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抗疫故事 78 | 援港醫護奮戰亞博 救老扶弱合力護港

內地援港醫療隊總領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教授崇雨田。(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 記者 焯羚、張美婷、張岳悅)2022年初,香港遭遇了回歸以來最嚴峻的公共衞生危機,第五波疫情Omicron爆發感染人數呈指數級上升,牽動着中央和內地同胞的心。在最危急的時刻,中央出手支持,從醫療專家、檢測與醫療人員、隔離檢疫設施建設、醫療物資供應、生活物資供應等,都為香港抗疫提供了全方位支援,幫助香港穩控疫情,確保了香港社會的穩定。

「危難時刻,祖國永遠是香港的堅強靠山。香港只要有求,祖國必定有應。」這句承諾令香港人的心裏充滿溫暖和無限感激!

經過內地及香港醫護人員的努力、市民的配合,進入4月防控態勢向好,據4月25日公布新增陽性病例431宗。 懷着感恩之心,香港文匯報記者走進內地援港醫護下榻的酒店,獨家專訪了內地援港醫療隊的領軍人物——崇雨田、張忠德兩位教授。他們首度系統全面分享了來港支援一個多月中,不為人知的故事和體驗。

2022年3月7日,內地援港醫療隊總領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崇雨田教授率先到港,為隨後即將抵港的300人支援隊伍打前站。自那天起,「亞博館新冠治療中心」和附近的一所酒店,也成為他和所有隊員們這一個多月來的通勤點。

香港的第五波疫情自2月起愈演愈烈,確診人數曾以幾何級數上升,直至最近才逐漸放緩。當中不少長者染疫,「亞博館新冠治療中心」作為主要接收年紀較大的新冠病患治療中心,工作其間的醫護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最開始突然較多病人感染時,無論是醫療系統還是社會氣氛,壓力都相當大,這種情形發生在香港還是內地,感受是一樣的。」憶及當日情況,崇雨田教授語氣平穩和緩。經過這段時間的努力,治療中心每日都有病人進出,現時已有800多名長者經亞博館的內地醫療團隊治療後康復離開。

醫護對患病老人家細心會診。(謝城英 攝)

因應病患臨時調整醫療隊結構

崇雨田教授直言,作為總領隊他也是到港之後才發現,亞博館接收的病人大多為長者。「起初我們只知道是治療染疫的新冠病患,本打算派資深的醫護人員來,到了之後才知道,需要面對的九成都是60歲以上患者、八成是70歲以上患者,當中更多達一半的病患,不能下床走動、沒有自理能力,於是,我們立即調整援港醫療隊的人員結構,必須以年輕力壯的為主。」

香港本輪疫情的重症患者,以高齡、有基礎病的長者為主。他們需要全方位的貼身治理,細微到餵食、攙扶下床等,護理難度高,需要精力充沛的醫護人員來照料。也因此,對之前已經準備好的援港醫護人員隊伍,進行了人員結構上的臨時更換,所以,醫療隊便分成了三批來港支援。

援港醫護人員與康復者齊齊畀讚。(李建雲 攝)

一周時間適應港醫療系統

在內地醫療隊將來港支援的消息宣布後,有部分本地醫護擔心,內地醫護人員對香港醫療信息系統不了解,在診療時可能會存在操作上的問題。對此,崇領隊表示,醫療隊初期花了約一周時間,積極了解和適應了香港醫療系統的運作。「醫學原理內地和香港醫護所學習的都是一樣的,內地醫護來港支援,先要學習香港醫療信息系統的使用,在熟悉系統運作後,我們的工作效率便逐漸提升。」他又生動地以廚師炒菜形容支援隊來港的工作適應,「好像廚師般,大家都懂得炒菜,但來到別人的廚房,柴米油鹽都需要了解擺位在哪,這種適應也是必經階段。」

