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長期病患免疫系統 疫苗治癒新冠全球首例

研究團隊指日後會為更多類似患者試驗疫苗療法(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綜合報道,新冠疫苗一般用於預防感染和避免患者出現重症,在英國則出現全球首宗利用疫苗治癒新冠的案例。英國威爾斯男子萊斯特患上罕見的遺傳免疫缺陷疾病,自2020年12月染疫後一直未能痊癒,但在接種兩劑輝瑞疫苗後,其病毒載量大幅下降,並在染疫8個月後宣告康復。科學家認為,疫苗能夠激發免疫缺陷患者的免疫系統,使他們成功擊退病毒。

37歲的萊斯特患有濕疹血小板減少伴免疫缺陷綜合症,這種罕見的遺傳病令他容易受感染,常有瘀傷或流血病徵。萊斯特在前年12月染疫,一度失去味覺和嗅覺。因應萊斯特免疫力較弱,感染時間或較一般人更長,醫護每隔10至14天便為他進行核酸檢測,以確認他是否康復。

首針後病毒量跌至剩1/64

然而在染疫後數月,萊斯特的檢測結果仍持續呈陽性,他的病徵還在染疫3個月後惡化,出現胸口疼痛、頭痛和極度疲倦。平均相隔3至4周,萊斯特的肺部便會有黏液積聚,他的注意力也難以集中,只能長期居家休養,避免接觸親友。

萊斯特體內病毒一直未能清除,在尚未康復下,意味他無法接種疫苗,但他的病情嚴重程度無需住院,也不符合獲抗病毒處方藥資格。有見及此,卡迪夫大學醫學院教授若勒及其團隊決定為萊斯特接種輝瑞疫苗,希望藉疫苗提升他的免疫水平、發揮治療效用。

接種疫苗除可預防感染和避免新冠患者出現重症,還可作治療之用(資料圖片)

這項創新的「疫苗療法」發揮效用,在接種首劑疫苗後,萊斯特體內病毒載量在短短兩周內便跌至原有水平的六十四分之一。萊斯特在一個月後接種第二針,最終在去年8月核酸檢測結果轉陰性,此時距離他首次接種疫苗過了72天,距離最初確診則已過了足足218天。

T細胞水平顯著上升

參與治療的卡迪夫大學臨床醫學教授龐斯福德表示,萊斯特染疫後,體內沒有出現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只有少數跡象表明體內T細胞可以攻擊殘留病毒。這意味僅靠他的免疫系統「單打獨鬥」,即使持續數月也很難形成抗體屏障。但接種疫苗後,萊斯特的免疫系統被有效激活,T細胞水平亦顯著上升,使他獲得遠勝染疫康復自然抗體的強大抗體反應,「考慮到他接種預防其他疾病的傳統疫苗時,免疫力提升相當有限,這一成果非常了不起。」

遲來的康復對萊斯特意義非凡,他回憶自己此前被迫放棄工作,儼如居家監禁般度日如年,「每一次檢測呈陽性都讓我更沮喪和焦慮,甚至擔憂永遠無法擺脫病毒。」檢測轉陰當日,萊斯特急不及待前往海灘度假,還與妻子一起用膳,「現在一切都恢復正常了。」

研究團隊也指出,除遺傳病外,很多人亦會因其他長期疾病或相關治療導致免疫力下降。團隊日後會為更多類似患者試驗疫苗療法,希望提供更持久、無需依靠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早日康復,回歸正常生活。

美展長新冠「康復」計劃 助建立研究長期疾病模式

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NIH)已投放11.5億美元(約90億港元)啟動名為「Recover」(康復)的計劃,用於研究新冠後遺症「長新冠」對康復者的影響,若這個項目取得成功,有望成為研究其他長期疾病的基礎,建立行之有效的模式,透過收集大量病人數據,加深對其他疾病的了解,從而研發相關療法。

