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選舉政綱:同為香港開新篇(全文)

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將於5月8日舉行,行政長官候選人李家超今早(29日)舉行政綱簡介會,並且邀請地區及基層代表出席。他公布政綱有四大綱領,第一是強化政府治理能力;第二是精簡程序多管齊下,提供更多安居之所;第三是全面提升競爭實力,創造持續發展空間;第四是同建關愛共融社會,增加青年上流機會。以下為李家超詳細選舉政綱內容:

前  言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是「一國兩制」實踐的歷史時刻。過去25年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在香港全面成功落實,成為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保障。回顧過去,香港獲得了很多寶貴經驗,需要借鑑記取;也累積了不少深層問題,需要加緊解決。面向未來,香港要從「由亂到治」邁向「由治及興」,既有重大機遇,也面臨不少挑戰。我們必須有變革精神,政府、社會各界和市民必須團結起來,同為香港開新篇!

正如我宣布參選時所講,如能成為新一任行政長官,必將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立的憲制秩序,守住法治核心價值,維護廉潔高效的施政基石,創造一個安定、穩固的環境,讓香港無後顧之憂,可以大步前行。我將組建一個團結、高效、務實的政府,以結果為目標,致力解決問題,提升施政效率,加強管治效能,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我們將發揮香港自由開放、聯通世界的優勢,鞏固國際一流大都會地位,同時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面提升競爭力。

我明白,這些年來,經歷一系列嚴峻挑戰,不少市民朋友或許會感到疲累,對香港前景存有疑慮。但我堅信,香港有「一國兩制」的制度保障,有各種長久以來賴以成功的優勢,自由開放的香港,仍然得天獨厚。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夠發揮香港包容、多元、面向世界的特質,維護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提升金融、貿易、航空樞紐、科研等領域的競爭優勢。香港始終是兼具自由度和發展活力的經濟體,始終是國家連結世界最佳橋樑,始終是全球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最優通道。

我和廣大市民一樣,每日為家人、為工作而努力不懈。45年來,我由一個前線的警務人員,到特區政府問責團隊的一員,工作崗位雖有不同,但服務市民的熱誠始終如一。當今世界大變,惟勇者勝。香港慢不得,也等不起。未來五年,我期望能帶領香港開啟「由治及興」新篇章,與大家共同建設一個更宜居、更開放、更有活力、更團結的城市。香港將會讓國家驕傲,讓國際羨慕,讓港人自豪。東方之珠,將會再創輝煌!

一、強化政府治理能力,團結一致為民解困

理 念

香港過去的繁榮發展,有賴於一支高質素的管治隊伍盡忠職守,其中公務員的角色至為關鍵。未來5年,香港面臨的國際環境更為複雜,需要應對激烈的區域競爭,政府管治,不進則退。新一屆政府為滿足市民期待、更好迎接挑戰,需要進一步革新、優化治理能力,打造忠誠、高效、貼地的施政團隊。

新一屆政府以守護法治為核心價值,堅持依法施政,加強謀劃統籌,引領發展方向;以結果為目標,樹立敢於做事的新風,提升公務員團隊文化;以市民利益為依歸,團結善用各界力量,積極為市民解決問題。

(一)提升管治能力

1、在「愛國者治港」的原則下,與立法會緊密合作,共同提升香港的管治能力,建立有良性互動的行政與立法關係,增加官員與立法會議員聯繫,促進制訂政策過程時的溝通協作;

2、積極參考現屆政府提出的方案,研究政府架構重組,強化戰略謀劃、政策研究和整體統籌能力,提升施政效能。完善政治委任官員的崗位設置與職責分工,提升施政能力。會與現屆政府溝通,並按所需程序進行。

(二)增強統籌執行

1、增強政府團隊文化,以「我和我們」的精神處理問題,不分你我,積極互補,創造協同效益;

2、領導官員要發揮領導才能,實踐積極的領導角色,及早介入解決問題,在問題醞釀初期,即主動作出指導,確保問題初發時及早解決;

