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隔離日記3 | 好吃不過餃子

文/王一娟

傍晚六時許,門外傳來輪子滾動的聲音。一個女聲響起:「吃飯了啊!」最後的「啊」音向上揚起,並加重,有提醒、召喚的意思。

等敲門聲過去,稍等片刻(避免正面相對,減少接觸機會),我開門取飯。

沒想到,晚飯是餃子,還貼心地配了一小杯陳醋。

除了餃子,還有一份清炒西葫蘆,一份炸肉條。

是要過節了嗎?今天竟然有餃子。

在我這個地道的山東人看來,吃餃子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類似過節。

查看日曆,今天是腊月初七,明天就是臘八節。

果然是慶賀節日的餃子。

在我的老家山東,餃子是過年的標配。從大年初一的第一頓素餃子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恨不得天天早晨都要吃餃子。離開故鄉之後,上學工作,在不同的城市之間遊走,自己動手包餃子的機會少了,吃餃子成為一種儀式。但對餃子的念想一直留存心底。

餃子要想好吃,有幾個必要條件。

首先面要和得好。有句老話說,軟麵餃子硬麵條。做餃子的面要柔軟,和好之後最好放在盆裏「醒」一會兒,擀出的餃子皮才能既柔又韌。擀餃子皮是個技術活兒,不厚不薄,中心厚邊緣薄,是基本要求,這樣包出的餃子才好吃。

其次,調餡很重要。如果是肉餡,蔥薑水必不可少,肉與菜的比例也有講究。素餡則另當別論。

速凍餃子中唯一可吃的品牌是灣仔碼頭。第一次吃這一來自香港的餃子時,還真有點欣喜。但後來,味道越來越不如起初。也是認定只有手工包的才好吃,所以極少買速凍餃子。

初到香港,飯館裏吃到的餃子個個薄皮大餡,皮薄到透明,且不像是單純的面,全無面的口感,咬一口能扯很長,更像是澱粉。

從山東青島來到香港的臧姑娘(健和),在人生的困境中創建了灣仔碼頭這個品牌,她的智慧與勇氣令人讚嘆。

來到香港才知道,她就住在離我不遠的跑馬地。我很想見她一面,這是個奇女子。

2019年2月8日,出生於山東五蓮縣的臧健和因病去世,終年73歲。採訪過她的美女同事張晶寫文悼念這位可親可敬的水餃皇后。

我就職的單位中,多數人來自北方,或者即使是南方人也在北方浸潤了多年,所以吃餃子是極受大家歡迎的飯食。每逢重大節日如元旦或春節,食堂大師傅總會為大家準備面和餡,大家圍坐在食堂,一起包餃子。

記得第一次包餃子時,餃子皮是從外面買的。大家認為這不算是真正的面,所以後來,饒師傅便親自和面,不再買現成的餃子皮。饒師傅不僅面和得好,調餡更是水平一流。肉餡是三鮮的,豬肉白菜和大個的蝦仁,調在一起非常粘乎,好包又好吃。又有素餡,韭菜加雞蛋,滿足素食者的需要。

同事們在食堂圍坐,有人揉面,有人擀皮,有人包,邊幹邊聊天,其樂融融。這也成為駐外生活最溫馨、最難忘的場景之一。

離港前一天,食堂為迎接元旦,包了一次餃子。這是我在總分社的告別餃子。

人在異鄉,吃到家鄉的美食,或可解鄉思,可慰鄉愁。

隔離的這幾天,許是年關將近的緣故,手機裏經常刷到各種各樣包餃子的視頻,其中用各種顏色的面來包五彩餃子的視頻讓我動心,打算回家後包給寶貝孫女吃。五顏六色的餃子,想必她會喜歡。

是念念不忘,必有餘響嗎?於是,晚餐就有了餃子。

之前曾經打電話給前台,囑晚飯不需要主食。食堂記住了我的要求,不再給我主食。我的晚飯袋子上有寫着房間號的貼紙,提示此人有特殊需要。

但今天,他們給了我餃子。感謝他們沒有把餃子當做主食取消掉,否則,我就吃不到這麼美味的餃子了。

餃子是白菜豬肉餡的,皮不算厚,餡也不算少。隔離時能吃到這樣的餃子,很滿意了。

(本文作者為新華社駐港記者)

「北京隔離日記」系列相關鏈接:

北京隔離日記10|「快關門,外面危險!」

北京隔離日記9|歲晚深居懶出遊 小窗終日寄悠悠

北京隔離日記8|想念香港的水果了

北京隔離日記7|人生就是一場離別接着另一場離別

北京隔離日記6|沒有雲的天空多麼寂寞

北京隔離日記5|慢下來,等一等靈魂

北京隔離日記4|真溫泉還是假溫泉?

北京隔離日記3|好吃不過餃子

北京隔離日記2| 四菜一湯的一日三餐

北京隔離日記1| 終於回到北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