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專訪|學者倡打破常規增效益 邀深圳共同發展北都

  圖:梁海明表示,新一屆特區政府應改變以往做法,主動邀請深圳參與北都的發展規劃,共創雙贏。

(大公報記者 盛德文、黃山)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現時面對疫情纏擾和複雜的國際關係,香港更需力爭上游,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究竟香港應如何加快港深合作共融?如何開發北部都會區(北都)?

本港有學者研究港深兩地的產業結構,認為新一屆特區政府應主動走出一步,邀請深圳參與北都的發展規劃,加強協調溝通,擴大效益,共創雙贏。讓北都不但成為本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成為世界級新經濟區域,更可配合國家加快建設「統一大市場」,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作用。

北都成為香港未來20年的發展重鎮,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接受《大公報》專訪時,建議新一任特首及其團隊,在發展北都時行多一步,主動邀請廣東省、深圳市參與香港區域的規劃工作,有商有量,共同推進「深港口岸經濟帶」的建設,發揮最大協同效益。

梁海明從今年4月6日李家超宣布參選特首,到5月6日的本港媒體報道對比分析,發現超過4355篇新聞報道和文章提及北都,但同時涉及北都和深圳的新聞報道和文章卻僅17篇。數據顯示,本港各界或許忽略了深圳在北都發展中的關聯度和作用。

梁海明表示,過往歷屆特區政府制定發展規劃,都較少考慮周邊城市因素,若需要周邊城市協助、政策優惠乃至讓利,特區政府以往做法通常是先向中央政府陳情,再由中央下達指示,要廣東省給予支持。久而久之,有事找中央政府,而非先與周邊城市商量,已成香港的慣性動作。

內地早已規劃「深港口岸經濟帶」

香港要與時俱進,「自我」的發展方式就要變。中央政府、廣東省、深圳市政府都非常重視「北部都會區」範圍內的7個陸路口岸區域的發展,並把其規劃為「深港口岸經濟帶」,在2020年納入中央政府、廣東省政府的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工作,還被列入廣東省、深圳市「十四五」規劃。

深圳市政府正在加快推進「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與口岸相聯的深圳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和鹽田區政府等,已出台或正出台建設規劃,「深港口岸經濟帶」作為港深合作的重大平台,有望成為港版「前海」。

建設如箭在弦,勢在必行。深圳方面發展迅速,反觀本港北都區域仍是雜草叢生。梁海明強調,北都要追上深圳的發展速度,不但有必要參考、借鑒深圳的發展經驗,更要考慮與深圳合作。

香港與其被動參與「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不如主動邀請廣東省、深圳市參與北都中的香港區域規劃工作。梁海明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之下,成立由中央相關部委、香港特區政府、廣東省和深圳市政府參與的北部都會區管理委員會,解決在建設過程中,兩地政府無法解決的政策突破問題。

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作用

梁海明相信,隨着上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布,本港更有需要加強與深圳在北都的合作,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的人才、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等生產要素的跨地區流動,讓彼此對接通暢,並通過北都向大灣區其他城市擴散、輻射,起「擴散效應」。

香港若能推動此類互惠互利、逐漸上升的良性循環,把北都建成「世界級新經濟區域」,那麼北都不但將成為本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更可將建設「統一大市場」的有益經驗,推廣至全國各地,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作用。

梁海明提出港深合作建議

成立專責委員會

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之下,成立由中央相關部委、香港特區政府、廣東省和深圳市政府參與的北部都會區管理委員會,解決在建設過程中,兩地政府無法解決的政策突破問題。

二:優先解決對持有香港永久身份證的外籍人士,發放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邊境通卡、科研設備和實驗用品在兩地特定區域暢順流通,以及監管制度互認等問題,更好促進北部都會區發展,對加快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進行新探索。

發展優勢傳統產業

一:優先考慮發展:物流、跨境金融、大健康產業、生物科技,創新科技、教育培訓、跨境電商、精密儀器製造等支柱產業。

二:中短期在新界西地區發展跨境金融(如跨境保險服務)、現代物流、跨境電商、專業服務、教育培訓和加工食品及飲料業產業,建立跨境電商、物流園區扶助物流、跨境電商業界發展,建設屯門西繞道,打造西部物流走廊。

改革教育培養人才

一:推動本港2、3間高等教育院校發展成為應用型大學,打造更多「三文治」課程(夾心課程:3至6個月短期訓練班),為港深兩地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大量培育應用技術人才,幫助本港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等問題。

二:中短期在新界西地區發展跨境金融(如跨境保險服務)、現代物流、跨境電商、專業服務、教育培訓和加工食品及飲料業產業,建立跨境電商、物流園區扶助物流、跨境電商業界發展,建設屯門西繞道,打造西部物流走廊。

(來源:大公報A4:要聞 202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