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人物周刊|劉建宏:「我是中國足球忠粉」

(大公報記者 趙一存、凱雷)「我曾問美斯,除了足球,他最喜歡哪門功課?美斯想了許久,很誠懇地回答說,除了足球,他什麼都不喜歡。我相信中國一定也有『美斯』、『碧咸』、『馬拉當拿』,但他們現在都被按在教室裏學習,無法嶄露頭角。這就是中國教育應該改進的地方。」做足球解說員18年,央視著名前主持人劉建宏是一代人的記憶,他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審視中國足球的發展,並提出自己的見解,他說:「我是中國足球的死忠粉,一生都不會變。」

「我們小時候上體育課就是踢足球,所以對足球的喜愛是刻在骨子裏的。」一件中國紅的休閒衣,一條黑色運動褲,劉建宏和電視上一樣爽朗健談。他原本在家鄉擁有穩定的工作,但在1996年,28歲的他選擇放棄優渥的生活,隻身前往北京,與師弟張斌、黃健翔、韓喬生一起創辦央視體育欄目《足球之夜》,從此開啟體育人生。近日,劉建宏在北京世貿天階的辦公室裏接受大公報記者獨家專訪,如今已經轉換賽道從事互聯網工作的他,談起足球依然充滿激情。不過,他表示,現時自己已經能夠冷靜下來,客觀地看待中國足球。

資本退潮重新洗牌

日前,中國足協宣布李霄鵬接替李鐵成為新任國足主教練。談及中國足球的未來發展,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的劉建宏坦言,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足球當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短時間內不會一下湧現出大量人才,國家隊競爭力匱乏,但依然有責任培養人才,「畢竟過去40年走了太多彎路,想一下子取得好成績是不可能的。」

近兩年,受經濟、新冠肺炎疫情等大環境影響,中國足球大牌外援、外教大量流失,導致競技場內的技戰術水準及比賽質量大幅下滑。有輿論認為,中國足球已經進入「後金元時代」,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實際上,中國足球職業化發展不足30年,一直靠地產業支撐,如今地產業「資本潮」退卻,中國足球也到了重新洗牌的時候。劉建宏表示,希望中國足球能夠將眼前的困難轉變成機遇,藉此回歸足球本質,溯本正源,他笑言:「我一輩子都是中國足球的死忠粉,踢成什麼樣子我都會去看。」

中國為什麼不能像阿根廷、巴西那樣讓足球成為國球?中國為什麼沒有美斯、碧咸、馬拉當拿這樣的國際球星?在劉建宏看來,根本原因在於過往40年來傳統教育重文輕武的理念,「中國教育和中國足球需要同時進行一次反思,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相信內地也有美斯

「足球不只是一項競技運動,更是一項能體現人的情懷、格局、素養、情商和綜合能力的社會性體育運動。」劉建宏表示,類似於足球、籃球等集體項目,強調團隊精神「teamwork」、競賽競爭精神「competition」、規則意識和法治精神,強調在公平、統一的規則下進行競爭,在塑造國家和民族精神方面亦會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亦希望,教育部剛出台的「雙減」政策要落到實處,首要是先恢復體育在教育中原有的位置,「體育強則中國強,這是當務之急。」

「我曾問美斯,除了足球,他最喜歡哪門功課?美斯想了許久,很誠懇地回答我說,除了足球,他什麼都不喜歡。這讓我很感慨。」劉建宏告訴記者,足球運動必須建設一個龐大且健全的金字塔式人才培訓體系,廣泛選材,才能產生優秀的球員。他認為,一個國家是否重視體育,要從場地、運動空間、教練及教師配備3個方面來看。在此方面,中國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做法。「我相信中國一定也有『美斯』、『碧咸』、『馬拉當拿』,只是暫時還沒被發現。」劉建宏說。

劉建宏(右)在英國訪問英格蘭足球名宿碧咸(受訪者供圖)