3、於政府內,實施以結果為目標的行事方式,在第六屆政府上任百日內,為指定的工作定下目標,訂立「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4、各部門檢視運作方式、行政程序及相關法例,以減省不必要或重複的環節,提升施政效率,與時並進;

5、強化應急能力:

a. 增設新政府「動員機制」, 在危機出現時,按應急行動需要制定動員級別,各部門按級別提供指定人數,組成應急隊伍,集中指揮,確保在危機出現時,盡快作出反應;

b. 按應急需要,設立指揮部,由高級官員擔任指揮;

c. 按「動員機制」進行培訓演練,讓應急隊伍有充分準備;

6、建立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香港基本法的盡忠職守公務員文化。

(三)奠定安穩基石

1、落實《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本地立法工作;

2、就香港不同安全領域,包括金融、食物衞生、基礎設施、自然災害等,作全面風險評估,以底線思維設定預案,防範及管控風險。

(四)團結共同解困

1、加強政府與地區各基層組織和團體的聯繫,建立更多的合作渠道,提升地區施政效能,增強基層社會服務供給能力;

2、在十八區成立「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義工網絡,支援政府地區工作,例如在疫情、風災水災等,參與支援服務;亦可在日常推行關愛行動,關顧地區老弱,團結互助,增加社會資本,凝聚民心;

3、匯聚和培養愛國愛港管治人才,廣泛吸納人才,加入政府委員會、諮詢架構等,壯大建設力量;

4、邀請社會各界,出謀獻策,各司其職,共同解決問題,同時善用智庫研究能力,建構優質、多元的智庫生態,提升社會整體政策研究的活力;

5、適時恢復官員出訪外國及內地省市,同時鼓勵不同人士、界別代表、專業團體、社會團體等出訪,把香港充滿發展機遇的實況,向外廣泛宣揚,說好香港故事。

二、精簡程序多管齊下,提供更多安居之所

理 念

房屋問題是香港市民的最大關切,擁有好的居住環境是大家共同的期盼。我的目標是增加土地房屋供應。香港有解決土地房屋問題的社會條件,關鍵是下定決心,打通土地、規劃、建造、配套各個環節,善用政府、機構、民間各方力量,持續堅定地朝着增加供應的目標邁進。

政府將以進一步提速、提效、提量為目標,加快造地建屋的速度,縮短公屋輪候時間。會以戰略眼光及全域思維,持之以恆開發土地,建立長遠土地儲備,令市民有更優質的居住環境,讓更多市民置業圓夢,保民生安定,促百業興旺。

(一)精簡程序,解燃眉之急

1、研究就個別项目推行「公屋提前上樓計劃」,作為一個短期应急措施。在現有的公屋興建項目中,針對因社區或交通配套較複雜而拖慢落成時間的項目,提前建屋的流程,包括以更單一和標準化的圖則設計和規劃,讓某數量的單幢公屋在未有全面社區設施落成前,准許先行上樓,壓縮約一年時間。這個計劃,讓希望及早改善居住環境的公屋輪候人士,可選擇提早上樓,入住這些公屋單位,有助縮短其輪候時間;

2、更廣泛運用市場力量,包括重啟及優化私人參建模式,幫助興建公營房屋,同時擴大「設計及建 造」的採購模式;

3、就精簡和優化土地房屋供應相關的程序,提交法例修訂草案,落實精簡程序的目標;

4、繼續多管齊下整合土地,包括適當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土地。另外亦善用市場力量,促進私人土地持份者參與發展,加速和加大整體土地房屋的供應;

5、在收地方面,協調各部門制定針對性措施,協助重置和合理補償原土地使用人,包括寮屋住戶、棕地營運者、和漁農戶等,盡量減低對居住條件和經濟生計的影響,並以此為契機支持行業升級轉型;

6、對公營房屋項目更廣泛運用創新科技,例如「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和「建築信息模擬」(BIM)等,縮短建築時間。

