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泡膠溶解回收 慳錢慳位 「液」向轉新

勞國康表示,溶解後的發泡膠會經過三次過濾,毋須去除雜質亦可回收,節省成本。

(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 凱楊)發泡膠用途廣泛,外賣盒、包裝盒、隔音隔熱建材、海灘浮標等全是發泡膠製品。但發泡膠既不能焚化銷毀,亦難以自然分解,收集過程更涉及高昂的運輸及處理成本,因此本港過往未有大規模回收方案,更遑論轉廢為材。

有港商花了近10年時間,研發出快速溶解發泡膠成液體的回收新技術,可以取回製造發泡膠的原材料聚苯乙烯(PS),同時解決回收和運輸成本等問題,「只要配合創科技術開發,環保回收亦能升級轉型,成為朝陽行業。」

發泡膠是世界上最難分解的垃圾之一,聯合國報告顯示,發泡膠分解時間長達一萬年。本港每日平均有90噸發泡膠被棄置到堆填區,加重堆填區負擔。而現時回收發泡膠的方法是,將其打碎,熱溶壓縮成膠磚循環再造。但盛載蔬菜、食物等發泡膠盒往往黏滿膠紙,建築地盤用的發泡膠填充料,更沾滿泥沙等雜質,必須「乾淨回收」,增加回收難度及處理成本。加上發泡膠體積大、運輸成本高,無利可圖。

毋須「乾淨回收」 40秒溶解一個箱

睿智環保科技的母公司是以清潔業務起家,他們發現處理發泡膠是一大環保難題,於是用上近十年時間,研發出專門處理發泡膠(泡沫聚苯乙烯/EPS)廢物的回收新技術,利用降解溶液可以40秒溶解一個發泡膠箱,之後經過過濾及淨化,分離出純度高達99.8%的聚苯乙烯,用作生產其他產品;而降解溶液提純後,亦可以循環再用。

睿智環保科技母公司勞氏集團主席勞國康指出,回收方案以回收車作為「流動回收工場」,可以即場將發泡膠快速溶解成液體,更方便運輸和儲存。他解釋,由於發泡膠95%至98%都是空氣,聚苯乙烯只有2%至5%,若不把發泡膠先行溶解,一架5.5噸貨車每次只能回收50公斤至90公斤的發泡膠。但若用回收車將發泡膠溶解後再運送,一架3.5噸貨車每次已可回收500公斤發泡膠。而溶解後的發泡膠會經過三次過濾,其中一次在回收車上,另外兩次在上水廠房內,毋須花額外工夫去除雜質作「乾淨回收」,有助節省工序及成本。

發泡膠溶液經過濾及淨化後,最後可分離出純度高達99.8%的聚苯乙烯,已足夠符合主要國家及地區對於進口塑膠廢料純度的要求,而餘下的0.2%雜質亦不會影響塑膠廠的生產。

睿智環保科技今年六月開始經營發泡膠回收業務,目前只改裝了一輛3.5噸的貨車到合作的街市及商場回收發泡膠,每日出車一次,「我們絕對有能力可以回收更多(發泡膠),現時最大的問題是回收量不足」,勞國康表示,只要發泡膠使用量大的機構願意合作,例如機場貨運站、物流公司、建築地盤等,便可擴大運作規模,例如回收車每日可以走兩至三次、增加回收車數量、改裝較大容量的貨車等。廠房方面,可由現時每日一班運作,增至兩至三班運作,甚至可以在全港各區設置多間小廠房。

科技帶動轉型 有助環保發展

「很多人認為環保回收是夕陽行業,但我認為只要配合創科技術開發,回收業亦能升級轉型,成為朝陽行業」,勞國康透露,早前帶同發泡膠回收車參加了貿發局的「國際環保博覽」,許多企業均對發泡膠回收技術感興趣,向他們了解情況,他期望該技術能被廣泛應用,幫助香港處理發泡膠問題,同時推動香港的環保發展。

回收發泡膠用途多

發泡膠現時的回收方法是,先將發泡膠放入機器打碎,熱溶壓縮成長條狀,再製成膠磚。經回收處理的再生物料,可分成三個等級:A級純白、無污漬,透明度高,可製成首飾盒;B級顏色偏黃,可染色再造;C級價值最低,通常由盛載魚生的深色塑膠盒等製成,可製成電視機外殼。

回收業只要配合創科技術亦能升級轉型,走出困局。

環保技術研發 私人企業舉步維艱

「成套回收方案研發時間長達六、七年,資金、技術都是靠自己搞掂,真係唔敢講幾時可以回本」,勞氏集團主席勞國康表示,為了研發發泡膠回收方案,睿智環保科技累計投資達數千萬,資金都是來自母公司勞氏集團,未有取得政府任何資助。他期望,政府可以在不同層面加大對環保技術研發及應用的支持。

勞國康透露,項目曾嘗試申請回收基金及考慮申請創科研發基金,但最終未能成事。他感慨,政府雖然話要推動創科發展,但不夠重視環保技術,一般私人企業要做研發可謂舉步維艱,「深圳近年的技術發展咁快,因為當地政府捨得投資,但我們申請資助要填一堆文件,甚至要先睇到成果,咁點搞?」

一刀切禁用 不如循環再用

本港現時每日有大量發泡膠固體廢物被棄置於堆填區,政府建議推行「管制即棄膠餐具計劃」,首階段將全面禁售發泡膠餐具,餐飲業處所亦禁向食客提供,目標在2025年實施。但勞國康認為,工業界現時並未找到另一種物料可完全替代發泡膠,禁用發泡膠解決不到問題。他認為,與其勉強禁用,倒不如將大部分發泡膠不斷循環再造,避免它們送往堆填區或變為海洋垃圾。

回收基金秘書處回覆查詢表示,基金的目標是藉協助回收行業提高作業能力和效率,以維持整個回收鏈的運作及可持續發展,並進一步推動回收產業應用科技轉向更高增值的產品,實現再工業化,減少廢物棄置堆填區和促進循環經濟,全力配合減廢減碳。基金自2015年成立以來,共批出約1740個申請,涉及資助金額約港幣6.2億元,涉及廢紙、塑膠、金屬、木材、廚餘等不同種類的回收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