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鐵路打通中國東盟貨運動脈 貨物免出海直達東南亞

◆ 連接中國(昆明)至老撾(萬象)的中老鐵路,去年12月3日正式開通運營以來,在中國和東盟間構建起一條便捷的物流通道。

(香港文匯報記者 譚旻煦 雲南報道)連接中國(昆明)至老撾(萬象)的中老鐵路,2021年12月3日在兩國領導人見證下開通運營以來,中國至鐵路沿途各地的貨物運輸成本和運輸時間「雙降」,貨運廣度和運力則「雙升」。藉着中老鐵路,貨物可以快速轉運到達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各地。通過中歐班列和中老鐵路,中國的陸路運輸可以到達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有專家估計,未來將會有一半貨物通過中老鐵路進入泰國、馬來西亞等市場,也將有助中國雲南和老撾融入全球產業鏈。

「中老鐵路貨運的火熱程度非同一般,去年12月開通,而我們大約從9月份開始,就陸續開始接單組貨,可以說是鐵路還沒正式通車運營,公司都沒正式掛牌,業務就已經先火了。」雲南國際班列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顧利鋒說。

雲南省國際班列服務貿易有限公司是於去年8月由雲南省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聯合中鐵昆明局、中鐵集裝箱公司、雲南省鐵投公司組建。為客戶提供一站式一條龍的國際貨運服務,同時承擔着配套政策承接、營商環境提升、班列品牌打造、區位優勢轉化等職能,以助推輻射中心的建設。

中老鐵路路線圖

據最新統計,截至今年4月4日,省國際班列公司累計到發貨物列車254列,運輸貨物重量19.33萬噸,貨值24.14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發運出境貨物139列,運輸貨物達8.87萬噸,貨值21.12億元;入境貨物共發運115列,運輸貨物重量達10.46萬噸,貨值3.02億元。

客戶最看好的就是這條鐵路貨運能為他們節省的時間以及運費。顧利鋒計算了一下運費的對比:按照現行的收費標準,中老鐵路全長1,050公里,以20英尺通用集裝箱為例,從昆明出發到萬象全程站到站的運費是9,533元(人民幣,下同),一個貨櫃以平均27噸左右的貨計,那麼每噸貨物、每公里的運費約為0.33元。而同樣一個貨櫃如果通過公路運輸的話,按照現在高油價等情況,運輸費用大約為0.5元,如此,客戶一噸貨物每公里能省下運費約0.17元,一噸貨物從昆明到萬象能省下近180元。

◆ 老撾工人將要通過中老鐵路運往中國的貨品裝車。 雲南傳真
◆ 鐵路沿線的普洱、西雙版納都是中老鐵路這條黃金運輸線「開通即旺」旅遊城市。 雲南傳真

貨運成本降四至五成

時間和運費成本的下降,對於企業來說就是實實在在的實惠。雲南農墾集團於2006年在老撾成立了雲南農墾雲橡公司,並與老撾農林部投資6,000餘萬元共同建設老撾橡膠產業研究院項目。公司相關人士介紹,目前集團通過雲墾國際貿易有限責任公司江城分公司、雲膠集團雲橡公司兩間公司從中老鐵路跨境運輸天然橡膠。截至目前,運輸天然橡膠1.22萬噸左右。中老鐵路沒通車之前,相關產品一般都是通過汽車運往國內,成本高,時間長,中老鐵路現在是公司橡膠產品運輸的首選,通過核算,一噸的運費成本能減少200元左右,就前期運輸的1.22萬噸天然橡膠,運輸成本就少了244萬。

運貨往泰國只需5天

雲南新飛達物流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是一家開展倉儲、貨運的物流公司。總經理高紅軍說,為了能搭上中老鐵路的快車,打通從中國昆明出發,經過老撾到達泰國的貨運通道,公司2019年就開始準備了。過去公司從安寧草鋪把膠帶發往泰國曼谷,走海運需9至14天。現在走鐵路發運到老撾萬象再換公路運輸,算上清關時間,5天之內就能到達泰國曼谷。運輸時間大大減少。

雲天化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2月,雲天化組織發運,搭載46個自備集裝箱的23個車皮,就是到達老撾萬象後,轉公路運輸至泰國曼谷。該企業負責人介紹,在中老鐵路沿線輻射區域,企業每年有30萬噸貨物進出需求,可組織100至150趟跨境貨物列車對開。中老鐵路的開通,將為企業打通通往南亞東南亞國家貨物運輸的瓶頸。

與此同時,由中老鐵路出境的貨物品類,也從開通初期的橡膠、化肥、百貨擴展至電子、光伏、通信、汽車、紡織、蔬菜、鮮花等產品。國際班列公司的統計顯示,出口品類已經涵蓋30大類482個品種。

◆ 鐵路沿線的普洱、西雙版納都是熱門的旅遊目的地,列車開通也帶動了兩地的旅遊。 雲南傳真

年運輸旅客將達900萬人次

昆明南亞東南亞國際物流研究院院長劉金鑫表示,預期開通30年內不賺錢的中老鐵路,實際剛剛開通,業務就不斷刷新紀錄,而這只是剛剛開始,泰國、馬來西亞才是這條鐵路輻射範圍內的大市場,他相信,將來會有一半的貨物是通過中老鐵路進入泰國和馬來西亞市場。「從這方面來講,中老鐵路的真正意義在於,其成為中國雲南以及老撾融入全球產業鏈的一個連接。」

據發展目標,到2024年,中老鐵路年運輸旅客將達900萬人次以上;年進出口貨物運輸達到340萬噸以上,其中,進口190萬噸以上、出口150萬噸以上。

(來源:香港文匯報A08:財經專題 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