(二)加強統籌,增建設力度

1、加強統籌各政府部門的造地建屋工作,可以顯著縮短供應的時間。研究設立「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及「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由司級官員帶領;

2、「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負責督導公營房屋興建項目,在第六屆政府上任百日內,提交初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的工作建議,包括「公屋提前上樓計劃」、部門的分工協調方案、重啟私人參建模式、壓縮建築設計、各種相關工程、驗收等程序,目標是把部分的單位提早完成,以提升未來5年內的整體公營房屋的落成量;

3、「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負責統籌協調所有土地發展相關的政策局和部門,包括規劃、地政、環境、交通、基建、社福配套等,監督各土地發展項目由規劃到實施的發展,統籌整合審批流程;並制訂政策方案以協助整合及釋放私人土地的發展潛力。

(三)多元發展,拓居住空間

1、透過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明日大嶼計劃等完善城市布局,研究有序推進填海造地工程,拓展香港未來發展和市民居住空間;

2、全面審視現時佔地逾一萬六千公頃的「綠化地帶」及佔地約一千六百公頃的「棕地」,積極探討包括用作安老院舍、住宅等不同發展的可行方案;

3、增加並加快出租公屋單位的同時,積極提升整體公營房屋體系不同類型的單位的供應,包括綠置居、居屋、港人首置盤,並擴大「白居二」的名額,讓更多合資格人士,包括中產専業人士、青年人,能置業安居,建立房屋階梯。

(四)基建先行,創發展容量

1、加快研究、審視和推進已公布的重要鐵路項目,例如北環綫,提升發展容量利民便民;

2、繼續就香港整體長遠發展的需要,探討鐵路及主要幹道基建的布局,展開研究和諮詢工作;研究加強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與深圳更多互聯互通,促進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三、全面提升競爭實力,創造持續發展空間

理 念

香港在金融市場、經濟貿易、法律制度、專業人才等方面高度國際化,一直是香港得以持續發展的核心優勢之一。未來的香港面對外部環境變化,需緊貼世界經濟發展潮流,持續提升多元、包容、開放的國際城市形象,發掘更多國際脈絡資源,完善自由、透明、法治的營商環境,增強城市發展活力,全力鞏固提升競爭力。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支持香港發展四大固有優勢產業(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也首次加入提升、建設、發展四個新興中心(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共合稱「八大中心」)。香港要發揮好「八大中心」角色,以創新驅動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根基,主動發掘大灣區的機遇,並配合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做好國家與世界各國互聯互通的橋樑。

特區政府要達到以上目的,必須採取主動積極、進取有為的態度,促進經濟增長,以具戰略性的目光進行長遠規劃,為市場創造容量,加強基礎建設,主動向外吸引投資,吸收及挽留海內外的人才,創造出更多元、更高質素就業機會,讓市民尤其是青年人,搭上經濟高速發展的列車,實現個人理想,共享經濟成果。

(一)鞏固金融中心,提升核心優勢

1、用好《十四五規劃綱要》下給予香港的獨有功能定位,包括鞏固並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功能、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業務;

2、吸引全球優質的企業到香港交易所上市,檢視上市規則,吸引更多先進技術且具規模的科技企業,豐富投資者的選擇;

3、支持香港債券、外匯、和其他金融資產市場進一步發展,加深香港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

4、深化並擴大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盡快落實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的「ETF通」,探索納入更多金融產品及優化機制,也更好利用香港作為海外資金進入內地投資市場的橋頭堡;

5、發展金融科技,結合實體經濟的數碼化發展,推動金融機構與初創企業合作,開發更多便利市民的金融科技方案;推進探索「央行數碼貨幣J(CBDC)零售層面的應用場景,和跨境機構使用的「多邊央行數碼貨幣橋」(mBridge);

6、推進綠色金融和ESG(環境、社會、管治)金融,發展香港成為重要區域碳交易中心,促進全球綠色金融發展;