「Recover」計劃規模龐大,當局收集病人數據和死者樣本,並徵召逾400名人員,專門調查「長新冠」對人體不同器官的影響,對象為2萬名成年人和2萬名兒童,受訪者需回答一些基本問題,包括檢視他們的症狀,現時主要目標是為「長新冠」作出定義並列出其症狀,以便日後尋找療法。

美國衞生部門亦曾就長期疾病展開研究,但往往未有正視這些病人的問題,導致收效甚微,例如在1980年代,慢性疲勞症候群被視為只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便曾在1999年承認,將原本用於研究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經費投放在其他範疇。隨着病人紛紛發聲,美國政府才投放更多研究資金,進一步了解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成因。病人權益關注團體希望當局不會在「Recover」計劃上重蹈當年覆轍。

多國疫下發展遙距問診 有助緩解醫療系統壓力

隨着多國醫療系統在新冠疫情期間壓力激增,協助染疫輕症患者及其他長期疾病患者的遙距問診隨之興起。不少患者相信遙距問診節省時間,不必在醫院與住所之間來回奔波,增加染疫風險。醫療機構也可提高服務效率,集中更多資源用於治療重症患者。

韓國近期疫情升溫,約200萬名輕症患者正居家治療,當地許多醫療機構趁機推出遙距問診服務,吸引部分年輕患者嘗試。27歲的首爾居民金真宇的住所距離最近新冠定點診療醫院需步行一小時,他表示居家問診配合快遞配送藥物,為他節省不少時間,也避免來回醫院消耗體力,「生病時前往醫院相當麻煩,儘管透過網絡就醫也要等待一會,但總比到醫院排隊還輪候不到治療要好。」

美國多發性硬化症(MS)患者也是遙距問診受惠群體之一。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醫學院本月初公布一項研究估計,美國約有42%的MS患者在疫情期間,透過遙距問診完成定期覆診,且77%患者都滿意問診質素。

研究團隊初步發現疫苗能為獼猴提供良好保護(資料圖片)

醫學界研「通用疫苗」對抗所有變種 冀5至10年內面世

新冠病毒不斷變種,削弱現有疫苗效用,令藥廠需因此調整疫苗配方,科學家希望研發能針對不同新冠變種病毒以至所有冠狀病毒的「冠狀病毒通用疫苗」。有專家認為,新冠疫情成功團結各界,能促使全球投放更多資源研發通用型疫苗,並希望在5至10年內,對抗所有冠狀病毒的疫苗可以面世。

初步研究為獼猴提供良好保護

打造通用型疫苗的方向之一,是辨別在不同變種之間保存下來的病毒蛋白,研究人員會留意新冠、沙士或其他動物冠狀病毒會否出現共同的蛋白質區域,並已將焦點落在與宿主細胞結合的「病毒蛋白受體結合位」(RBD)。雖然部分變種病毒的RBD會出現變異,但它的化學結構不會出現太大改變,意味只需對RBD產生強大免疫反應,便能對冠狀病毒的任何分支發揮效用。

美國馬里蘭州沃爾特里德陸軍研究所人員在去年4月,展開針對所有新冠變種的通用型疫苗首期臨床實驗,在棘鐵蛋白納米粒子中大量複製新冠病毒的RBD,研究團隊去年12月公布初步結果,顯示疫苗能為獼猴提供良好保護,有效對抗新冠原始毒株、Alpha、Beta、Gamma和Delta等變種,甚至能針對沙士病毒。

杜克大學醫學院疫苗研究所主任海恩斯的團隊同樣對這類棘鐵蛋白納米粒子型疫苗展開臨床實驗,並發現疫苗在獼猴身上,能有效對抗Omicron變種和類似沙士的蝙蝠冠狀病毒,計劃在今年底對人體進行實驗。海恩斯同時認為,可循納米粒子方向研發「冠狀病毒通用疫苗」,希望疫苗能於5至10年內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