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和專欄|了解子宮肌瘤 (1)—常見問題與症狀剖析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疾病,平均約每十名女性便有三人患上,其成因不明,但與女性荷爾蒙有關。
子宮肌瘤風險因素
一般而言,女性年紀愈大,患上子宮肌瘤的風險愈高。其他風險因素包括家族病史、肥胖、無生育經驗,以及早來經、遲收經。
近年子宮肌瘤有年輕化趨勢,很大機會與女性遲婚、遲生育及子女數量少等各方面因素有關。坊間稱子宮肌瘤或與食物含過量荷爾蒙有關,惟現今研究數據不足,兩者關係有待確認。
症狀及影響
子宮肌瘤可以出現於子宮不同位置,症狀亦因位置及大小而異,逾五成個案都無明顯症狀,因此大部分人都是在體檢或常規婦科檢查時確診,一般常見的症狀包括:
- 子宮不正常出血:肌瘤可導致經血過多和經期拖長,特別是當肌瘤影響子宮宮腔。患者或會有經痛及貧血情況
- 盆腔壓迫症狀:肌瘤壓迫着盆腔器官引致不適:
- 令盆腔有下墜或脹痛的感覺
- 壓着膀胱,導致尿頻、排尿不清
- 壓着直腸引致背痛及便秘
- 若位置較低或壓着尿道口,患者或小便困難,甚至無法排尿
由於子宮肌瘤症狀一般不太明顯,患者容易掉以輕心,例如容易誤當小腹隆起是肥胖所致,以為只是減肥無效,無意求醫。其實腹部持續隆起,有可能是因為腹腔有子宮肌瘤,甚至是卵巢腫瘤。若腹部隆起處感覺硬實,且外觀並不圓潤,必須格外留神,建議及早求醫檢查清楚。
如肌瘤體積太大,有可能壓著盆腔血管,阻塞血液循環,令患者會有腳腫,以至出現深層靜脈栓塞,甚至肺栓塞。
子宮肌瘤亦會影響患者受孕,令胚胎較難着床。一旦成功懷孕,亦會容易出現流產、早產、疼痛、胎兒生長遲滯或胎位異常。孕婦亦很大機會要剖腹產嬰,產後子宮有可能收縮不良,導致大量出血。
常見子宮肌瘤謬誤
- 子宮肌瘤若全無症狀,可以不理?
早期子宮肌瘤如無症狀兼且體積細小,未必需要即時治療,但應定期檢查追蹤。大部分子宮肌瘤會隨時間變大及增多,每顆肌瘤的生長速度亦有不同,無法預測,宜定期跟進追蹤。雖然大部分肌瘤以良性為主,但亦有可能不是良性,現時醫學造影掃描和癌指數均無法準確確診,只能依靠病理分析。最新文獻報告發現,所有因子宮肌瘤進行手術而事後發現是惡性腫瘤的機會率為千五至二千分之一,風險雖然較低,但並不罕見。
一般而言,如肌瘤大小起初為2至3厘米,可每一至兩年檢查一次;如達5至6厘米或有症狀,或肌瘤屬多發性,應至少每年檢查一 次。關鍵是定期檢查,特別是有性生活的女士,建議順道進行宮頸抹片和超聲波檢查卵巢。
- 子宮肌瘤既然受荷爾蒙影響,即使出現症狀,收經時不是會自行痊癒嗎?
不少患者以為停經後再無荷爾蒙分泌,子宮肌瘤會自行縮小,甚至消失。事實上,女性停經(或絕經)後,雌激素會大幅下降,不再有月經周期和經血流出,即使經期引起的問題會自然解決,但肌瘤引起的壓迫症狀和肚脹未必會消失。儘管子宮肌瘤大部分是會縮小,但縮小程度因人而異,亦要視乎肌瘤本身的大小。亦有部分肌瘤會維持不變,不會縮小;若肌瘤在絕經後仍繼續生長或新生長出來便需要切除,以確實並無癌變。
香港女士平均停經年齡是51歲,若年紀尚輕已有嚴重症狀,如嚴重貧血、腹部隆腫,以致身體不適、影響日常生活,等待收經並不是好的處理方法,除了影響健康、工作和社交活動,更會令情緒受壓,身心受損,嚴重影響生活質素。另外停經年齡無法準確預測,很多時患者因無法苦忍,最終仍需接受手術治療。
簡而言之,肌瘤在停經前變數甚多,肌瘤有機會變大或出現嚴重症狀,屆時不但難以處理,患者生活質素亦可能大打折扣。更嚴重者,這些肌瘤的真身有可能是腫瘤,如不及早檢查並以手術切除,可能會令病情嚴重。等待停經只適合患者接近收經年齡或手術風險太高等情況。一般患者宜及早跟進和處理,不應盲目等待停經,令肌瘤有機會中途惡化,嚴重影響生活質素。
下期文章將講解子宮肌瘤的治療方法。
養和專欄系列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