7、持續發展香港成為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吸引更多家族辦公室的資產管理業務;

8、抓緊大灣區建設帶來的金融發展機遇,與灣區各城市合力通過互聯互通擴大金融市場的規模;

9、豐富離岸人民幣產品和工具,擴大人民幣計價產品體系,完善相關風險管理工具,研究企業財資跨境資金池的可行性,進一步鞏固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

(二)發展創科中心,帶動經濟轉型

1、積極發展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構建國際科研之都,帶動政府、業界、學術界和研發界的跨領域和地域合作;

2、加快推展智慧城市,促進社會廣泛應用數碼科技,推動政府運作高度數碼化,優化公共服務;積極推動數碼基建建設,提升市民生活質素;推動各行業的升級轉型,促進經濟增長;

3、積極拓展政府創科政策,包括:加大政府對創科成果的採購、開放政府數據、促進法例法規與時並進、活用創投資金、理順科研撥款、匯聚創科人才、推進科研基建、營造科普教育和氛圍等;

4、提升整體科研生態圈,吸引內地及國際大型企業在港設立研發及高端生產基地,善用香港在大灣區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的大型科研平台;創造更多科研職位,整體提供更多博士後研究員和科研人才的發展路徑,增大力度吸引全球頂尖科研人才匯聚香港,與本地科研人員共同解決尖端科研難題;

5、鼓勵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商品化,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帶動大幅提升私人企業在港的科研資金投入,發展高增值的製造業,推動香港再工業化進程,讓經濟結構更多元化、分配更合理、發展更可持續,讓各行各業都能善用科技,增加國際競爭力;

6、把握大灣區的發展,推動香港和周邊城市全條產業鏈的互補和結合,同時將河套打造成深港科技深度合作區,配合北部都會區的整體發展。

(三)開發北部都會,激活發展引擎

1、設立「北部都會區」發展統籌部門,推展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和建設,加強與內地的聯繫和互動,就土地規劃、經濟發展、產業策略、房屋建設、基建連接等作統籌落實,在北部都會區發展創新產業,吸引優秀人才及資金,全力建設宜居、宜業、高生活質素的都會區,打造未來發展的新引擎、科技創新的新高地;

2、開展和細化北部都會區的空間規劃、創新產業規劃、交通規劃、社區營造規劃、生態保育規劃和融入灣區規劃,同時研究公私營合作開發和融資方案;

3、理順過去在北部都會區範圍內,已經開展的規劃和建設,整合北部都會區的整體規劃,採取「先易後難」的原貝I」,訂立時間表和路線圖,分階段推進和落實;

4、以北部都會區作紐帶,共建高質灣區,開拓及帶動多元經濟:

a.積極參與大灣區發展,透過繼續協商,落實更多便利措施,增加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經濟生產要素的流動,包括人流、物流、資金流、數據流等;

b.按《十四五規劃綱要》,積極參與及推動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如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深港河套等的建設;

c.全速落實河套區「一區兩園」和繼續細化相關的「聯合政策包」,重點推進「聯合政策包」關於便利人才、科研樣本和數據往來、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同時加快建設港方的河套,方便兩個園區的通行;

d.積極支援本地青年在大灣區的學業和就業、初創和中小企業在大灣區發展。

(四)塑造文化之都,推動創意經濟

1、在政府架構層面加強對文體旅遊的總體統籌,制定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綜合發展藝術文化事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創造軟實力和「香港品牌」,加快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地位,讓藝術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經濟的新引擎;

2、把握國際趨勢,調撥資源讓文化及創意產業界應用數碼科技,並建立基礎設施支援,例如,「文化ip」(文化知識產權)數碼平台、東九龍文化中心藝術科技測試和實驗場所,為年輕人開拓新出路及就業機會,讓有志者發揮所長,釋放創意;

3、重視藝術文化的社會價值,加強公私營合作,製造更好的營商環境,發揮協作潛能;

