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只有「動態清零」能保障市民生命

文/陳孝殷

《人民日報》日前(7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當前香港抗擊疫情處於關鍵時刻,卻有人歪曲「動態清零」含義,質疑特區政府的防疫抗疫舉措,不負責任地提出香港應該放棄「動態清零」,實行所謂「與病毒共存」的「躺平」策略;如果任由錯誤的論調大行其道、混淆視聽,會動搖到香港全社會的抗信心,影響到抗疫成效。關於「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的爭論,持不同意見人士近期議論紛紛,其實,只要盲目建議「與病毒共存」的人士弄清楚一個問題,就會明白到香港理應堅持「動態清零」,這個問題就是「為什麼」。

為經濟清零 更為人命清零

關於「為什麼」的問題,「為什麼」有人竟然建議香港要「與病毒共存」呢?他們的答案,大概就是現時不同的處所因為防疫措施而受到影響,不如香港「打開大門」,「與病毒共存」,好讓他們可以正常營業、保住飯碗。不過,這種想法看到的是只是短期利益,而不利於香港長遠經濟發展;即使今日香港「與病毒共存」,不同處所都照常營業,當疫情擴散起來、愈來愈多市民受到感染時,屆時即使不同處所不用關閉,大部分市民為免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始終都會減少外出及消費,營商人士不但會得不償失,而且還可能會招致更大的損失。故此,從經濟角度考慮,「與病毒共存」不但是一場賭博,而且是一場近乎「輸硬」的豪賭。

除了經濟考慮,內地以至香港一直採取「動態清零」策略,還有更重要的人命考量。根據最新的新聞,美國因為新冠疫情而死亡的個案,已經超過了90萬,全球因新冠疫情而死亡的人數則超過570萬,正在向600萬「進逼」;內地以至香港之所以一直保持低感染率以及死亡人數,全因為一直堅持着「動態清零」的策略,否則,香港的感染人數、死亡人數已經節節上升,而本港的醫療系統,則早就負荷不來。套用《人民日報》文章的內容,「採取主動積極的『動態清零』策略,才能減少發病、重症和死亡率,避免醫療資源擠兌甚至崩潰,最大限度保障香港市民生命健康。」

港商生意受損 市民無法與親人團聚

作為在疫情前經常穿梭內地與香港的青年,筆者特別明白香港未能與內地通關的苦況;身邊不少朋友,因為未能如期回到內地處理業務、未能如常來回內地工作,生意或工作都大受影響。更為令人婉惜的例子,甚至有港人連到內地探望年邁的父母亦有困難。如果香港「與病毒共存」,那些須來回內地經商、工作的港人,肯定會大受打擊;至於那些一心盼望回鄉、盡孝道的港人,要如願回內地探親,恐怕亦只能「辭職」、「掉下香港的家庭」才可以,這還未算及基層市民可能難以負擔內地酒店檢疫費用等問題。

一些人輕輕高舉「與病毒共存」的旗子,說得容易,看似輕鬆,但這個建議的「帳單」,卻是要賠上香港廣大市民的健康、經濟以及回內地的機會;在香港市民面前,就只有「動態清零」一路可循,市民要配合特區政府的抗疫措施,而特區政府則應借鑒內地的有益經驗,精準地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劃定密切接觸者、醫療救治以至實施社區防控,例如特區政府已宣布分階段推行「疫苗通行證」,筆者認為,若有加強防疫工作的需要,亦應該推行「安心出行」實名制等措施。香港是一塊福地,之所以有福,是因為特區政府以至廣大市民一直有中央大力支持,若然特區政府在防疫控制、「動態清零」時出現困難,筆者相信,中央絕對願意出力支援香港,所以我們不用擔憂,一定要同舟共濟、同心協力、科學精準地防疫,早日戰勝第五波疫情。

(作者為天津市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