最擔憂的是能不能考上一所心儀的大學,但對於張芷瑛來說,她高考後的苦惱則是該選擇哪一所好大學。2012年,高考成績優異的張芷瑛同時拿到清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的Offer,「清華大學和港科大都是非常優秀的學府,拿到兩所學校的Offer讓我既開心也很糾結。」

張芷瑛至今仍深深記得2012年夏天面對兩所高校Offer時的糾結,「這是一個我不得不做出選擇的路口。最終選擇清華,是因為在清華聽了清華的校歌,回到香港後腦海裏一直響起這首歌。」從清華回港後,張芷瑛腦海裏一直抹不去清華校歌的旋律,還專門上網搜了這首歌來聽。

◆張芷瑛

到多國實習 慶幸選擇清華

臨近開學到了最後抉擇的時刻,張芷瑛對鏡自問:「你到底想去哪一所學校?」面對鏡子中的自己,清華大學的校歌旋律再次響起,她被瞬間觸動,「當時看着鏡子就流淚了,然後立刻打電話給輔導員,我要回清華。」她說,「回」清華,是因為發現心裏早就認定了清華。

在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學習經歷,張芷瑛視之為最寶貴的人生財富,「很慶幸選擇了清華,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建築設計師的天馬行空、浪漫、有邏輯理性,對張芷瑛影響深刻,「學建築給我非常豐富的思維方式,建築學是多學科交叉的成果,也讓我的審美有很大提升」。雖然大學專業與自己的演員夢想相差甚遠,但是她從未放棄,不僅利用課餘上了很多歌劇、話劇、音樂劇、舞蹈課,還出演過音樂劇。

◆張芷瑛大學時期在德國工廠實習。

為了體驗更豐富的人生,張芷瑛在假期去了很多國家實習,從越南的建築師事務所,到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德國的傢具工廠,再到哥倫比亞農村的社區英語工作坊、津巴布韋人類科學博物館。張芷瑛充分利用大學假期闖蕩世界,「我想通過實習挖掘更多可能性,了解不同文化。」

◆張芷瑛在哥倫比亞農村教小朋友們玩從香港帶去的益智遊戲。

新冠疫情的到來,讓張芷瑛暫停忙碌的腳步,有更多時間思考未來,經過深思熟慮,最終她決定不留遺憾勇敢追逐兒時就種下的演藝夢。與科班出身的演員不同,心懷夢想的張芷瑛決定投身演藝事業時,還是一名純粹的「門外漢」,彼時的焦慮與渴望也讓她刻骨銘心。

「當時我沒有專業的演員資料,不知道什麼是素顏照、見組照,拍視頻也毫無技巧,發給劇組的資料都石沉大海。」2021年1月,張芷瑛終於等來一個寶貴的機會,正在廣西拍攝的一部主旋律電影劇組向她發來邀請,讓她扮演一名扶貧幹部,還請她擔任演員副導演。「這是我踏入演藝圈的第一部片子」,而這部片子也成為張芷瑛打開夢想大門的鑰匙。此後,話劇、電影、紀錄片,張芷瑛憑着自己對夢想的渴望和不懈努力,小步快跑走進演藝圈。

談及何為夢想成真,張芷瑛的回答出乎記者的意料:「上春晚,希望有一天可以站在春晚舞台向全國人民道一聲『國泰民安』。」

扶貧經歷助圓演員夢

◆張芷瑛在湘西扶貧時與茶農合照。

時至今日,張芷瑛依然懷念大學畢業後在湖南湘西扶貧的經歷,「湘西一年的扶貧時光,讓我切實看到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也深切感受到了內地發展的現狀。」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演藝生涯的第一個角色就是扮演一名扶貧幹部。

2020年的上半年,張芷瑛一直在聯繫不同的劇組。她清楚記得,自己還曾給後來熱播的《山海情》劇組發過資料,「這部劇最開始招演員時叫《閩寧鎮》,我一看是一部扶貧劇,心中竊喜:天啊,扶貧劇捨我其誰?」但很遺憾,張芷瑛的郵件發出後並沒有收到劇組的回覆。

從開始下決心走演藝路,到收到第一個演出邀請,張芷瑛經歷了非常複雜的心路歷程:迷茫、失望、難過但卻從未氣餒,她堅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正是在這樣複雜的心緒中,2021年初她終於收穫了演藝生涯的第一個角色:在一部主旋律電影中扮演一名扶貧幹部,「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天意,扶貧幹部的角色時常讓我想起在湘西農村的日子,彷彿是一年扶貧生涯的再現,所以這個角色對於我來說得心應手。」

一年的農村扶貧經歷讓張芷瑛對扶貧幹部的角色毫不陌生,表演起來更是入木三分,獲得電影導演高度肯定,「沒想到第一個角色就是大銀幕。當時我幾乎參與了這部電影拍攝的整個過程,美術組看景、導演討論、過劇本、電影後期製作等,學到了非常寶貴的經驗。」作為踏入演藝圈的首部作品,張芷瑛很慶幸遇到了一個很專業的劇組,幕前幕後全流程跟進讓自己受益匪淺,「作為劇組中唯一的香港演員,感觸最深的就是大家很信任我願意給我機會,也很尊重照顧我,這對於一個初入行的人來說太重要了。」

