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任議員挺國教 讓學生五光十色
(香港文匯報記者 藍松山、鄭治祖)年輕人是香港的未來,是香港實踐「一國兩制」、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重要力量,因此社會各界對年輕人,特別是學生的培養尤其關心,香港教育問題也成為新一屆立法會議員最為重視的議題之一。香港文匯報近日向多名候任議員提問,了解他們對香港教育的關注點,並提出提升、完善教育工作的建議。他們不少人都關注到國民教育的問題,建議特區政府可通過增加學生接觸中國文化的機會、資助學生到內地升學、讓年輕一代自小打好國家知識的基礎,從而提升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感。他們又建議,特區政府可把握更多未來發展動向及就業機會,幫助中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提供升學出路;及進行教育制度改革,不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讓學生發展亦可「五光十色」。
探討香港教育成功之路
加強國民教育
港島東 民建聯 梁熙
建議:從小增設國民教育
梁熙認為,現時香港需要提升市民對國民身份的認同。他表示,在今次選舉與街坊接觸時發現,香港年輕一代對國家的認知非常少,導致在國家幫助香港的時候,他們會有抗拒。他提到,自己曾做過論文,比較澳門及香港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感,澳門有八成以上學生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香港最低的時候只有兩成左右。他指出,澳門會從小學開始,向學生教導關於國歌、國旗等基本認識,並通過具體行動增加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如共同唱國歌,學習中國歷史等。
他又指,香港的小學並沒有讓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等進行系統的教育,而中學的通識科目強調對時事的批判,許多學生卻缺乏足夠的知識基礎,結果是盲目對國家批判先行,導致中學生往往只以負面思維去看待國家。他坦言,自己接觸到許多小朋友,都很願意聆聽中國故事及文化,但學校及家庭給予他們聆聽的機會太少,才會使小朋友無法從小打下基礎。他建議特區政府應加強國民教育的宣傳,鼓勵中小學利用好自由分配的課時,增加對中國文化的渲染,自小打下基礎後再進行整體及系統的國民教育,增加他們的國民身份的認同。
選委會界別 新民黨 容海恩
建議:以創科活動助學生認識國家
容海恩表示,在實施香港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後,許多年輕人尚未能充分了解制度的用心,及新的立法會代表的意義。她認為,只有在所有市民都清楚了解在新制度下香港的不同,以及知道在出現問題後應該到何處尋找幫助,才能發揮新制度的功效。她指出,未來特區政府需要向學生及教師加強公民教育,提升市民的公民意識,令學生從小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提升他們對整體社會的責任感。她提到,特區政府可設置一些創科項目分配給中小學生參與,讓他們利用科技打造香港成為智慧城市,參與城市的建設,了解國家為香港提供的幫助及機遇,從而提升公民意識,加強他們對於香港及國家的認同感及歸屬感。
鄉議局功能界別 新界鄉議局主席 劉業強
建議:舉辦相關交流及康體活動
劉業強指出,過去幾年,有人更企圖分裂國家,對國家安全構成極大威脅,不少大學生甚至中學生受到外部勢力煽惑,從而引發社會暴亂,因此當下必須加強愛國教育,從小培養港人的愛國情操,以提升新一代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明白捍衛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以促進人心回歸。他表示,鄉議局會積極向民政事務總署爭取資源,透過舉辦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考察團及其他康體活動,聯繫鄉郊青少年,以深化原居民愛國愛港的觀念。
商界(第一)功能界別 經民聯 林健鋒
建議:專項撥款予學校推動國民教育
經民聯林健鋒認為,國民教育及國安教育能讓本地學生接觸到民族觀,以增強國民身份認同,及讓國家安全觀念植根於學生的心內。他指出,特區政府過往投放大量資源在教育,但成效未如理想。他歸咎於香港政府欠缺清楚的指引,令教師無所適從。
他表示,希望特區政府能檢視投放在教育的資源,及舉辦相關活動,以生動、簡單易明的方式,講解基本法的條文、國家觀念及守法觀念,好讓學生能有全面的學習經歷。他又指,特區政府可向學界作出專項撥款,好讓學校有充足而穩定的資源,在校園推動國民教育及國安教育。