即使熟悉了香港醫療信息操作系統,內地醫療隊在亞博館中也並非自成一體。崇領隊說,內地醫療隊必須與香港醫護密切合作有效溝通,才能更好地治療病患。「在治療病人的過程中,內地醫療隊可處理大部分治療程序,但某部分醫療相關工作仍需香港醫護協助,例如聯絡病患家屬溝通交接情況等,始終用港人習慣的方式效果更好些。」

「對香港的醫療流程、系統、長者護理技巧,一開始我們也不熟悉,就經常和香港醫護舉行網上會議,由香港的護士分享治理流程和實操經驗,內地護士聽畢後,翌日便會按照流程操作一次。」崇雨田教授也告訴記者,與此同時,內地援港醫療隊針對香港長者病患的情況,也構思了不少有針對性的治療護理方法,病患情緒的悉心安撫,就是他們護理中的重點之一。「長者就好像小朋友般,要哄的,遇上不肯進食的長者,我們也要哄他們,花時間餵他們,讓他們盡量多吃東西攝取營養。」這也是人手增加的好處,可以讓醫護專注照顧小部分需要重點關注的病人,才能更確實了解他們的需要,從而提高治癒率。

內地醫療隊中也不乏康復師,主要處理患者在吞嚥方面的困難。康復師也在日常的培訓交流中,分享餵食病患的一些十分有用的技巧。崇領隊感嘆道,「在內地治療病人的過程中,餵食病患都是護士的工作,醫生一般較少處理,因此我也從中學到了針對性很強的專業經驗,第二天在診療的時候,就學以致用,評估病患的吞食情況,判斷是否要上胃管。」

內地援港醫療隊總領隊崇雨田幫醫生整理裝備。(謝城英 攝)

兩地醫護融洽 幫襯「德叔中醫館」

目光所及是生命,心之所向是使命。支撐中西醫結合療效顯著的前提,正是兩地醫護人員日常的順暢交流、默契配合及融洽相處。在採訪中,張忠德教授告訴記者,「我們中西醫專家共同組建隊伍,每日共同收治病人、巡房、討論及出具治療方案,互相支持幫助。我希望這種順暢和信任能夠逐步擴大至整個香港的中西醫都互相信任,結合各自優勢,病人才會最受益。」

因為親切和善,又德高望重,無論醫療隊員還是病患,大家都親切地喚張教授「德叔」。

德叔說,通過這次合作抗疫,兩地醫護已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希望此後會以交流學習或項目合作的方式,將這份友誼長久地延續下去。 「香港和內地是一家人,香港和廣東更是親兄弟,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兩兄弟攜手,就沒有無法克服的困難。如果將來香港政府需要,我們一定會全力支持,這是必須的,也是應該的。」

德叔不單受大眾歡迎,亦是極受同業敬重的杏林聖手,在港抗疫期間他不單醫治染疫者,還醫治粵港醫護同事,久咳不癒的用幾劑藥便醫好了,亦有扭傷腳的同事接受針灸後第三日已可行走。

「我們還在亞博館開設了一個專為同事服務的『中醫館』,手上工作結束之後,大家一聽到德叔來了,都踴躍報名要看症,包括香港醫護,有哪位同事不舒服,或者因工作壓力大而失眠,我們都會幫忙診治調理,一日能開出二三十劑藥。」他開懷地笑着說。

援港隊員懂潮州話客家話成優勢

這次的援港醫護團隊來自廣東不同城市,在與病患尤其是年齡較大的長者患者溝通時,具有語言優勢。德叔表示,「組建團隊時會要求隊員有支援抗疫的經驗,還需掌握粵語及英語,醫護之間溝通不會存在障礙。加上亞博館專為中醫開設了一個新系統,與原本的系統相接駁,同事們經過培訓後很快便可以掌握系統的使用。」

