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港返深醫護:一切付出都值得

內地醫護援港抗疫期間,亞博館內每天下午老年科會診,內地和香港的團隊會在一起討論。受訪者供圖

【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黃寶儀】曾在燈火通明的亞博館與香港醫護並肩奮戰過,用中西醫診療方案幫助香港危重症患者從鬼門關「大步檻過」……391名、來自25所內地醫療機構的援港醫療隊隊員,在近兩個月的時間裏,見證了香港疫情從日增數萬宗到穩定回落。6日,已抵達深圳隔離的內地援港醫療隊隊員接受大公報專訪表示,難忘在援港期間與香港醫護、患者和普通市民之間相處的點滴。看着香港再度燈光璀璨,他們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5日晚上,最後一批援港醫療隊成員從香港返回深圳酒店。前一批隔離中的醫護人員都在樓上的窗戶打開手機的閃光燈朝下揮手,樓下的隊員們也揮手回應。「那個場面真的很動容,援港期間任務很辛苦,也有很多感慨。看到香港疫情終於受控,大家都從心底裏高興。」援港醫療隊成員、廣中醫一附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詹少鋒說,回程的時候,他在大巴車上打開手機地圖,依依不捨地看着定位指針慢慢從香港飄到深圳。「在這個城市工作過,努力過,留下了很深的感情。」

老人出院 畫護士身影道謝

「離開那天,坐在大巴上不捨地看着香港的街道,離愁別緒剛湧上心頭,就發現大巴很快就已經開到關口……原來香港和內地的距離真的沒有想像中遠!」內地援港醫療隊成員、廣中醫附一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長劉燕燕告訴記者,她還記得第一天到亞博館工作,心情有些忐忑和緊張。「剛進入病區,一個躺在病床的老伯伯向我們用力揮手。那個瞬間,之前所有陌生感和距離感都消失了。」

醫護人員進入亞博館病房前,需要走過一段長廊。每天,長廊上的桌子會擺放着香港市民給醫護人員的鮮花、慰問卡、畫作、感謝信。「每次走入亞博館,心裏都暖暖的。」劉燕燕告訴記者,她最難忘是一名老人即將出院,用筆在紙上畫出護士的身影,作為送給醫護的道謝卡。「雖然是寥寥數筆,但這簡筆畫卻能傳遞出言語也無法表達的感情。我會把這份感謝之情收在心裏。」

盼望通關 「到時可找你玩嗎」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主治醫師劉婷出發援港前,大女兒羽忻特地給香港小朋友寫了一封信:「我把最愛的媽媽送去幫助你們,香港加油!」這封信溫暖了無數香港同胞特別是孩子們的心。援港期間,劉婷也會抽空和家人視頻通話,女兒告訴她香港曾梅千禧學校小朋友的回信直接寄到學校了,劉婷至今記得女兒說起這件事時語氣中的興奮和激動。其中,來自香港小朋友彥淳的信中寫道:「我很希望全世界都能夠早日戰勝病毒,早日通關,到時我可以去找你玩嗎?」

劉婷也在視頻中與女兒分享網上香港小朋友援港內地醫護和家人致謝的留言和點讚。「一家人都沒想到,孩子一個稚氣的舉動能收到這麼多的回應。」劉婷說,也許通力合作、共同抗疫會成為一個連接香港與內地情感的紐帶,待到粵港恢復通關之時,又可以看到兩地一家親的畫面了。

合作無間|兩地醫護攜手 「我們雙向奔赴」

內地援港的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詹少鋒(左)和同事交接班。受訪者供圖

亞博館內燈火通明,即使入夜時分燈光也亮着,香港醫護身穿黃色的防護服,內地援港醫護人員身穿白色的防護服,大家都無分晝夜地忙碌工作。某一天下班後,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護士蘇銘葉和香港護士一起聊天,說起各自的工作,談到粵港兩地醫療工作機制的不同,也說起疫情的最新狀況。當時上海疫情比較嚴重,受到各方關注,香港護士當時就說「我們也可以到上海支援。」那一刻,蘇銘葉很感動,在她看來,這就是對援港醫護的認可:「我們不是單方面付出,而是雙向奔赴。」

「在亞博館工作的時候,每天下午都有老年科會診,內地和香港的醫療團隊會在一起討論,大家合作起來很順暢。」內地援港醫療隊成員、廣中醫一附院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黃慧婷告訴記者,亞博館收治的老年患者大多有着多種基礎病,需要不同學科的醫生緊密合作。內地和香港醫療團隊都會定時討論病情,商量最佳的救治方案。「香港醫護人員非常友好,專業、友善、熱情,我們大家彼此合作起來很愉快。」他們還和香港醫生互相加微信。黃慧婷笑稱:「雖然這個APP在內地叫微信,在香港叫WeChat,但我們都是在同一個頻道交流的,彼此溝通無障礙。」

