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 | 我們對下屆政府的期望:重構社會資本

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智經研究中心理事、香港聖約翰救傷會總監李國棟(香港文匯報資料圖)

文/李國棟

特首選舉參選人李家超日前與地區人士交流後表示,抗疫期間地區的力量非常重要,他深信地區力量和智慧是推動「同為香港開新篇」重要元素,李家超表示他會與其團隊認真思考如何有系統地聯繫和組織地區力量,並將推展地區力量的工作寫入政綱。

過往,特區政府鼓勵市民彼此關懷互助,並推動社區參與,以及跨界別的合作;目的在於發展和擴大社會資本。而世界銀行視這種資本為社會重要的聯繫工具,能有效增強社區在面對重大社會及經濟轉變時的抗逆能力,同時有助凝聚社會和諧。我與我的研究團隊秉持「實證為本」的研究方針,在此,我想分享我們就三月底完成標題為《超前部署 社區抗逆共塑韌性城市:提升香港應對公共健康危機能力》的一項研究的一些體會。

在抗疫或其他地區事務上,地區組織、民間力量不容小覷。研究團隊於去年年中至今年年2月期間,與不同界別和群組的代表,包括醫護、社福、學術、檢測業界、地區組織及慈善救援團體等會面,為我們的研究進行深度訪談及聚焦小組討論。不少受訪地區團體透露,疫情期間其機構考慮不同方案,可謂集各方智慧,應對機構本身及服務對象面對的困難,及所遇到種種的挑戰,他們這些「良好做法」十分值得參考。我們亦為部分機構的施助者和受助人疫下不清楚相互如何連結關係,政府未能充分善用社區資源,以致各機構未能互補不足甚或出現資源錯配,地區力量的正面影響未能遍及廣泛社區而感到可惜。

為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優勢,我們就研究結果建議由政府統籌設立八方協作平台,匯聚社會資本,促進跨界別、跨機構技能和資源互補、經驗交流,以備有需要時,例如危機來臨時能及時處理。理想的八方協作平台應包括官、民、商、學、醫、福、社及個人等多方力量,以便發揮相應的功能,以達至協同效應和跨專業協作的目標。

要促進跨平台交流,需要熟悉地區特徵和需要的統籌單位。坊間地區組織、社團、同鄉會、義工隊伍既能促進鄰里關係、協助改善居住環境,亦能為政府與居民提供溝通途徑。民政局專責處理地區事務,因此八方協作平台適合由民政部門負責,推動市民及社會各界發揮凹凸互補精神,齊心建立跨界別協作平台;建立持續發展的互信互助網絡;攜手建立香港的社會資本,讓個人、家庭及組織互相支持,讓社區能力得以提升。即使在未有危機時,民政局需與地區持份者定期會面,並充當促導者的角色,協助地區建立社會資本和發展伙伴關係,按地區的特點和人口特徵與持份者共同規劃以地區為本的策略和計劃,確定服務需要,訂定緩急次序,務求資源運用更具效益和效率。當遇上危機時亦可即時啟動計劃的策略,靈活調動資源或協助派發物資。各個界別可透過這八方協作平台,展示防疫抗疫的良好做法,發揮協同效應,集各方之長妥善應對危機。各方更可透過平台商討地區事宜之便,凝聚信任和共識,例如提醒民眾提高防疫意識和遵守防疫措施規定、協調區內公共衞生服務、或籌集所得物質的管理,以滿足區內居民的需要。

新冠疫情經驗揭示,社區是防疫抗疫第一道防線,提高社區預防和應對突發公共健康危機的能力,對傳染病應變有重要意義。團隊觀察所得,面對複雜多變的疫情發展,社區防疫抗疫力量,比政府獨力為之更具效率、更為重要。民間各機構可憑藉本身資源、社會資本、地區網絡、對社區的歸屬感及居民的信任度,適時填補政策、措施未能覆蓋的範疇。然而不少地區單位或組織在災難及危機應變下的角色並不清晰,社區和個人的角色、權責亦不明確,不清楚政府對其工作如何評價。若市民對機構認識不足和沒有社區配合,應任何變計劃或會事倍功半。

研究的另一建議是由民政局制訂以地區為本的「區區有預備」應急方案,動員各方社會資本,建立社區疫情預警和通報溝通的二級制度,定期進行社區壓力測試,形成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疫情防控模式,以對抗逆境。民政局可在全港各區統籌和指導各社區持份者編制疫情應急方案。這方案以疫情預估(預視及評估)、防備(預防及準備)及應變(回應及復原)三個發展階段,列明各持份者各自的定位及工作規劃,並需實踐社會資本應有的四重功能,即社區動員、物資調配、地區溝通及組織協調。

我重申重構社會資本是疫後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必需要做的工作,長遠有助恢復社會秩序、提升居民心理健康及生活質素。社區能力的體現、社會資本的累積,不能單靠社區內的單一人力資本或個別領導、單一財力資源、單一組織或個別成員的努力可達成。它的成功需多方付出,並能夠將其成效適切結合,才能回應社區的需求或問題的解決,在地區上發揮凝聚社區力量的作用。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智經研究中心理事、香港聖約翰救傷會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