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誰堪大任比有幾人競選更重要
文/黎岩
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昨日下午請辭並即時休假,他並表示若請辭獲中央批准將準備參加特首選舉。本屆特首選舉是特區完善選舉制度之後的第三場重要選舉,也是新選制下的首場特首選舉,各界在期待新選制新局面新特首新未來的同時,也在關注選舉的競選機制選舉氛圍等選舉形式,截至今日,雖然有多名各界人士表態參選特首,但真正有份量能夠為香港謀劃新未來的人選,還只有李家超一人。由於疫情等原因,本屆特首選舉到5月8日正式投票,只有不足一個月的很短時間,因此,市民更應該將關注的焦點放在香港未來持續發展繁榮,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特首,而不是有哪些人參選競選。
現行選舉法例下,參選者首先要經過資格審查委員會的嚴格審查,獲得選委會五大界別每一界別至少15人提名,合共不少於188名選委提名,且至少要有過半數751名選委投票支持才可當選。如此嚴謹的選舉機制,將從法律層面確保特首選舉的嚴肅嚴謹正當合法有效的同時,亦可以將主流民意認為完全不適合參加選舉亦絕無可能當選的參選人排斥在外,從而確保特首選舉是一場符合法定程序的高質量高水準的具有香港特色的民主選舉。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昨日就曾指,完善後的新選舉制度旨在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的新格局。但不可否認的是,愛國者陣營內部也是有黨有派有利益差別,在新制度運行磨合的過程中,並未能夠形成完全符合國家利益及特區發展利益的穩定牢固的清一色團結陣營,在複雜多變的內外形勢下,須嚴防敵對勢力趁機生事、挑撥離間,因此「澳門模式」是較穩妥做法。
在當前香港防疫抗疫形勢仍然十分嚴峻的形勢下,在歐美反華勢力伺機藉助炒作香港問題污衊抹黑「一國兩制」的特定外部環境下,香港社會各界需要的是齊心合力抗疫防疫,一心一意地謀求在改善民生的同時,能夠推動香港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繁榮,客觀上需要一個和諧祥和的社會氛圍,不僅僅可以彌補修例風波及黑暴禍亂造成的社會撕裂,更可以撫平第五波疫情造成的8000染疫去世帶來的傷痛壓抑。亦因此,特首選舉的競選氣氛固然重要,但社會團結和諧更為重要。從中央的管治角度看,更希望香港社會回歸國際金融中心與區域經濟中心的本色與地位,一心一意謀發展,一心一意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香港特區在國家改革開放與民族崛起中固有的經濟驅動作用。同時,香港特區也要汲取台灣地區長年糾纏政治爭鬥,用所謂的民主自由遮蓋社會經濟停滯不前的現實教訓。
另外,從香港回歸二十五年來的歷屆特首選舉來看,如2007年特首選舉,破天荒舉行電視直播辯論,曾蔭權與梁家傑兩人針鋒相對、互相攻擊,其實對最後結果並無任何無實質影響。至於2012年特首選舉中的唐英年對陣梁振英,2017特首選舉中的曾俊華對陣林鄭月娥,甚至出現了一些完全不必要不應該的人身攻擊。除了增添小市民茶餘飯後的笑談以外,所帶來的最大問題是造成了彼此支持陣營的持久對立,給當選者造成了不必要的施政困難阻力。
最後,從這幾天各界談論的「澳門模式」實際成效來看,澳門除了1999年首屆特首選舉有2名候選人以外,之後的4次選舉都只有1名候選人(並非當局刻意安排),得票率都超過9成。當選特首贏得了最為廣泛的民意支持,獲得了施政最堅實的社會政治基礎,確保當選人能夠在全民支持下,高效順利施政,其所推動的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諸多舉措都能夠獲得社會廣泛認可與支持。更為重要的是,在減少排除社會政治紛爭爭拗的前提下,政府專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能夠因應國家發展的需要,切實履行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利益的主體責任。
再看看香港的社會現實,自修例風波或更早些時期,一些反中亂港分子利用香港維護國家安全法律保障體系的缺失缺口,與國際反華勢力裏應外合沆瀣一氣,興風作亂,甚至已經完全不滿足於立法會拉布阻礙政府施政的惡行,演化到實施街頭暴力破壞的黑暴罪行,肆意綁架民意甚至強姦民意,肆無忌憚地撕裂社會,活生生把一個文明和諧社會撕裂成烏煙瘴氣的藍黃對立,如此傷痛傷痕迄今都令人心有餘悸。前車之鑒,避免社會分裂,彌合社會鴻溝,已經成為管治者必須面對的社會問題,唯其若此,還有什麼理由與資本去製造新的分裂與對立呢?香港確實經不起這般政治折騰了,香港也確實再沒有精力沒有時間去政治折騰了。
「一人參選」未必是新選舉制度之下的常態,不排除往後的選舉仍有競爭。即使只有一名候選人,同樣可以進行大型競選造勢工作,同樣可以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綱,同樣可以進行符合防疫禁令下的競選活動,特首選舉依然可以如火如荼地進行,參選人依然可以與市民及社會各階層互動尋求廣泛支持。當然,這其中參選人的政綱無疑是最能吸引市民眼球的焦點。畢竟市民不是看參選人天花亂墜的說辭,而是注重當選者的施政執行力。
來源:點新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