拓寬就業出路
選委會界別 註冊教師、民建聯 郭玲麗
建議:更「貼地」推展生涯規劃
郭玲麗指出,過往有許多中學會在課程中教導學生一些工業技能,令學生在畢業前已經有基礎能力,可從事部分行業,但現時的教育文化單一,以學術為主導,部分學生在畢業後很難找到出路。她提到,特區政府雖已推出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進行畢業後的生涯規劃,然而特區政府投入的資源不足,而且學生在未接觸到社會前亦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及所長,因此作用不大。
她建議特區政府增加資源,與社區、商界、工業界等領域相配合,進行統計及掌握數據,研究香港未來社會需要、發展方向及哪些行業出現人才缺失等資訊,然後在學校進行宣傳,同時增加中學生的社會體驗,加強他們對各行業的了解,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所需所長,提早為自己進行更為可行及切實的生涯規劃。
了解中國文化
選委會界別 工聯會 黃國
建議:增加學生到內地讀大學資助
黃國認為,現在的學生在校園中對有關中國文化、歷史、藝術等的接觸太少,只有在中文科的學習能提升對國家相關的認識,部分學生甚至純粹把中文當作溝通工具,這非常不利於學生了解中國文化,難以讓他們欣賞中國文化及底蘊,並產生親切感。他建議特區政府投放更多資源,幫助學校在課堂內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及文化的了解,在課外活動中有意識地讓學生增加對中國的認識,如組織參觀考察歷史博物館、增加與內地學校之間的交流等。
他提到,特區政府亦可考慮增加學生到內地讀大學的資助,以及出台一些配套措施,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了解到內地現時的發展水平及文化底蘊,令年輕一代對國家有所改觀,加強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認同感。
選委會界別 自由黨 李鎮強
建議:在課堂增加國粹文化活動
李鎮強認為,特區政府現時已經開始推行國家認知方面的教育,如升國旗等,但依然遠遠未夠。他指出,小朋友在學前時期其實已經具備很強的吸收能力,因此可在兒童圖書中增加中國寓言故事、文化、藝術,及讓小朋友聽更多中國兒歌及音樂,讓他們自小對中國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他提到,現時的學校有教導水彩,但沒有教剪紙、國畫、毛筆字等國粹,認為這些都可以適當在學校的課外活動中添加,讓學生有更多接觸的機會。他還建議議員日常亦可在舉行問答比賽、節慶活動或贈送小禮物時適當添加中國元素,增加小朋友的好奇心,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應對學生減少
教育界功能界別 教聯會 朱國強
建議:多管齊下解決生源不足問題
朱國強指出,近年學生人口下降,教育界正面對縮班「殺校」危機。教育局須跳出框架,引入可行方案,多管齊下化解危機,包括凍結全港教席三年、降低中小學開班人數、全面推行小班教學、改善班師比例及師生比例、吸納大灣區其他城市生源,及研究每班減收一名叩門生等。他強調,教育不是一盤生意,不應以汰弱留強作為單一原則。很多收生不足的學校在教學和關顧學生方面付出極大努力,對香港教育貢獻良多,只是受地點偏遠、所在地區人口老化等因素影響才陷入困境。特區政府應扶助這些學校,保留香港多元辦學特色。
他提到,受疫情及學生人數下跌等因素影響,幼稚園經營出現困難,甚至無奈被迫停辦。教育局須調高單位資助額及放寬加費門檻,並考慮放寬幼稚園開辦學前班及申請育嬰牌照的門檻,穩定幼教業界。
與此同時,理順小學中層人手比例及薪酬架構。現時小學人手架構的設置已經不合時宜,中層管理職位嚴重不足,影響課程發展。教師全面學位化逐步落實,中層職位卻沒有同步增加,他將全力爭取相關撥款能夠在立法會盡快通過,讓小學早日開設中層職位,提升教育質素。
改革考評機制
九龍中 註冊教師 楊永杰
建議:以綜合評估取代分數制度
楊永杰表示,現時全世界的教育都提倡愉快學習,香港許多直資學校已經逐漸推行以綜合評估為準則,而非單單以考試分數作為導向,因此愈來愈多的家長希望把子女送入直資學校。他建議教育局應該改變現時的制度,推動整體改革,並提倡取消公開考試,不能以分數作為升學的唯一指標。他補充指,不以分數為衡量並非毫無標準,學校可進行綜合評估,如在STEM課程中考察學生的協作及動手能力等,都是衡量學生綜合水平的方式之一。他提到,自己認識許多綜合能力優秀,但一次考試發揮不正常便難以獲得更好機會的學生,希望未來特區政府能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
相關鏈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