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港要無病強身幹出結果

◆昨晚七時許,李家超在中環廣場大堂會見傳媒。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吸逾700提名今報名 三場交流再闡釋施政理念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子京、黃書蘭)已宣布參加香港特區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的李家超,昨日一連三場與不同界別約百名選委見面,進一步闡釋自己的施政理念,並聽取選委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選委們對李家超的施政理念表示認同,並關注房屋、青年發展、國民教育、中醫藥業發展等不同範疇的問題(見表)。李家超表示會盡量將大家的意見融合到政綱中,強調不能流於純口號,「因為若沒有結果,不算解決問題。」截至昨日下午6點,李家超已收到超過700位選委提名,他將於今日正式報名參選。

昨日上午9時,李家超前往香港中國企業協會,與選舉委員會第一界別商界(第三)十多位選委等會面,交流施政理念,並聽取中資企業對於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不同環節意見。李家超會後表示,他在會上再次闡釋他「施政以結果為目標、全面提升競爭力、奠定穩固基石」的施政理念:「第一香港要穩固,不會病。第二香港要有競爭力,即是強壯了。沒病、強身,之後就要幹事,要做出成績,就是我的第三大重點,以結果為目標,這就是我三方面的概念。」

指法例過時就要改

昨日下午,李家超又先後舉行兩場「與選委網上交流會」,並同步直播。多位選委提到如何提升本港工業競爭力,例如結合創科、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國家「十四五」規劃、整合資源和建立協調機制提升效率等,發展中醫藥界、吸引人才等不同範疇問題。李家超表示,整個社會要提升競爭力,政府和業界都有角色,優勢互補,政策措施亦要因時制宜,如法例過時就要修改,有需要就要制訂新法例。「我們不能流於純口號,我提出要以結果為目標,因為若沒有結果,不算解決問題。」

他說:「我們過去經歷一些傷痛的經驗,我會針對不同環節,研究風險位,從而做好預案和處理方法,確保有可能發生的風險,有應對措施,破解風險,將破壞性減到最低。在解決問題時,我的理念是強調團隊精神,有『我和我們』的團隊文化,共同解決問題,『同為香港開新篇』。例如在抗擊疫情時,大家團結一致,我很有信心社會能在這基礎上動起來,凝聚力量解決問題。」

政綱未涵蓋並非不關注

他表示,各位選委提出的問題、意見和觀點,他都非常重視,都很有參考價值。「我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剛才大家提到的很多問題,要慢慢、逐步解決,但我也是一個追求速度和結果的人,所以在這方面,我和團隊會盡量將大家的意見融合到政綱。」

但他坦言,在有限時間內撰寫政綱,未必能在各個方面做到細緻,政綱涵蓋範圍代表整體意見的綜合,強調政綱未涵蓋的內容不代表他不關注,希望大家理解,他關注的就是整個社會關注的地方。李家超並指在報名參選後,會繼續舉行不同諮詢會,收集對政綱的意見。

完成三場見面活動後,李家超見媒體時表示,截至昨日傍晚6時已收到700多張選委提名票,將於今日報名參選。李家超競選辦昨晚透露,他將於今日上午約9:30交表正式報名參選。

二十三條立法是優先工作

◆李家超昨天第一場活動是拜會中企協會。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李家超昨日回應傳媒提問時表示,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是香港特區的憲制責任,亦會是他其中一項優先工作。他強調,香港若沒有穩定,就沒有繁榮。

李家超昨早會見香港中國企業協會代表後見媒體時,被問到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是否屬於應優先處理的工作。他表示,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是香港特區的憲制責任,將是他的其中一項優先工作。

他又指,香港穩定及安全的環境涉及不同範疇,國家安全當然是其中一範疇,另外還有風險管理、應急方案以及確保金融系統可應付挑戰和風險等方面,香港需要做好充分準備,以應對不同領域中突如其來的考驗,減輕影響並盡可能做好。如果任何範疇被攻擊,而不去管理或應對好,對其他範疇也會有影響。「香港若沒有穩定,便沒有繁榮,穩定和安全的環境對香港、對每個人都有好處。」

談抗疫策略:一定要連接國家

李家超前日「一日跑十場」拜會不同團體和政黨,社會都關注他們交流的具體內容。李家超Facebook專頁昨日就放出「精華版」短片,當中談及通關議題時,他坦言與內地恢復正常通關、與外國接軌都很重要,但與外國接軌的決定權在香港,故其抗疫策略一定要連接國家,倘香港的措施配合不到內地防疫抗疫目標,兩地將難以恢復正常通關,「這樣香港的前途或發展會有非常大限制。」

李家超在另一場交流活動指出,是次第五波疫情在國家提供大量資源下「搞掂」,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是天之驕子,有國家、有大灣區在背後,其預案是與大灣區的周邊城市建立機制,在不夠資源、人力、物力時請求幫忙,「這樣的安全系數是無限的。」他亦指出,是次疫情大家動員社區力量一起抗疫,各界捐錢、捐物資、捐地,一起派物資包,這讓「同為香港開新篇」的可能性很大。

優先議題 要盡快看到成果

在短片中,李家超亦提到修例風波事件,指出其施政方向之一強調要為香港發展穩固的環境,是因為2019年所發生一系列的事,對香港造成很大傷痛,雖然在過程中已作處理,但最大的教訓是顯示了香港有些風險沒有好好處理。