研發智播系統致力尊重健兒付出

劉建宏早年的足球解說員經歷,與如今的創業密不可分,曾解說過諸多賽事的他,發現無論多麼高級別的賽事,都無法轉播全部的比賽,「這意味着,絕大多數不能進入決賽的運動員,無論經歷了怎樣的艱辛,都無法在賽場上留下一個身影。」他告訴記者,囿於複雜的電視製作技術及高昂的轉播成本,這一點成為很多運動員運動生涯中最大的遺憾。為此,他致力研發輕便靈活又經濟的智播系統,務求「尊重每一位運動員的付出」。

可轉播任何一場重要比賽

2022年的第一天,北京市平谷區金海湖湖面上,磅礴的江河之氣湧現,成群的野鴨打破了湖面的寧靜,水清浪湧,魚飛魚躍……這一天,由劉建宏帶領團隊提供轉播技術支持的金海湖第一抹陽光,吸引3億人次在線收看。他告訴記者,他的團隊歷時4年研發的智能視頻雲服務如今已經上線,「只有登機箱大小,但功能相當於一輛轉播車,未來任何一場重要的比賽都能夠進行轉播,且費用不高。這也是尊重每一位運動員的付出。」

談及即將開幕的北京冬奧會,他表示,這是對中國體育,特別是冰雪運動發展的一個巨大促進,「相信會有更多人因此愛上冰雪運動。」近幾年,在內地掀起滑雪熱,在劉建宏看來,中國能夠舉辦夏奧和冬奧,與社會的發展相契合,「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必然要經歷的階段。」

今年9月,2022年第十九屆亞運會將在杭州召開,劉建宏表示,希望杭州亞運成為第一屆互聯網盛會,用智播系統記錄下每一位運動員的比賽過程。採訪中,他憶及1982年印度新德里亞運,他說:「那是中國金牌總數第一次超過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從那以後我們一直都是金牌總數第一,且遙遙領先。」不過,他認為,如今應該思考,體育能夠給國家和社會帶來哪些影響和貢獻,能否展示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形象,「比如能否做一屆真正屬於互聯網的亞運會,有標誌性的事件等劃時代的內容。金牌固然重要,但並不是唯一。」

了解香港從「省港盃」開始

「我了解香港,是從『省港盃』開始的,那時香港足球隊的水平很高。如今香港和內地在體育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很多,期待『省港盃』能夠重續光輝。」劉建宏表示,港人將運動精神刻進骨子裏並發揚光大,「這是值得學習的。」

省港盃是廣東省和香港之間的一項傳統足球賽事,由已故著名體育界人士、香港知名實業家霍英東創辦,是新中國歷史上由中央政府批准舉辦的第一個地方與境外的體育競賽,彼時中國正開始進行改革開放,在廣東這個改革的前沿陣地,「省港盃」賽事起到了巨大的先鋒作用。不過,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兩隊差距拉大,比賽的受關注程度亦大大下降。劉建宏表示,時至今日,追看「省港盃」的記憶歷歷在目,期待「省港盃」能夠重續光輝。

「自那時起,香港和內地在體育方面的交流越來越多,兩地的人們也習慣了以體育帶動愛國主義精神。」劉建宏還提到,「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最初不是政治口號,而是從體育裏誕生的。那是1981年3月20日,在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的第四屆世界盃排球賽亞洲區資格賽中,中國男排在0:2落後的情況下連扳3局,最終以3:2反勝韓國,獲得第四屆世界盃的參賽資格。男排的勝利鼓舞了北京大學觀看現場電視直播的學生,看完這一幕,心情澎湃的學生們點燃了宿舍的掃把,衝出校門,高喊「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港人熱愛體育

劉建宏表示,港人對體育是發自內心的熱愛,質樸純真,甚至會超越對榮譽和利益的追求,他說:「體育更像是滲透在香港人生活裏的很正常元素之一,無處不在。比如香港見縫插針建設了很多運動場館,走在大街小巷,會突然發現一個很小的運動空間,很實用也很方便。」他認為,科技和體育是能夠長遠影響香港的兩大元素,因此希望香港的年輕人永遠不要丟掉老一代香港人努力打拚的競爭意識,亦由此讓香港永遠保持年輕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