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訪談|科大籌建5億基金 推動灣區初創

李世瑋希望香港科大設於深圳的多個平台能匯聚深港兩地力量,推動科研攻關、成果轉化和人才培育(受訪者供圖)

(大公報記者 毛麗娟)「我們因獲取得以維持生活,但因給予而成就生命」(We make a living by what we get, but we make a life by what we give),這是香港科技大學深圳平台執行院長李世瑋的座右銘。作為穿梭於深港20多年的老科研人,李世瑋既是長期耕耘於一線的研發帶頭人,又是推動香港科技力量對接大灣區需求的管理者。他表示,港科大建平台匯聚深港跨學科團隊轉化科研成果,之後準備在大灣區籌建一個5億元(人民幣,下同)盤子基金,用於資助培育入駐港科大孵化器的初創企業。

在深圳市福田區南部與香港接壤處,一個以聚焦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下稱合作區)正在崛起。這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台,更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重大平台。「我們是第一所入駐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香港高校。」李世瑋談起香港科大於深圳的布局時臉泛喜悅之情。

在深最大成果:大疆業績騰飛

「港科大布局大灣區最有預見性的舉措是在2006年作為首批高校加入了深圳虛擬大學園,並建設了自主擁有的產學研大樓。」李世瑋介紹,大疆科技於2011入駐港科大深圳產學研大樓,2015年即一飛沖天,業績成長超過百倍,這是港科大在深圳最耀眼的成果。

2019年5月,港科大與福田區政府簽約入駐合作區,正從產學研三個面上積極規劃孵化器、實驗室、培訓中心,希望最終建成國家實驗室級別的科研機構。李世瑋透露,在創業孵化方面,港科大旗下的藍海灣孵化港福田基地於2020年1月正式運營,現已累計有21家企業通過評審入駐,超過90%為科大教授或校友創辦的公司。到2021年5月,已有尚維高科、納德光學、大倉機器人等6個經典孵化案例。

「深港協同創新實驗室集群則在積極開展各項基礎研發活動,目前已引進11個由港科大講座教授、教授等重點科研人員牽頭的實驗室,其中多名教授是首次在內地開展科學研究,目前實驗室集群正在面對前沿科學、工程重大問題等開展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李世瑋透露,研究院累積獲批國家、省、市區各類科研項目資金近1000萬元,除了申請政府科研基金,港科大自身也在籌備於大灣區成立一個5億盤子的基金,用於資助培育入駐港科大孵化器的初創企業。

「要有利他精神,才能推動合作」

沿着廣深港高鐵,港科大近年往大灣區縱深發展布局。從港科大香港清水灣校區連接到高鐵西九龍站,往北首先進入到深圳福田,在離福田高鐵站不遠的河套布局了港科大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在深圳南山有早年布局的與北大合作的深港產學研基地、港科大深圳研究院、港科大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再往北則到了廣深港高鐵的廣州慶盛站,那裏是港科大廣州校區所在地。

據悉,港科大南沙校區2021年9月正式開放後將擴大招生,到2026年,在校生將達到1萬人,其中本科生4000人,這些年輕的人才未來都將是大灣區創新科技的生力軍。「廣深港高鐵是一條紐帶和動脈,我們在沿線都設有站點,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布局。」他希望港科大善用各地優勢,能在大灣區開闢出融合創新、科技轉化的「新航路」。「歷史上大航海時代開闢新航路是在一個物理空間尋求最佳路線,但我認為開闢融合創新、科技轉化的『新航路』並不一定是尋求一條物理空間的軌跡,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態。」李世瑋認為,深港都要有利他精神,唯有利他我們才能敞開心胸,才能進行各種的創新合作,包括協同創新、開放創新、融合創新。

「港科大在短短三十年間迅速成為了亞洲頂尖、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適逢國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及推動科技協同創新發展的機遇,我們希望港科大的多個深圳平台能有效匯聚深港兩地的科研力量和跨學科團隊,發揮互補優勢,推動科研攻關、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李世瑋說。

創業企業參加港科大的百萬獎金創業大賽初選(受訪者供圖)

另闢蹊徑|芯片封裝 磨劍十年3D打印突圍

李世瑋長期研究微電子封裝,他的研究領域覆蓋晶圓級和三維微系統封裝、LED封裝和半導體照明技術,他也曾擔任多個元器件與封裝製造技術學會的會長。對於當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他認為,在半導體產業的上游,我國與發達國家水平相距甚遠,在半導體產業的中游,我國有機會追趕成中上水平,當下最強的是日本和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下游,內地目前是做得最好的,如富士康。