他在另一場會面則強調,自己也實事求是地知道要逐步解決不同問題,所以必須要定下優次,「所以大家將來都會見到,我首先會將某一些問題先處理,集中力量,當有成果,大家就覺得這個方向『真係得』,就有更多人『上車』、更多人認同,我所講的一加一大於二,那個機會及成績會更好。」

特寫:虛心聽 認真記

◆李家超在約3小時的交流中,不時提筆將多名選委的建議逐一記下。 李家超Fb圖片

李家超昨日下午先後與約100名選委進行兩場網上交流會,並同步直播,有62位選委發表意見和提問。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發現李家超在約3個小時的長時間交流中,不時提筆將多名選委的建議逐一記下,足見誠意。

香港文匯報記者觀察到,李家超在聽到多名選委的建議時都有認真地「抄筆記」,當中包括有選委提到青年人的愛國情懷培養、推行普通話,有選委提到基建房屋界人手不足問題、行政需要拆牆鬆綁、專業領導專業等問題,以及中醫界選委反映的中醫界發展的問題等等,都認真記錄了下來。 

街坊暖心打氣 網民讚得民心

◆有街坊向李家超表示:「辛苦晒,李生,唔該晒、唔該晒!」 Fb視頻截圖

李家超前日「一日走十場」,除了收穫不同界別人士的認同、支持及寶貴意見外,也在沿途得到市民暖心的打氣。他昨日在Facebook發帖,指自己在緊湊行程中,幾次遇上市民暖心的打氣和拍照,直言非常開心,「平日都會到街上走走,光顧小商店,聽聽市民所思所想,接下來希望會有更多機會直接接觸市民,聽到他們的聲音。」

從李家超Fb的短片看到,有女街坊見到李家超立即上前合照,亦有街坊上前拍下李家超的相片,並向他表示「辛苦晒,李生,唔該晒、唔該晒」,而李家超還說「大家加油」,互相勉勵。

不少網民亦留言支持李家超參選。網民「Victor Chan」說:「家超接地、必得民心。」「Tim Wong」亦指:「上下同心者勝。」「Bonnie Chan」則表示:「喺呢個艱難時期李生都肯為香港付出,真係多謝你!」

多渠道蒐意見

多渠道蒐意見

李家超昨日在「李家超 John Lee 2022」以「爭取支持不停步」為題發帖指,「時間不會等人,選舉日程緊湊」。他說,昨日雖然大部分時間留在競選辦,「我沒有一分鐘停下來,開足『Turbo』,打電話向選委介紹我的參選理念,與選委網上交流,聽取他們的聲音,為撰寫政綱做準備。歡迎市民加入和我一起寫政綱,有意見在我的臉書專頁留言給我。」

李家超分別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社交平台開設專頁、頻道,誠邀各界讚好、追蹤及留言提出寶貴意見,或將意見電郵至電子郵箱:info@johnlee2022.hk。

選委提建議

土地房屋

◆恒地聯席主席李家誠:房屋問題是特區政府首要處理的問題,我們願意與特區政府商討,如何協助基層家庭改善居住環境,建議透過簡化土地發展過程,盡快縮短公營及私營房屋的建屋時間。

◆新地執行董事郭基煇:建議特區政府參考內地,善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締造多贏方案,轉換農地用途往往需時10至15年,將官地變成公營房屋,亦要11至14年,故建議特區政府做好基建先行,解決幹道、鐵路、供水排污設施不足問題;放寬新界區地積比;委任高級問責官員,督導住屋規劃盡快上馬。

教育

◆工程師梁廣灝:香港最需要加強推行國民教育及中國歷史教育,讓年輕人的思想重返正軌。

◆航運交通界選委陳國盛:香港奉行兩文三語的原意是好,但卻令教育局忽視中文,更將中國歷史訂為非必修科目,做法大錯特錯,期望教育局要完善教學內容,讓學生有愛國情懷及民族觀念。

◆進出口界選委張明敏:建議設立中國共產黨黨史館,加強年輕人對國家和中國共產黨的認知,並建議特首及立法會議員可多使用普通話發言,長遠加強推行普通話教育。

工業

◆紡織商會永遠榮譽會長陳亨利:建議特區政府成立紡織及製衣業的持續發展基金,支持研發結果落地;並建議成立紡織製衣策略發展委員會,為業界發展作詳細研究,訂立關鍵績效指標,使資源用得其所。

醫療

◆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特區政府應健全基層醫療網,善用家庭醫生及普通科門診服務,解決依賴公立醫院急症室問題,並設立基層醫療管理局,使私營醫療人手能更靈活調配。

中醫藥

◆香港中醫中藥界聯合總會會長李應生:希望為兩地中醫藥界建立定期交流機制,使一旦有重大事故發生時,能啟用緊急應變方案;加強中醫藥的科普教育,在中小學課程增設中藥常識元素。

◆中醫師李嘉欣:港大、中大、浸大都有中醫學院,希望從教育上促進中西醫協作,包括進一步促進中醫學習西醫、西醫學習中醫。

文化

◆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特區政府應設法以政策協助香港藝團到大灣區演出,並在未來設專責部門處理相關事宜。

體育

◆香港女子乒乓球代表隊主教練李靜:期待新一任特首「出盡力」支持體育發展,特別加強香港與內地體育機構的緊密合作。

(來源:香港文匯報A02:要聞 202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