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隔離日記17|隔山隔水不隔愛

文/王一娟

21天的隔離生活,終於要結束了。

回首這21天的日子,每一天都很充實。

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是拉開窗帘,看看窗外的天空。倘若在閃爍的燈火上方的天空是墨藍色的,天際線有一抹紅暈,那一定是晴天無疑了。

21天裏,大多數是晴朗的天。少數幾個有雲的日子,都被我用手機記錄了下來。照片是最好的明證。

也有陰天的時候。當一場大風過後,又隔了兩天,下雪了。

遇到雪,是隔離中最大的驚喜。朋友圈裏,活躍着各種各樣的雪人。

北京這幾年少雪,所以,這場不算小的雪,給人們整來了激動與歡樂。更何況是一個從長年無雪的香港回來的人呢。

除了抬頭看天,《大公報》也是我每天必讀的報紙之一。

在香港的時候,辦公室裏每天都有紙質的《大公報》,那是我獲取信息來源、對香港發生的各種新聞的真實性作出判斷的重要依據。

無他,《大公報》值得依賴,公信力首屈一指。這張創辦於1902年的報紙,是迄今中國發行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一部新聞史,半部在大公」,眾多名作家如老舍、巴金、沈從文等,都在《大公報》副刊撰寫過專欄,著名畫家黃永玉、趙望雲等曾是《大公報》的美術編輯。「大公」之名意為「忘己之為大 無私之謂公」,表明了一代知識分子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胸襟與豪情。這種精神在無數大公人身上代代相傳,相沿至今。

回到北京,通過無遠弗屆的互聯網,照樣可以讀到每天的《大公報》網絡版。香港最新的疫情,特區政府的防疫政策等,都可以在第一時間讀到。隔離中打開「大公文匯」網站,有他鄉遇故知之感。

於我而言,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大公文匯」網站上讀到我的「北京隔離日記」。承蒙垂青,《大公報》自1月10日起,連續刊登「北京隔離日記」,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總編輯李大宏是拙文首席編輯。每天午飯前,把稿件和圖片發給他。大宏身為集團領導,每天工作日理萬機,起初我以為他不會有時間打開看。直到有一天,他指出了拙文中的一處錯字和另一處不易理解的地方,讓我大為驚訝。版面編輯阿秋深夜11時還發微信溝通稿件安排問題。大文集團從領導到編輯嚴謹而細緻的工作作風,令人讚嘆。

與此同時,由《大公報》前助理總編輯楊健清先生撰寫的「珠海隔離日記」也同版在《大公報》上刊登。北京與珠海,一南一北,兩相對照,是反映內地防疫舉措的極好鏡鑒。與楊先生雖無緣謀面,但千里之外紙上相逢,每天拜讀他的詩意標題與優美文字,時常會心一笑,助我開闊思路,也豐富了隔離生活。

讀者增多了,給隔離日記寫作注入了新的動力,也在無形中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篇寫完之後,下一篇該寫什麼常費思量。蝸居斗室,坐井觀天,是名副其實地閉門造車,難免有捉襟見肘之感。衷心感謝大文集團對拙文的包容和首肯,感謝讀者和親朋好友們對文章的轉發和喜愛,感謝我的先生及時指出文章中的事實錯誤。隔山隔水不隔愛,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鼓勵,是我堅持21天書寫的最大動力。

感謝隔離酒店工作人員周到的服務,一日三餐送到門口,讓我安心飯來張口,專心看雲讀報。

日出日落,星換鬥移。21天,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坐在近窗的桌前,我寫完2022隔離日記的這最後一篇。收拾好行李,收拾好心情,走出房門,去擁抱陽光的燦爛。

願疫情早點過去,願世間不再有隔離。

(圖片為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