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香港最年輕古蹟 尋文化藝術60年變遷

◆展區二中的「知識不再神秘」以圖書館為設計概念。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美婷)香港大會堂是香港第一座公共文娛中心,1962年落成至今已60周年,香港大會堂在2009年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有望成為「最年輕的古蹟」。最近,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的展覽《想像無垠》透過藝術與創新科技的融合,帶領參觀者回顧大會堂及香港文化藝術60年來的發展,並利用軟件程式讓參觀者親身體驗藝術、文化結合科技所帶來的驚喜,穿梭大會堂,踏上文化與藝術發展之旅,激發參觀者對表演藝術及大會堂的無限想像。

六十年前,大會堂是現代主義建築的優秀例子,令它在中區一片維多利亞式的建築群中別樹一幟,它的簡潔外觀及實用性更拉近了大會堂和市民的距離。是次展覽分為五個展區,以想像作主軸串聯五個展區的主題。展覽引領參觀者重溫大會堂與香港藝術文化的起始、成長與發展,印證大會堂如何將夢想落實,最後透過藝術科技,刺激參觀者的想像力,啟發他們想像未來。

◆展覽中重現音樂廳小露台。

重現音樂廳小露台

甫踏入展覽,恍如走入時光隧道,回到六十年前香港大會堂誕生之時,這是展區一「想像起航」。一陣海洋和輪船聲音隨着大熒幕畫面的轉變漸近漸遠地播放着,展現上世紀六十年代描繪維港的畫作及早期大會堂的照片,讓參觀者重溫大會堂及中區昔日的面貌,感受當年在大會堂欣賞節目的儒雅情懷。在熒幕的對面,這是一幅仿照大會堂音樂廳小露台而設計的建築外牆,大會堂的設計充分運用了當時臨近海港景色的優點,當中大部分的設施都可瀏覽海景,其中音樂廳更建有小露台,讓觀眾在中場休息時也可欣賞維港景色。高級經理(大會堂)羅詠雯介紹展覽時說:「因後期展城館的落成遮擋着大會堂音樂廳小露台,我們是次特意在展覽重現小露台外牆,配合熒幕的短片,讓參觀者如站在露台中欣賞維港景色。」

◆展區二的「藝術近在咫尺」。

穿梭六十年間香港大會堂如何成為本地的文化搖籃,讓演藝人才得以實現夢想,令圖書館、專題博物館以及專業演藝場地得以萌芽長葉?展區二「化為實事」則回應了此問題,展區當中分成三個部分。先會走入「知識不再神秘」,這裏以圖書館為題,一個個木書架中展示了香港公共圖書館一直以來的變遷和多元服務發展歷程;在「藝術近在咫尺」中,回顧了香港藝術館的蛻變和成長;在「表演如此難忘」中,一道道霓虹燈相當吸睛,更掛有香港藝術團體表演的珍貴時刻之照片。

◆展區二中的「表演如此難忘」。

互動裝置增體驗感

展區三名為「藝即生活」,六十年間香港大會堂為市民帶來多元精彩的表演,包括音樂、戲劇、中國戲曲、舞蹈、跨媒體藝術和電影等,將藝術文化融入市民生活之中;同時致力培育本地藝團,讓它們得以扎根香港,放眼世界。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康文署轄下的表演場地如種子般散落全港,融入每位市民的生活之中,拉近藝術與人的距離。透過壓力感應設計,參觀者在這個展區能以互動方式重溫康文署表演場地的發展,展現科技及藝術兩者的緊密聯繫。

◆展區三「藝即生活」以互動方式展現表演場地的發展。

展區四「觸碰未來」走進當下科技數碼時代,這裏引領參觀者思考未來本地藝術和文化發展的路向,並透過互動體驗,讓參觀者感受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成果。這展區展出三組互動裝置——「山水·機器學習互動畫作」、「創造無限·Avatar 創作區」及「創造無限·人人也是表演者」,讓參觀者能直接體驗機器學習與動態追蹤的技術,感受藝術科技帶來的樂趣。在「山水·機器學習互動畫作」中,參觀者可以隨意在展區觸控板上繪畫圖案,在旁邊的大熒幕便會即時轉換以水墨畫方式呈現的圖案,展覽策展人XRE Group廖鎮科表示,該互動裝置由其設計團隊研發,運用編碼(Coding)方式把參觀者所繪畫的圖案轉換成水墨畫,當中程式更學習了5,000多幅水墨畫作品的繪畫方法,以確保程式在轉換成水墨畫時可以更像真。

◆高級經理(大會堂)羅詠雯(左)、展覽策展人XRE Group廖鎮科。
◆展區四「觸碰未來」的其中一組互動裝置「山水 ‧機器學習互動畫作」。

多媒體裝置投影回憶

展區五為「看見未來」,這裏設有自助終端機,為參觀者提供構建未來理想表演場地的想像空間,並集合種種構思,定期投影到展區中間的多媒體藝術裝置上。而在多媒體藝術裝置中更投影着市民昔日在大會堂參與活動的照片,各個難忘且珍貴的時刻在藝術裝置中呈現,隨着燈光的轉變,這更成了很好的打卡點。

◆展區五「看見未來」設有多媒體藝術裝置。

大會堂陪伴香港經歷高低起跌,對市民來說,大會堂的重要性超乎文化藝術的領域,它不單是藝術家展露才華的地方,亦是港人集體回憶的一部分。這座上世紀六十年代落成的建築物,至今仍是中環的地標。今年三月古物諮詢委員會建議將香港大會堂列為法定古蹟,令大會堂得到永久的保護,大會堂亦有望成為「最年輕的法定古蹟」。

(來源:香港文匯報B06:文化視野 202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