4、打造西九龍文化區成大灣區文化樞紐,帶動香港成為國家級文物及藝術品全國首選的展出地、全國首選的表演藝術文化旅遊中心;

5、加強香港體育的普及化、盛事化、精英化、專業化、產業化的發展;

6、協調發展文化、旅遊、體育發展,包括發展多元旅遊,完善和增加不同種類的旅遊景點;發展文化旅遊、綠色/生態旅遊、歷史文物旅遊等;支持各類型節日盛事,包括國際體育、藝術、表演等。

(五)把握法治優勢,強化法律服務

1、維護司法獨立,全力提供足夠的資源和服務,支持司法機構優化編制安排、加強設施基建、強化科技運用等,提升司法效率,推廣法治教育;

2、提升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的地位:

a.善用「一國兩制」優勢及香港普通法法律資源,把握「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政策機遇,加強粵港澳法律及爭議解決的聯動協作;

b.發展知識產權、海事等法律及爭議解決的高端服務,和網上爭議解決平台;

c.引進更多國際爭議解決機構落戶香港,建設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培訓基地。

(六)發揮香港所長多元自由發展

1、強化及協同政府負責對外推廣及招商引資的機構,建立資源更充足、策略更進取的對外推廣及吸引投資的官方體系,積極強化與內地、亞洲及海外的經貿往來,為疫後重振香港國際地位及聲譽做好準備;

2 、加快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積極爭取在CEPA框架下為在港企業進入內地市場創造更有利條件,為金融、國際貿易、專業及法律服務業等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進一步提升香港航空物流樞紐地位,及發揮香港航運中心作用,大力發展高增值航運物流業;

4、 延長「會議展覽業資助計劃」(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Subsidy Scheme)的申請期限,並擴大範圍以涵蓋更多相關的項目,包括數碼宣傳及製作等元素,繼續支援香港中小企透過貿易展覽會聯繫國際買家;

5、協助中小企推廣和拓展業務,包括進一步優化「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 釦(EMF)和「發展品牌、升級轉型 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 (「BUD專項基金」)。

四、同建關愛共融社會,增加青年上流機會

理 念

市民的福祉是社會發展的關鍵目標。

政府施政要以民為本,香港作為一個高度發達、並重視公平和關愛的社會,有足夠的條件更加關注個人的發展,讓市民裝備自己、貢獻社會並分享發展成果。

教育制度要有助學生選擇路向、擴闊視野,及多方面提升青年人的技能水平,促使市民綻放個人發展潛力;社福制度要照顧社會的弱勢社群,多管齊下在職場及社區提供保障;醫療制度要善用社區資源,提供及時、可負擔和便捷的綜合服務,照顧市民身心健康,尤其是長者。不同制度的互相配合,建構有利環境,使市民獲得保障,同時提升個人能力,發揮所長。

(一)優化醫療護理系統

1、醫院管理局總結第五波疫情的經驗,檢視和優化應急機制,提升安全系數,更好管理風險和提升應變能力;

2、支持醫院管理局擴展、增加醫護人手、提升住院醫療服務、擴大離院後的綜合支援、及應用更多創新科技和遙距醫療等服務;

3、積極推展基層醫療系統建設,提升社區生活健康和保健,預防、篩查及管理慢性病,提供社區照顧的醫療服務,推進和優化地區康健中心;而且,透過更多公私營合作,善用社區服務提供者的網絡;

4、加強地區精神健康服務,善用社區的資源,提供多元化服務,通過跨專業服務團隊包括精神科專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社工等,照顧不同社會群組的需要,提升社會精神健康水平;

5、研究進一步促成中醫在預防、治療到復康方面,有更廣泛的應用和發展,加大推展公立醫院中西醫協作診斷治療,增加參與醫院的數目和選定疾病範疇。

(二)關懷安老助弱解困

1、推行解決跨代貧窮的試驗計劃,設定範圍和計劃內容,扶持居住在「劏房」的貧窮家庭兒童,目標是促進官商民合作,發動社會一同扶持其生活、學習、個人發展等需要;

