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風基金|香港第四號殺手:預防中風你要知

中風是香港第四號殺手病。跟據世界中風組織(World Stroke Organisation)推算,毎四位成年人就有一位會罹患中風;參考本港的年齡標準化中風死亡率,雖然已經由30年前的每10萬人有52.7人,大幅減少超過六成,到現時的少於17人。但隨着人口老化,2020年仍有超過3100人死於中風。更重要的是,中風也是最常導致成人永久傷殘的原因,所以預防中風是醫療糸統的頭等大事。

在中風個案中,約有八成患者是屬於缺血性中風,血管硬化是其中一個主要病因,故此它和冠心病有很密切的關係。相信大家都知道中風的危險因素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糖),吸煙,肥胖和缺乏運動等。現代醫學對血壓指標控制愈見嚴格,雖然對於部分人而言,血壓140/90已屬可接受範圍,但按照美國心臟學院2017年的高血壓管理指引,已經把標準進一步下降至130/80;因有研究指出,血壓跟中風的風險成正比例,直到115/75或更低的水平(Lancet 2002)。不過,部分長者,尤其是腦血管嚴重狹窄,或因低血壓問題引致頭暈,甚至昏厥;要了解自己最適當的血壓水平,就須找醫生幫忙。必須指出,預防心血管疾病也是減低中風的重要部分。一些較罕見的情況,如頸動脈撕裂、心漏症和血管炎症,皆可引起缺血性中風,當中也包含一些較年輕的患者,有時醫生也需抽絲剝繭地去追尋病因,才可找出正確的治療和預防方案。

另一個和缺血性中風有緊密關係的心臟疾病就是心房纖顫(atrial fibrillation)。我們的心跳率雖然會因身體的活動情況而出現快慢,但心跳基本上會如拍子機節奏般平均,一旦心房的傳導途徑出現問題,我們的心跳就可能會變快而不規律,心房纖顫更常見於有高血壓或冠心病的長者。大約四分一的缺血性中風個案是由心房纖顫而引起,這些病人的情況都會相對比較嚴重。很多臨床研究已經確定適當地使用口服薄血藥物,可有效降低中風的機率達三分二;對比舊一代的華法林(warfarin),新一代的藥物已能避免大部分的食物/藥物相衝問題,也免除病者需要頻密抽血去監察療效,而且出現顱內出血的併發症機率也較低。不過,口服薄血藥仍會有出血的風險,而部分心房纖顫的病人(如裝置有機械式人工心瓣的)也不能服用新一代的藥物,所以要找專科醫生作詳細評估,找出最適切的治療。

自己如何偵測有否心房纖顫呢?簡單的可以用手指輕按頸部或手腕的動脈脈博,每十秒計算一下心跳次數,若相差三次或以上,或者心跳紊亂很不規則,便要找醫生檢查。有時心房纖顫是屬於陣發性,需要重覆檢查才能發現。坊間有部分智能手錶的應用程式,也可以幫助偵測心跳異常,雖然沒有醫療儀器專業精準,也可以作為參考。

另一方面,香港人熱衷美食,所以伴隨而來的肥胖和高膽固醇問題也變得普遍,而近年流行的西方快餐文化,更令兒童肥胖成為社會健康的一個「計時炸彈」。同時,電子媒體和手機遊戲發展飛快,也令大眾久坐不動,運動時間逐漸減少。這些生活習慣的改變,增加了缺血性中風的機率。要有效預防中風,我們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多菜、少肉、少油、少鹽、少糖),每星期更要定時做最少150分鐘帶氧運動,把體重指標(Body Mass Index =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維持在亞洲人的標準23以下。要減少中央肥胖,男仕的腰圍不應超過90厘米,女仕則為80厘米。綜合很多研究結果顯示,若能嚴格改善生活的壞習慣,已可以將缺血性中風的風險減低達接近八成(Lancet 2016)。另外,吸煙也是引起中風和冠心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戒煙除了可以預防血管疾病外,對很多其他器官的疾病也有好處。很多年輕人誤以為電子煙及加熱煙是無損害的時尚消遣,卻不幸掉落「糖衣毒藥」的陷阱,未知悉電子煙及加熱煙的禍害。

至於出血性中風方面,大部分跟高血壓有關,病人必須遵照醫生的指示定時服藥,好好控制血壓,同時減少餐用的鹽分和多做運動。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天的鈉攝取量應少於2000毫克,即略少於一平茶匙食鹽,所以「清茶淡飯」是對大家的健康絕對有幫助。

另一種高度危險的出血性中風便是由血管瘤爆裂而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病發時病人會感到很突然的嚴重頭痛,像被人用硬物重擊一樣,重症者很快便陷入昏迷,死亡率更超過一半。

若大家忽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劇烈頭痛,而痛楚的程度在一分鐘內達到頂峯(thunderclap headache),便要即時找醫生診治。其實血管瘤並不罕見,有2-4%的人都有腦血管瘤,但絕大部分都不會導致出血,甚至沒有任何症狀。血管瘤的出血危險跟它的大小和血壓有關,很多人因其他疾病做檢查而意外發現細小的血管瘤,只要小心控制血壓和定時監察血管瘤大小變化,便可放心正常地生活。

綜合而言,預防中風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層面,並需要透過基層健康教育和改善社會大衆的生活習慣,來減低中風的病發率,在這老化的人口中,應儘量減低中風所帶來的衝擊。最後,在新冠第五波疫情的尾聲,仍要呼籲還未接種疫笛的人仕盡快打針,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病也會增加中風風險,不論是長者或較年輕的患者;因此打疫苗也變成預防中風的其中一種方法了。

吳炳榮醫生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香港中風基金系列文章:

香港中風基金|小心中風年輕化! 遠離不良生活習慣

香港中風基金|急性中風的症狀及治療:談笑用兵你要知

香港中風基金|急性中風的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