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時評|食品貨不對辦須嚴懲

香港美食魅力沒法擋,每年吸引全球各地不少旅客慕名而來。但這個由幾代人努力經營掙下的美譽,近年正被各種名不符實的問題食品不斷侵蝕,頻頻出現諸如以鯰魚充石斑,螺肉充鮑魚等「博大霧」不良營商手法。消委會調查一再顯示,此等情況似乎沒有收斂,當局必須正視,加強抽查檢測,加重罰則,增強阻嚇力,以免本港來之不易的「美食天堂」美譽毀於一旦。

消委會最近測試市面60款肉丸,結果令人觸目驚心!測試的10款龍蝦丸,全部都無甲殼類動物基因;20款牛丸,六成含有豬和雞成分,其中8款牛肉成分更少於豬和雞;10款墨魚丸,7款有魷魚成分,1款成分全為魷魚。是次測試,更發現七成半肉丸屬高鈉,其中以魚蛋的鈉含量最高。消委會研究及試驗小組主席譚鳳儀表示,市民進食一份魚蛋河粉所吸入的鈉含量,便達到全日攝取標準的101%。

食物成分貨不對辦,難免會令人食不安心。一些市民或旅客或者由於宗教原因,或者對某類食材過敏,分分鐘會因此無意中犯了忌諱或引發食物安全事故。過往很多來港的旅客,不僅是為本港旅遊勝地和購物天堂所吸引,也因為本港是美食匯聚之地,各地旅客來到香港總會到處搜尋美食,從時尚餐廳到特色菜館,從環球美饌到街頭小吃都不例外。當局若不能及時遏止食物成分貨不對辦的歪風,後果不堪設想。

事實上,近年本港問題食品似有愈來愈多的趨勢。究其原因,一方面與法例不夠全面及刑罰沒有阻嚇力有關。以被控用螺肉充鮑魚的食肆為例,明明有欺詐之嫌,卻只控告違反《商品說明條例》,罪成也不過罰款5千元,完全不痛不癢。另一方面,在保障消費者權益屢有建樹的消費者委員會,雖然是法定機構,卻沒有執法權,對於一些明顯違規違例的個案,無法全面跟進調查,充其量只能轉介給海關和食安中心等機構跟進,結果不少個案處理都不如人意,未能充分保障消費者權益。

食品問題不但事關健康安全和「美食天堂」稱譽,也關乎提升本港競爭力和經濟多元化等問題。政府近年也在不遺餘力推動本港食品產業升級,其中「再工業化」資助項目涵蓋了本地食品業建設智能生產線和中央廚房等項目。當局必須認真對待消委會此次測試結果,嚴查嚴辦,完善食品檢測、追蹤和法例規管制度,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姑息縱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