隊員們都曾在廣東地區行醫,講廣東話對他們而言不是難事,不過在治療過程卻因為語言而發生趣事——有年長病患不懂得說廣東話,香港醫護也不懂講鄉下話,這也是崇領隊沒想像過的情況。他說:「到亞博館工作後才發現,原來有長者不懂得說廣東話,只能用潮州話或客家話溝通,幸好我們當中有隊員懂得潮州話和客家話,可以與部分病患溝通。」他笑言,沒想過我們隊員擁有「言語上的優勢」,解決了和病患溝通的問題。

曾有長者病患手寫感謝信給他們醫護人員,崇領隊和長者病人溝通才得知他曾經居住在廣州,退休後才來港居住,「言談間才發現大家也有很多共同之處,和其他長者溝通時也發現大家有共鳴,有些是他的女兒在廣州的醫院出世,碰巧我們醫療隊有隊員現在的工作地點正是這所醫院,藉着打開溝通話題,也紓緩了這些病患的情緒。」

兩地醫護常就個案交流。(謝城英 攝)

領隊讚香港醫護態度專業

來港工作已一個多月,崇領隊坦言,最困難的時期已過去,「在未到港前,我們已為各項困難做好心理準備,來港後不管是香港醫管局、特區政府還是醫護人員在工作上也協助了我們不少。大家為着治療病人出發,香港醫護很樂意和坦誠地分享經驗,解決了不少在港行醫、護理病人所遇到的問題,雙方合作暢順。」

同為醫護,他亦相當佩服及尊重香港醫護人員。言談間,崇領隊多次讚揚香港醫護的專業態度,行醫多年的他也是首次和大批香港醫護合作共同治療病患,他謙虛地說:「香港醫療界的人士在這場疫情中也付出了很多,內地援港醫療隊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們也只是在人手不足的時候到港協助了一會兒,在這次和香港醫護合作中,我也確切感受到香港醫護的身心壓力,他們絕不簡單,我們醫療隊雖然是離開了居所到港治理病人,但我們的負擔比起香港醫護少,我們只需投入工作、做好閉環管理,不用煩惱家人的身體健康。」

隊員互助互勉解壓力

作為內地援港醫療隊總領隊,崇雨田教授除了肩負治療病人的職責,更要為一同來港的醫療隊隊員負責,要有能力救助病患,先決條件是必須保護隊員的身體健康,不能「中招」。他們知道香港有醫護人員「中招」,香港的醫護沒有閉環管理。他們更把內地對醫護人員的管理方式帶到香港, 包括嚴格遵守閉環管理及兩點一線方式。

崇領隊說,「這個病的傳染性很高,我們必須要防止隊員們在照料病人時感染,第一,隊員在亞博館所穿的防護服均是嚴格依照內地的防護標準,就是大家所理解的『大白』;第二,我們實施閉環管理,隊員們不得離開工作場所和隔離酒店,我們均有專用的通勤車接送亞博館的醫生護士前往隔離酒店及亞博館,所有醫護都是一人一房間,不能互相串門,降低感染風險。」

隊員離開自身居住的城市,南下到港,難免有思鄉之情,要紓緩隊員們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崇領隊表示,醫療隊隊員們有自身一套方法,「我們把工作排滿,下班後繼續學習,即使在隔離酒店,互相也不能串門,但我們會開設視像會議、互相推送有趣的短片、彼此間鼓勵,現在通訊方便,也可以和家人視頻通話。」

醫療隊的全體隊員明白是次到港上下一心,以救助病人為目標,「這次到港隊員們嚴格遵守兩點一線,除了亞博館和居住的酒店外,沒踏足香港其他地方,有親朋好友在港也不能見面。」這一個多月的工作,相信對每一位內地醫療隊隊員而言都是難忘的,「也許我們因工作未能親身感受香港景色的美、美食的味,也許隊員們對香港的印象可能只有機場附近的工地,但我們會記着2022年在香港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我們來到香港協助救治病患,可能往後通關後,他們來到亞博館和隔離酒店附近會勾起這段往事,這也是人生難忘的回憶。」

(來源:香港文匯報A08-13:要聞 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