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風基金|急性中風的症狀及治療:談笑用兵你要知

中風是腦血管疾病,是一種突然出現的急症,因為腦血管堵塞或破裂引致部分腦組織缺乏血液供應而失去功能。出現的症狀視乎受影響腦組織的位置及範圍,非醫護人員要辨別一個人是否中風並不容易。英美國家以往以「FAST」(Face, Arm, Speech, Time)來讓大眾認識中風的特徵。為了令本港的市民大眾更易理解,多年前,香港中風學會將它翻譯為有趣而易於記憶的口訣—「談笑用兵」。中風基金過去十年一直用「談笑用兵」教育市民認識中風。

(圖片來源:香港中風基金)

「談」(Speech)是指談話時口齒不清,表達有困難;「笑」(Face)即笑起來面歪;「用」(Arm)是指一邊手腳突然無力或麻痺、不聽使喚。當出現以上其中一種症狀時,便要即時求醫找救「兵」(Time)。大約百分之七十的中風會有以上最少一種症狀,其他中風的症狀包括:視力模糊或視野缺損;嚴重頭暈、天旋地轉以至失去平衡;突如其來的劇烈頭痛等等。

「時間是治療腦中風的關鍵」(Time is brain),治療急性中風必須分秒必爭。因為腦血管一旦閉塞,腦部神經細胞會在短時間內因缺乏養分和氧氣而壞死,嚴重影響身體機能。只要搶救及時,便可減少中風造成的傷害,康復也會較理想。急性中風個案中,缺血性中風佔80%。現今治療此類中風的有效方法是用藥物或介入手術,打通栓塞的血管,恢復血液供應,減少受損的腦組織。

早期有研究顯示,經靜脈注射的溶栓治療須在發病後三小時或四個半小時內施行。因此,患者發病後切勿待一至二小時才去求醫,因為愈早接受溶栓治療,效果愈好。雖然治療刻不容緩,但事前必須由腦神經科醫生為病人作詳細臨床檢查及分析電腦掃描,確定病人並非出血性中風並適合使用血栓溶解治療。由病人抵達醫院直至接受注射的國際標準為60分鐘,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分流、檢查、診斷及用藥等嚴謹過程並不簡單。不單對醫生是重大挑戰,亦對醫院整體急性中風治療系統的要求甚高。

但血栓溶解治療並非適用於所有缺血性中風病人,如病人在兩星期內曾經歷重大創傷或接受外科手術,便不可接受此療法。「血管內介入治療」是急救中風的一個突破,適合一些接受血栓溶解治療後未見效、或不適合接受溶栓藥的患者,在病人發病後6小時內以介入治療打通血管,有機會令他們完全康復。這項技術較為繁複,由放射診斷科、腦神經外科、腦神經科等團隊合作施行,需要透過腦部血管造影導引,利用微創手法,從患者腿部大動脈置入導管,直達腦血管栓塞的位置,以精細的儀器將血塊取走。最新的研究發現可以用人工智能的造影分析,去評估有多少還可救活的腦組織,去決定上述提及的是否有效和可行,可以將治療窗延長到12小時或更長。

(血管內介入治療)

以上介紹的各種打通堵塞血管的治療當然不適用於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患者只有少數需要開腦手術去清除血腫(haematoma),治療主要是透過嚴格的血壓控制、及時改正凝血功能等去盡快隱定腦內的血腫(intracerebral haematoma)。

除了先進的急救中風治療,很多年前已經確立,專門照顧中風病人的急性中風病房對治療中風有效,由相關專科醫生、護士及其他輔助醫療職系員工組成專責團隊,統一處理急性中風患者。中風病房主要為患者制定即時而適切的治療計劃,協助穩定其病情及預防併發症,同時提供綜合復康治療。研究顯示,中風病房治療除有助降低病人死亡率、提升中風康復進度,亦縮短病人留院日子。

蔡德康醫生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中風基金系列文章:

香港中風基金|小心中風年輕化! 遠離不良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