2、總結在第五波疫情下,長者及殘疾人士院舍成為災區的傷痛經歷,推動提升院舍環境、標準和供應方案,例如研究利用綠化地帶,提供土地興建更多長者院舍,同時檢討人手不足的問題,改善照顧員工和長者的比例;

3、落實合併普通和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劃一採用普通津貼較寬鬆的資格限制,而合資格的長者將領取高額津貼,提升退休生活保障;

4、增加現時的長者社區支援服務,完成照顧者支援研究,優化「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促進居家安老;

5、鞏固家庭功能,支持家庭議會的工作,包括鼓勵更多僱主實施家庭友善措施,提倡重視家庭的推廣活動等;

6、優化和增加課餘託管服務和日間幼兒中心的服務,支援在職婦女;

7、關顧勞工,大力發展多元經濟,創造更多優質就業職位,同時加快土地開拓積極興建房屋,以改善勞工待遇和居住質素;

8、加強勞工職業安全的保障,檢討和修訂《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加強職業安全教育;

9、進一步檢討外判制度,改善外判承辦商僱員的待遇;

10、提升數碼科技在社會福利服務的應用,促進社會服務現代化,提升服務質素和效率,例如推動樂齡科技在社區更廣泛的應用。

(三)創造青年上流機遇

1、制訂整體的青年政策和青年發展藍圖,為青年健康成長和多元發展,設定不同政策目標,協力幫助青年向上流;

2、為青年提供更多不同類型和高質量的職業培訓、就業機會、創業支援等,提升青年綜合能力和競爭力;

3、培育出愛國愛港、具備世界視野、專業技能、積極終身學習的新一代;

4、積極吸納青年加入各類政府法定機構、諮詢架構,為參與社會事務提供平台;

5、增加青年在國際和內地的實習活動,安排培訓和交流的機會,並積極支援本地青年到內地的就業和創業的發展,加深他們對相關學科和專業領域在內地的發展,和對大灣區內地城市青年雙創基地及內地相關雙創政策的認識。

(四)優化教育装備未來

1、加強教師專業操守和培訓,表揚才德兼備的教師,完善老師的專業發展;

2、推動終身學習文化,讓市民可不斷裝備自己,提升自身競爭力,積極應對新科技帶來的新挑戰;

3、推廣職業專才教育,繼續發展跟傳統學術教育雙軌並行的進階路徑;

4、積極應用數碼科技,同時推動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教育的普及化,倡導全民創科思維;

5、促使院校課程切合未來社會所需,重點培養支撐發展「八大中心」所需的人才,促進社會各行各業和學界的銜接,也推動更多的在職培訓和終身學習的機會;

6、在保持和發展香港教育的國際水平的同時,開拓大灣區的機遇;

7、促進家校合作,提升家長在幼兒教育的參與,推動「正向家長運動」,進一步完善青少年的生涯規劃教育;

8、充實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學生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

結  語

我參選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是本着對國家忠誠、對香港熱愛、對市民負責的信念;而支持我去擔負起這個重大使命的,則是我對香港的信心。我深信,香港經歷了過去三年的眾多困難後,可以奮發自強,重新出發,變得更有活力、更加團結、更具競爭力,香港會是一個安寧穩定、多元包容、充滿希望的地方,市民可安居樂業,實現理想。

香港要達成再上更高台階這個目標,政府要凝聚力量,與社會各界及市民攜手合作,團結一致,為香港共同創造最大的社會價值。我承諾,若成功當選,我會努力建立一個有承擔、具團隊精神、能解決問題的政府,秉持「以結果為目標」的原則,務實施政,以民為本,惠及社會各階層。我會以誠懇的態度,多溝通、多聆聽、凝聚共識,帶領香港再騰飛。

我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只要我們同心協力、砥礪前行,香港定能在「一國兩制」下,全面發揮獨特優勢,再開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