「半導體這個產業是需要多年的積累才能進步的,在國外,尤其美國已經有半個世紀的經驗累積,雖然國內目前積極追趕,但也必須承認在這方面還是落後的。」李世瑋稱,我們在上游落後不代表其他地方也落後,內地最近十年在封裝領域已經有很明顯的進步,政府也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他解釋,目前內地發展封裝環節有很好的市場和時機。「單單芯片本身是沒有辦法使用的,要發揮價值一定要把封裝做好。芯片跟系統之間的關係和人腦跟人體近似,封裝的功能包括保護芯片,提供能源、傳輸訊號和散失熱量。」李世瑋透露,香港科大在過去十年當中花了很多功夫開發新型的晶圓級封裝技術,得到產業和學術界的普遍認可;最近幾年,他的團隊也在外擴研究領域,目前正積極推動以3D打印增材製造技術對微系統封裝做貢獻。

港科大藍海灣孵化港在深圳已成功孵化超過一百二十三個創業項目(大公報記者毛麗娟攝)

優勢互補|吸納港才 善用國際化優勢

二十多年前李世瑋第一次來深圳時,看見深圳河北岸的深圳白天繁華、夜晚燈火通明,而深圳河南岸的香港杳無人煙、一片暗淡。「那真是鮮明的對比,當時特別希望香港落馬洲片區有一天也能高樓大廈林立、人流如鯽。」李世瑋說,如今加快河套片區開發變成現實,未來港才將有更多施展拳腳的空間,盼深港民眾更加了解彼此接受彼此,港才到內地發展充分發揮香港優勢。

李世瑋希望,借助深港雙方高度重視河套開發的契機,雙方進一步深化交流合作。「深港雙方政府都還要持續努力,擴大交流,讓雙方民眾更加了解彼此,接受彼此。」李世瑋期盼,深港真正建立一日生活圈,或許就是從河套地區的開發做起。

李世瑋判斷,大灣區內三個自貿區都各自有自己的雄心壯志,但從現實來看,灣區內的人才、資金、產業不可能支持三個自貿區都在同樣的高精尖領域發展,還是應該務實地審視各地區的先天條件,按自身的強項錯位發展。

「至於吸引香港高校人才來到三個自貿區發展,要能安居才能樂業,目前三地雖都有很不錯的人才獎勵政策,但在執行面上還有很多可優化的空間,對吸引的高端人才,一定要有一站式的貼身服務,而不是只提供政策文件讓他們自行按圖索驥。另外,便捷的區域交通,讓香港和內地成為一日生活圈也很重要。」李世瑋認為,吸引港方人才的目的並非把他們完全移植到內地、完全內地化、放棄在香港原有的根基;而是讓他們從香港延伸到內地,但仍保有原先香港的特色和國際化的優勢。

打好基礎|「先把功夫學好 才能下山過招」

以高校及研究機構為主力搭建創科園是半個世紀以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熟做法。香港科技大學同樣熱衷於參與孵化初創企業,去年8月,港科大與香港科技園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擬在廣州南沙建立孵化基地,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增長極,並培育新一代的創科人才發展。

創業成功師兄師姐傳授「心法」

李世瑋從其在台灣和美國學習、工作的經驗出發,看到了高校在打造創新生態圈、釋放創新潛能方面的潛力。「高校本來就是人才和知識的集散地,高校在網聚各類創新人才、開創創新土壤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在高校周圍打造吸納初創企業的創科園能夠為創業的學子提供走向社會的『緩衝帶』。」李世瑋把學生畢業後加入高校孵化器、創科園比作在少林寺「練功」,先把功夫學好,才能下山「過招」。

以港科大為例,港科大在深圳設立藍海灣孵化器,目的是讓有志於創業的學生在啟動創業時起步更容易,不需要被太多事務性的東西分心,同時也能得到高校教授的技術指導,以及創業成功的師兄師姐的經驗分享。

「這樣學生有所依靠,心態會更篤定、起步也會更穩些,不至於一出校門就接受社會的『毒打』,完全可以在基本功更扎實後再到市場上去檢驗。」李世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