為夢想盡全力爭取機會

清華大學建築經濟雙學位、學習日語西語等多國語言,聰明又勤奮的張芷瑛從小到大成績優異,而她的演藝路卻從碰壁開始。「是心中的夢想在一直支撐我,讓我在初入行四處碰壁時也從未言棄。我相信只要拚盡全力努力爭取,就一定會拿到屬於我的機會。」

初入演藝行業,身為「小白」的張芷瑛深感自身經驗不足,緊盯每一個學習的機會,還會去朋友的劇組免費幫忙,跟流程、學拍攝。「一位朋友專門陪我去影棚找感覺,終於拍了一套非常正式的見組照。看到照片時,我開始有了做演員的感覺,覺得自己是真的要踏入演藝圈了。」抱着對演藝事業的摯愛,跑劇組、投廣告、做模特,張芷瑛將日程排滿,在每一次歷練中汲取知識。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最近出演的一部電影中,導演被張芷瑛的表演打動,特意給她所扮演的角色加戲,「合作完之後加戲是對我演技的認可,也給了我很大的信心。」

◆張芷瑛在話劇《東直門天天向上》中的劇照。

主動積極把握機會

出演話劇女主角,正是張芷瑛努力把握機會的結果。「我向那位導演毛遂自薦,得到了這個機會。」對於從未出演過專業話劇的張芷瑛來說,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當時心情很複雜,激動又緊張,甚至還會自我懷疑。但我一直告訴自己,導演給的這個機會太難得了,一定要牢牢抓住,期待自己的成長。」

演出第一周,由於張芷瑛的聲音太小,後面觀眾聽不到,有些甚至提前離場。「看到觀眾提前離場,心裏很不是滋味,於是我就開始跟導演和組裏同事取經,慢慢不再怯場。」當習慣了與台下觀眾的眼神交流,張芷瑛聲音變得洪亮,不再緊張忘詞,表演也日益精湛,「那段時間精神很緊繃,晚上做夢都是台詞、跟男主角對戲。演話劇挺累的,情緒起伏、控制肢體,是很強的體力活,每天回去躺在床上都不想動,但是非常享受。」

多次合作的導演稱讚張芷瑛進步很快,這離不開她對表演的熱愛和勤奮上進的心,「排練的時候我特別喜歡被導演罵,這樣你才知道怎麼進步。不同導演的處理方式不一樣,講戲的過程會讓我學到很多,比如心理活動、情緒流露等。」在張芷瑛看來,演戲的過程也是思考人生的過程,「表演讓我思考了很多人與人之間的表達,比如以前很多事情我更多會從自己角度出發,以為別人也這麼想,但當導演講戲時我會努力去了解別人的想法。」

張芷瑛還記得第一次在派對被觀眾認出的喜悅,「演員肯定希望被人看到,終於有人記得我認出我,這也是我逐漸建立信心的一部分。」她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觀眾通過角色記住她喜歡她,有一天成為央視春晚上給全國人民拜年的香港演員。

◆張芷瑛遊覽長城。

在北京收穫溫暖 做「大白」回饋社區

身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張芷瑛曾在內地多個城市遊歷,卻對北京情有獨鍾。疫情期間她穿起防護服成為北京防疫戰線上的志願者,「香港是我的根,北京是我第二個家,可能是北京待習慣了,很多朋友都在這裏,回到香港有時候感覺自己是過客。」

◆新冠疫情期間張芷瑛在北京做社區志願者。

在京生活多年,張芷瑛對北京的熱愛也與日俱增。北京發生新冠疫情後,她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了志願服務。在街道核酸檢測點,不管是頂着烈日,還是冒着大雨,張芷瑛都堅持連續工作從不喊累。「當時社區工作人員看我太辛苦,就想換我去休息一下。但想到防護服一休息就得換下來丟掉太可惜了,所以就一直咬牙堅持。」

在志願工作中,最令張芷瑛得意的是她不僅工作細緻,還打破了社區核酸檢測的一個小紀錄:2小時內高效完成了420名居民的信息核驗和登記。她的工作方式為檢測提供了寶貴經驗,當地街道還讓她把經驗傳授給其他工作人員。「我應該是登記速度最快的演員『大白』了吧。」張芷瑛笑着說。

◆張芷瑛在清華大學參加學校國際組織人才訓練營。

走過世界很多國家,張芷瑛覺得每個地方都有它的優勢和劣勢。在北京生活多年,張芷瑛看到內地電子支付、短視頻平台等新事物不斷湧現,新行業開發接受程度也比香港要快。在清華期間,張芷瑛交了很多留學生朋友,「清華求學讓我的視野更為廣闊,作為演員,北京也有更多的機會,這都是北京獨特的優勢。」

作為政治文化中心,張芷瑛在北京收穫了很多好友,導演、編劇、演員等圈內好友讓她有了更多機會,「圈子、朋友和機會是我留在北京很重要的原因。一開始決定做演員時,幾乎沒有什麼圈內的朋友。當時北京的朋友們就會常帶我去一些活動,幫我結識演藝圈的新朋友,不斷擴大朋友圈,為我創造了很多機會。」

◆張芷瑛清華大學畢業照。

(來源:香港文匯報A11:文匯專題 202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