特 稿|來時輕裝上陣 返程滿載感動

「在香港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很友好。」援港醫療隊成員劉婷記得,剛到香港的時候,面對不熟悉的操作系統,香港醫護人員總會熱心解答;下雨天,接駁班車停靠在離場館兩米外的地方,亞博館的安保人員總是主動撐起雨傘護送大家上車;路過亞博館的港鐵出入口,會有市民突然衝上來說「辛苦晒你啲!」……每一個細節,都是香港市民的關愛和認可,這讓劉婷覺得,自己所有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其實酒店的工作人員也是封閉式管理工作,他們也非常辛苦,但工作人員對我們非常體貼。」 援港醫療隊成員、廣中醫一附院副主任醫師楊柳柳告訴記者,酒店工作人員特意開闢了五樓的花園小平台,讓援港醫護在休息時可以有個空間散散步。「他們還提供了薄荷草的種子,給我們休息時候種植。」

楊柳柳還告訴記者一個小細節,因為出發援港前不知道要停留多久,所以她盡量輕裝上陣,帶的生活用品比較少,行李箱內裝的更多的是抗疫物資、藥品。「這段日子,抗疫物資都在香港用完了,原本以為行李箱會輕裝返回。沒想到,在香港馳援的這段日子,又收穫了很多市民送來的感謝信,還有一些香港的特產、字畫等等,又把行李箱填得滿滿的。」她笑言:「這次是將滿滿的感動帶回家了。」

愛的教育|「逆行」爸爸:言傳身教是最好禮物

香港醫管局贈送的餅乾,被張高當成送給大兒子的禮物。受訪者供圖

3月14日,二孩百日,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張高就拖着行李箱「逆行」成為援港醫護的一員。

這是張高第一次到香港,「兩點一線」的日子卻給他留下了無數個感動的瞬間:八九十歲高齡的老人,顫顫巍巍要坐起來,跟援港醫護說一句「多謝你」;開始不願意接受中醫治療的老人家,離開時主動索要保養茶方、湯方,開始嘗試中醫養生;每次從酒店坐車到亞博館,上下車時師傅都會說:辛苦了……張高說,自己在香港每一天都充實而忙碌,同樣每一天都被愛與感恩包圍着。

完成任務歸來,張高的行李箱中多了三件東西:特首的感謝信、香港醫管局贈送的小餅乾、援港醫護每周評選優秀的「周星星獎狀」。「老大7歲,我打算把餅乾當成禮物送給他。」張高告訴記者,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更重要的是言傳身教。回到廣州他會把餅乾背後的故事、自己在香港的經歷與兒子分享,「一邊品嘗,一邊分享這次援港的點點滴滴」,告訴孩子什麼是愛,什麼是責任和擔當。

生命溫度|救治九旬長者 與病魔搶時間

「一名90多歲的老爺爺,祖籍廣東順德,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在治療期間一直非常配合。儘管行動不便,在出院那天,他仍然堅持拄着枴杖,特地跟在館內的每一個醫護人員都握手感謝。」內地援港醫療隊成員、廣中醫一附院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黃慧婷一直難忘那個瘦弱但堅定的身影。「看到醫院的長者就像看到自己家的長輩一樣親切,尤其看到他們經過治療康復回家,是特別開心的事。」

黃慧婷還記得,此前收治的一位94歲奶奶,雖然病毒測定已經轉陰,但呼吸衰竭未達到出院標準。而她的先生則因為其他疾病到了終末期,家屬都希望兩位老人家可以爭取時間團聚。「老奶奶高齡且有多種基礎疾病,治療難度大。我們內地和香港的醫療團隊通力協作,舉行了多次的老年病多科會診討論治療方案,中西醫臨床、營養、康復團隊的共同合作下,奶奶終於成功康復出院與先生團聚。」黃慧婷還記得告知老奶奶可以出院回家的那天,老奶奶緊握住她的手,激動落淚。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護師蘇銘葉至今記得在援港期間的一個早晨,她巡房走到一位96歲老人床邊,老人伸出雙手緊緊握住了她的手,沒有說話,也沒有別的動作,即使隔着厚厚的手套,蘇銘葉依然能感受到溫暖和力量。

疫霾散去 再來香港

(來源:大公報A8:要聞 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