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斯韋利士息影元兇 「失語症」是什麼?

布斯韋利士家人在社交網站貼文交代。(網站截圖)

香港文匯報綜合報道,曾主演《虎膽龍威》系列等電影的荷里活動作巨星布斯韋利士(Bruce Willis)的家人前日發聲明,表示布斯韋利士因為患上失語症(Aphasia),認知功能受到影響,決定退出影壇。消息轟動全球之外,亦引發外界對失語症這種所知甚少疾病的關注。專家指出,失語症是腦部負責語言區塊受損的症狀,造成這種疾病的原因很多,包括中風、頭部受傷或退化性疾病,據報失語症在美國比柏金遜症和肌肉萎縮症更為常見。

布斯韋利士家人的聲明寫道:「致布斯韋利士的支持者,身為家人的我們想要告訴大家,我們深愛的布斯韋利士持續面臨一些健康問題,最近被診斷罹患失語症,正影響他的認知功能。」聲明說:「因此,幾經深思熟慮,布斯韋利士將離開對他意義重大的職業。對我們的家庭而言,這是一個相當具考驗性的時刻,我們非常感激你們一直以來的愛護、憐惜與支持。」

布斯韋利士的病情亦引起外界對失語症的關注。根據香港言語治療師協會資料,失語症是指因大腦受損而引起的語言障礙,其中以左腦受損的病人有較大機會患上失語症。患者的語言理解、表達、閱讀及書寫能力,甚至社交用語亦可受到影響。

中風或頭部受傷引起最常見

美國明尼蘇達州梅約醫院神經科專科醫生博塔表示,失語症並非先天性疾病,最常見的肇因是中風或頭部受傷。專家強調,雖然失語症會影響言語和書面文字的產生和理解,但通常不會影響智力。根據美國全國失語症協會,失語症困擾約200萬名美國民眾,比柏金遜症、腦性麻痹或肌肉萎縮症更為常見,但很多人都對這個疾病所知甚少,曾有調查顯示只有不到9%美國人知道什麼是失語症。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認知科學家拉普指出,雖然失語症通常由中風等一次性事件造成,「還有其他可能性,像是神經退化性疾病」。在這種情況下,損害會持續進行,治療重點放在預防進一步喪失功能。拉普說,掌管語言的大腦系統是「非常複雜精密的機器」,牽涉選擇正確字詞、適當嘴型來發音,並在另一端聽取和解讀它們的意思,每個人偶爾都會有難以找到正確字眼的時候,「但你可以想像,對失語症的人來說,這種情況經常發生」。

病情分兩大類 或常說無意義話語

醫學界主要將失語症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流暢失語症」(又稱接受性失語症)和「非流暢失語症」(又稱表達性失語症),並根據症狀和腦部受損情況再細分為不同種類。

非流暢失語症最常見的是「布洛卡失語症」(Broca's Aphasia),通常是因為左腦額葉部分受損導致,患者一般可以理解他人言語,但難以說出完整句子,患者身體活動能力亦可能受影響。至於流暢失語症最常見則是「韋尼克失語症」(Wernicke's aphasia),患者通常會說出冗長但難明且毫無意義的句子,亦會在言談間加入自創和多餘的詞彙,並可能難以理解其他人的說話。除了這兩大類外,還有一種叫「廣泛性失語症」(Global Aphasia),患者腦部大部分語言相關位置受損,導致4大語言能力──表達、理解、閱讀和書寫嚴重下降,無法與人溝通。目前未知道布斯韋利士所患的失語症是哪一種。

警惕三大先兆:見物忘字 說話斷續 顛三倒四

由於失語症成因眾多,要在早期察覺並不容易,有專家指出,一旦出現3大症狀,就可能是患失語症的先兆。

台北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袁瑋表示,失語症患者經常看着某樣物品卻叫不出名字,只好試圖以「就是那個」、「我們很常用的那個」表達想指涉的事物,導致講話講到一半斷斷續續、發不出音、語句顛三倒四。如果講話顛三倒四、處理事情能力突然大幅衰退,甚至邏輯思考、空間感都出了問題,例如突然變得容易迷路等,甚至影響到生活,就應提高警覺。

常被誤作年紀大記性差

失語症可以是突然出現,亦可能是慢慢地變得嚴重。美國加州大學神經學教授博克瑟則說,一些症狀較輕的初期失語症患者,可能只有部分語言能力受影響,例如不記得某件物品的名字,或是難以組成完整句子,但可能會被誤以為是年齡增長導致的記憶力衰退,外人很難察覺。

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腦血管中心主管侯賽因指出,很多人可能在壓力大或繁忙時,忘記某些字,通常只是暫時性,但如果情況持續,而且愈來愈嚴重,甚至影響到日常溝通活動,當家人和朋友都發現有異時,就應該主動尋求醫生意見。

侯賽因表示,目前沒有方法可以確保預防失語症,但可以靠一些保持腦部健康的措施來減低風險,例如均衡飲食、定期運動,注意三高等可能引致中風的因素,亦應避免吸煙。

言語治療可恢復一定能力

影星布斯韋利士因患失語症息影引起各界關注,專家指出,失語症現時是無藥可治,部分類型失語症患者可以透過言語治療或職業治療等,恢復一定語言能力,但往往需要很長時間,且只有很少數患者能夠完全恢復語言能力。

美國加州大學神經學教授博克瑟表示,部分類型失語症患者如果在早期發現,可以治療並恢復一定語言能力,例如因為中風引致失語症的患者。美國國家失語症協會指出,一旦患者在中風之後2至3個月仍然持續出現失語症狀,要完全康復就很困難,但也有一些患者能夠在之後數年甚至數十年內,症狀持續改善。

角色扮演訓練日常溝通

至於其他慢性失語症,博克瑟表示,醫生一般會先為病人進行腦掃描,確定症狀並非因為腦腫瘤或其他神經系統毛病引起,之後醫生會尋找其他致病原因,例如維他命B-12不足,或者甲狀腺機能失調等,一旦確定病因並進行治療,患者就可以轉介到言語治療師,盡可能恢復語言能力。不過如果是原發漸進性失語症(PPA),即是因為腦組織退化而引致的失語症,患者往往會在之後出現記憶喪失等症狀,要治療則相當困難。

美國國家失語症協會現時主要建議兩種治療方法,分別是損傷性治療和溝通性治療,前者主要針對患者的說讀寫能力進行訓練,例如讓他們進行填充練習,或訓練他們記得某些同義和反義詞等;後者則主要希望恢復患者對話及言語認知能力,讓他們應付日常溝通需要,例如角色扮演練習等。

醫學界近年亦正研究可否透過藥物改善失語症症狀,亦研究以儀器來刺激腦部以恢復患者語言能力,但至今未有太大進展。

(來源:香港文匯報A14:國際專題 202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