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就任一年內政篇|未兌「重建更好」承諾 首年「肥佬」

◆在民主共和黨派之爭下,拜登(前)施政受掣肘,多次「敗走」國會。 資料圖片

疫情未受控通脹持續高企 能否修補社會撕裂惹質疑

【香港文匯報記者 林文佑】美國總統拜登於去年1月20日正式就任,彼時他許下雄心壯志,希望帶領美國戰勝新冠疫情,團結民眾結束一場「不文明的戰爭」。如今已是近一年過去,拜登「重建更好」承諾卻不見兌現,疫情及通脹問題都未緩和,華府各項力推法案也在國會陷入僵局。拜登執政一年乏善可陳的內政成果,讓美國各界都質疑他能否帶領美國走出疫情陰影,彌合日漸加劇的社會分歧。

拜登就任總統之初,便推出100日內接種一億劑新冠疫苗計劃,同時推動新冠紓困法案順利過關,期待遏制疫情升溫,掃去特朗普時期的陰霾。去年夏天眼見疫情趨緩,接種任務也提前達標,拜登便迫不及待形容美國已接近從疫情中「獨立」,希望通過政界「超額完成原定任務」的傳統宣傳手段,用成功抗疫奠定執政基礎。

Delta Omicron毀抗疫大計

然而進入秋季,傳染力極強的Delta與Omicron變種先後浮面,拜登的抗疫大計隨之落空。伴隨新增確診呈指數級上升,全美快速檢測試劑愈發昂貴難求,醫療系統壓力日增,就連華府一度引以為傲的全國疫苗接種率,也在約60%的水平停滯不前。拜登將疫情形容作「未接種者大流行」,卻無助平息關於疫苗的社會爭議,更難以彌合爭議背後的政治分歧。

◆拜登(左)去年1月20日就任美國總統,當時許下的雄心壯志至今「無影」。 資料圖片

與確診一同迅速攀升的,還有美國創下近40年新高的通脹率。華府雖反覆宣稱通脹只會暫時維持升幅,但疫情仍未受控,供應鏈問題亦不見解決,許多民眾已愈來愈難以支付食品燃料等生活必需品費用。華府力推價值3.5萬億美元(約27.2萬億港元)的社會福利開支法案,卻仍在參議院卡住,更無法向民眾解釋如何透過法案,解決經濟問題的燃眉之急。

受制黨派之爭 缺乏強力手腕

◆各界質疑拜登能否帶領美國彌合日漸加劇的社會分歧。資料圖片

國會內近乎水火不容的黨爭,也讓拜登施政陷入困境。在民主、共和兩黨各佔半數席位的參議院,類似基建法案等能獲得跨黨派支持的法案只是極少數。拜登在更多時候,只能面對各類提案頻頻受阻,還不時遭到民主黨內溫和派黨友反對。

達特茅斯學院民權歷史學家德爾蒙認為,相較特朗普時期,拜登數十年的從政經驗或有助白宮重回專業化,更好應對疫情及推動投票權等法案。但拜登過去斡旋兩黨之間取得共識的方法,在如今分歧深刻的美國恐不再見效,「我擔心他理解的美國,恐怕已不再是我們現時的美國了。」

更多如得州南方衛理會大學政治科學教授吉爾森等專家,則擔憂拜登被普遍視作「穩定但缺乏強力手腕」的領導人。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分析稱,拜登面對的挑戰確實前所未見,甚至換作任何總統都難以應對,但在成果寥寥的一年過後,已有愈來愈多理由可以質疑拜登能否通過強而有力手段,從而破解政治困局,實現施政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