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在忠為《21世紀西行漫記》作序:祖國風光無限美
文/姜在忠
我很關心馮煒光先生的西北獨駕之旅,每篇記遊都認真地看完。為什麼如此關注呢?第一,因為我大學是在西北的蘭州大學念的,也曾在內蒙古工作過,對祖國的西北地區熟悉,而且充滿感情。二是很嚮往駕車旅行的方式,一邊看他文章中描繪的所見所聞,一邊盤算着、憧憬着將來自己如何獨闖西北,飽覽山川美景,體驗民族風情,饕餮特色美食。
香港融通中外,文化多元。一個例子就是假期多,中國人的節日和西方人的節日都過。每逢節假日,有的同事便去國外旅遊,假期短一般選擇東南亞、南亞、日本等國;假期長便去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國家。每與同事談起旅行,我便勸他們不要捨近求遠,先看過自家的風光,再去看他國也不遲。我的理由是,無論是以自然風景的多樣性還是文化歷史的豐富性,中國都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
我們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岩石板塊構成的,中國處在太平洋板塊、歐亞大陸板塊、印度次大陸板塊的結合部,三個地殼板塊的擠壓,令中國形成了全球最豐富的地貌,山川、河流、森林、草原、沙漠、湖泊、高原、盆地等等,可謂應有盡有,而且非常有典型性。地球上其他洲的大陸沒有受到如此複雜力量的塑造,故平淡了許多。你看美洲,除了一道沿太平洋海岸的山脈,其他大致都是平原了;歐洲雖有幾道山脈,但若和中國的山比,那真可謂「小巫見大巫」了。而且中國的山水有文化,亭台樓閣、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觀,直教今人與古人相通。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徵,語言、服飾、風俗、飲食皆有不同,旅而遊之,能讓人留下難忘的記憶。
馮煒光先生顯然很早就感受到了去內地旅行的魅力,從念大學時起竟然先後七次入藏,今次更是一人一車獨駕二萬公里,遊遍新疆、青海、西藏,每到一地便屬筆記遊,使我們得以循着他的筆跡,神遊祖國的大西北。
馮先生是香港知名寫手,所以他知道讀者之欲知,在記遊中除了行程說明、風光描繪,更針對西方媒體炒作的所謂「少數民族問題」、所謂「新疆強制勞動問題」等進行實地採訪,用自己的見聞給予有力駁斥。針對港青有融入內地發展的疑惑,他沿途採訪介紹了從內地各省到邊疆創業的青年,用事實說明,只要敢於嘗試,就有機會成功,人生也會精彩。相反,遇事不求諸己,而是一味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企圖抄個快捷方式,甚至不勞而獲,那終將難遂己願。
我1983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曾在新疆由老記者帶着採訪了兩個月,跑了很多地方,我對新疆的印象還停留在那個時代。馮先生稱他第一次去新疆也是八十年代讀大學時。將近四十年過去,在他的筆下,今日新疆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實現了機械化,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生態環境優美,旅遊設施完善,各民族融洽友善,社會治安良好。以此想來,青海、西藏及整個大西北亦當如此。
我曾在內蒙古工作過,那時偶爾來南方公幹,對在南方工作的同行羨慕不已,這裏鳥語花香、四季常青。但我來香港工作後,卻又開始思念大西北的空曠、遼遠和雄渾,想那裏的楊柳含煙,想那裏的夏夜流螢,想那裏的蕭蕭落木,想那裏的無邊風雪。在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北方四季更替、自然災害、民族交融、文治武功所引發的故事,使人興奮或者苦楚,令人咀嚼、思考、抒發,正是由於這些自然的或社會的原因,讓北方掌握了更多中華文化的「定義權」和「解釋權」。相對於南方,北方的文化自然更悠久和豐富許多,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你只有去過後才會深刻領略到。至於中國近四十年來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變化,我相信那些僅憑想像認識內地的人,看了後一定會喟然而嘆。
馮煒光先生在港大讀書時是學生會會長,可見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是意見領袖了。他有歷險精神,自從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去內地旅行,便被內地的自然風光和社會的生動變化所吸引。自那以後,他便常常去內地漫遊,僅西藏一地就從不同路徑去了七次。也正是在去內地的旅行中,不僅讓他美於目、悅於耳、享於口、快於心,更讓他了解了中國的國情,尤其明白了當今最大的國情就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富起來,跟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必定會迅速強起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夢想不就是要實現富強嗎?馮先生是帶着對祖國的感情旅行的,這種感情字裏行間都有流露,他在結束旅行時寫的最後一篇記遊《人生的意義在圓夢》中記道,「筆者今次隻身自駕擁抱祖國大地,圓了自己的夢……用這種方式去愛國,無悔今生!」
我期盼着自己也學着馮先生的樣子,開啟大西北自駕之旅。也再次倡議香港的年輕人到祖國內地走走看看。只有自己見到事實真相,才不會被蒙蔽;只有文化上找到根,才不會缺少清醒和自信!
(本文是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姜在忠為《21世紀西行漫記》所作序言。本文標題為編者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