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 | 香港故宮大展是推動中外藝術交流中心建設的契機

文/葉建明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館的首個大展,將在回歸25周年紀念活動期間拉開帷幕。來自故宮博物院的914件珍貴文物,將在這裏驚艷亮相。

此次來港的故宮文物種類齊全,時間跨度5000年。其中「國寶」級的文物佔到展品的18%。這是故宮博物院自1925年成立以來,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藏品出境外借。據悉,類似的大展對於香港故宮來說僅僅是「首場表演」。

西九文化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外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香港故宮的這一大展毫無疑問將是城中盛事,是香港民眾的文化盛宴。為此香港需要善用這一珍貴的資源和寶貴的契機,將此作為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個新起點,推動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建設。

去年公布的國家 「十四五」規劃綱要為香港增加了新的定位。除了支持香港鞏固發展原有的四大優勢中心地位外,還提出支持香港發展新的四大中心,這其中就包括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中央鼓勵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其中有深意。作為國際都市、金融中心,香港的文化底蘊相比紐約、倫敦明顯不足。提升文化含金量是香港社會普遍的共識。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經濟讓城市強大,文化則是讓城市偉大。有學者稱文化將是新一輪城市競爭的主戰場。文化會讓一座城市更有吸引力和創造力,這也是建設宜居城市,吸引人才不可或缺的軟實力因素。

人們普遍認同香港是中國連通世界的橋梁,這是香港在國家和世界上擁有的獨特角色,無可替代。但對於「橋梁」作用的認識,更多人理解為「經濟橋梁」。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意在搭建一座更為豐富的中外交流「文化橋梁」。

隨着世界對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是人類唯一沒有斷流的文明。中華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求大同的價值追求,有利於促進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香港文化橋梁的搭建,可以增進外部世界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及中外民眾彼此間的了解。這對改善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爭取世界各地民眾的理解支持,具有戰略性意義。

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增加文化底色,還有助於香港青少年加強對中華文明的深入了解,培育他們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愛國情懷。這必將進一步築牢「一國兩制」的根基,為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奠定思想文化基礎。

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有基礎有優勢。一直以來,香港就是東西方文化薈萃、多元文化共融之地。香港一直保留飄色、搶包山、火龍舞、劃龍舟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間文化;而香港藝術節,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等活動,令香港近距離認識世界文化藝術。香港有充滿中國特色、粵文化特色的香港中樂團、香港八和會館,也有亞洲首屈一指的香港管弦樂團、香港芭蕾舞團等。在1100平方公里的面積上,香港有大小博物館約60所。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加入,更為香港文化抹上了一筆獨一無二的精彩。

背靠歷史文化深厚的國家,香港的文化藝術資源源源不絕。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例。今天故宮博物院文物總數達到186萬多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68萬多件,涵蓋幾乎整個古代中國文明發展史和幾乎所有文物門類。此次將在香港展出的國寶藏品,僅佔這些珍貴文物的萬分之一。

香港回歸10周年的時候,故宮博物院將鎮館之寶,國家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出借到香港展出。這幅北宋張擇端所繪的真跡屬於國寶中的國寶,當時市民反應熱烈,香港盛況空前。據悉此畫展覽一次最少要休息3-5年,以避免展覽時間太長造成毀滅性損傷。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曾經請求故宮博物院,打算在中國館內展出真跡《清明上河圖》鎮館,但卻遭到了故宮博物院的婉絕,因為此時距離《清明上河圖》在香港展出不滿三年。由此足見中央對香港的重視和關愛。

修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中央政府送的大禮。習近平主席親自出席《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簽字儀式。習近平主席十分關心香港文化藝術發展,他當日表示,希望香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中西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推動同內地的文化交流合作。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5年後的一個新曆史起點,也是新一任行政長官帶領香港市民展開新徵程的日子。屆時,新成立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將隆重亮相。期待新一屆特區政府在致力於鞏固並提升競爭力中,傾力打造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令香港文化藝術發展開出絢爛的新花,添彩東方之珠。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