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與哈工大的不解之緣

青年孫家棟。受訪者供圖

(大公文匯網 記者 王欣欣)今天(12月11日)是「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先生誕辰110周年。1955年10月,錢學森先生回國後,立即投入到祖國國防航空工業的籌建工作中。1955年11月24日,錢學森來到正在探索「由民轉軍、服務航天辦學之路」哈爾濱工業大學調研,聽取了學校的工作匯報,參觀了教學展覽室、理論力學教研室、機械工藝系和電機系的實驗室以及機械實習工廠等,並為廣大師生作了報告,開始了他與這所中國航天「第一校」的不解之緣。

一次來訪和一封書信

著名航天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文虎回憶,錢學森來校訪問時,他作為師生代表,與錢學森座談交流。黃文虎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他長期在國外,回國後仍操一口字正腔圓的標準北京口音。大家都為他那溫文爾雅的風度和娓娓道來的精闢講話所折服。後來,因參與航天研究,我又有多次機會直接聆聽錢學森先生精闢的講話,深受教益。

錢學森先生寫給時任國防科委秘書長的信一。受訪者供圖
錢學森先生寫給時任國防科委秘書長的信二。受訪者供圖

作為哈工大「八百壯士」之一的周定教授現場聆聽了錢學森的報告。令周定和在場師生難忘的是錢學森特別強調的關於科學研究要注重培養創新思維、講究科學的研究方法、提升切實可行的工作能力等觀點和主張。周定說:「無論是錢老來校報告,還是他對科協工作的指導,都讓我們受益匪淺。而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最感動我們、令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他在一言一行中透出的愛國心。愛國心伴隨着他的一生,也激勵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

1956年,在中國航天事業創建的「元年」,哈工大開始着手進行專業調整。1961年1月,錢學森與哈工大等5所院校的領導就相關科研工作進行了座談,並專門與哈工大領導進行了進一步交流。他在寫給時任國防科委秘書長的信中建議哈工大等院校與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等單位合作開展國防型號設計工作,尤其專門提到哈工大可以與精密軸承廠合作負責精密軸承設計,以及成立焊接工藝研究所專為新技術解決焊接工藝問題等。

從1959年成立航空工程繫到1987年成立中國高校第一個航天學院,再到近年來數百項研究成果成功助力中國航天,哈工大逐步形成了多學科相互融合、共同服務航天事業的「大航天」格局,形成了與航天精神一脈相承的哈工大精神和「立足航天、服務國防、長於工程」的辦學特色。

在錢學森先生逝世後的幾年時間裏,哈工大師生通過自發研讀《錢學森書信》等書籍,在校內掀起學習熱潮,並結合學習工作實際,圍繞如何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自覺做愛國奉獻的哈工大人開展大討論,激發了幹事創業的精氣神。

杜善義院士指導學生。受訪者供圖

兩位功勛科學家的師友情

今年10月,電視劇《功勛》在各大衛視熱播並引發熱議。其中《孫家棟的天路》聚焦「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哈工大傑出校友孫家棟院士,講述了以其為代表的中國航天工作者從一張白紙做起,孜孜以求、步履不停地開拓中國航天事業,成功將「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的故事。

回顧孫家棟的成長曆程,正是在錢學森的識才愛才和悉心培養下,他才一步步成長為航天科技事業的棟樑之才。孫家棟跟着錢學森從新中國的第一枚導彈、第一顆衛星乾起,走過了半個世紀的風雲歲月,他飽含深情地說:「錢學森是我尊敬的領導和良師益友。」

杜善義院士獲得第二屆「錢學森力學獎」。受訪者供圖

1948年,孫家棟考入哈工大預科學習俄語,後轉入汽車系。1951年,孫家棟被派往蘇聯茹科夫斯基工程學院飛機發動機專業學習。1958年,學成回國的孫家棟被調至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開始從事導彈研製工作。

在參加錢學森主持的一個會議上,孫家棟第一次見到了院長錢學森。那天,錢學森給大家講授導彈概論。孫家棟注意到,大名鼎鼎的科學家眼睛裏滿含笑意,給人一種平易近人的感覺。接下來,孫家棟常常帶着圖紙上琢磨不透的問題請教錢學森,而錢學森總是有問必答。幾次接觸過後,錢學森發現孫家棟所提的問題越來越有深度,特別是孫家棟對於建立導彈的總體思路和方案,使得錢學森對他刮目相看。

在錢學森的極力推薦下,30歲的孫家棟就擔任了導彈型號總體設計室主任。1960年9月10日,中國用國產燃料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近程彈道導彈。時隔不到兩個月,1960年11月5日,中國又成功發射了自己製造的第一枚導彈「東風一號」,準確擊中目標。

孫家棟38歲時,錢學森再次向聶榮臻元帥推薦,讓他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總負責人,由此開啟了他一生的衛星事業。

1969年10月,「東方紅一號」衛星初樣星基本完成。百忙中的周恩來總理要聽取衛星工作匯報。孫家棟接到錢學森讓他一起去給周恩來總理匯報衛星準備工作的通知時,驚喜與激動無法言表。他用一天時間把匯報的內容作了認真的準備。會上,錢學森熱情地把孫家棟介紹給周總理,總理握住孫家棟的手風趣地說:「噢,這麼年輕的衛星專家,還是小夥子嘛!」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併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開啟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此後,中國航天人砥礪奮進,載人航天、探月探火、建空間站陸續成為現實。2016年,經國務院批准,「東方紅一號」的發射紀念日被定為「中國航天日」。

從「東方紅一號」到「嫦娥一號」,由孫家棟負責抓總研製發射的衛星有30多顆。孫家棟說:「對恩師最好的回報是讓中國的衛星飛得更高更遠。」錢學森也曾對中央領導說:「看來,把孫家棟找來還是對的,他確實敢幹事,也的確會幹事。」

孫家棟永遠難忘半個世紀來師從錢學森的寶貴時光。2004年12月10日,孫家棟和夫人魏素萍到家中看望恩師,那天錢學森特別高興,滿面笑容地鼓掌歡迎他們,還主動提出要合影留念。以後,每年錢學森快過生日時,就能收到一張孫家棟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地寫着生日賀詞的賀卡。

孫家棟看望錢學森先生。受訪者供圖

就在錢學森離世前半年的一天,孫家棟收到了98歲的錢學森寫給他的80歲生日賀信。信的全文如下:

孫家棟院士:

您是我當年十分欣賞的一位年輕人,聽說您今年都80大壽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賀!

您是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成長起來的優秀科學家,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證人。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首戰告捷起,到繞月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您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我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希望您今後要保重身體,健康生活,做一名百歲航天老人。

謹祝生日快樂!夫人面前代致問候!

錢學森

二〇〇九年三月三日

三代人的航天夢

2019年8月26日,在浙江舉行的中國力學大會上,哈爾濱工業大學杜善義院士被授予第二屆「錢學森力學獎」。這個以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名字命名的獎項,每4年評選一次,每次授獎1人,旨在弘揚錢學森的學術理念、創新精神和教育思想,獎勵在工程科學領域有重大貢獻的中國力學工作者。

杜善義在獲獎感言中說:「錢先生是我很崇敬的科學家,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將始終銘記為國家培育優秀年輕人才的責任;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要繼續踐行錢先生的『工程科學』和『系統科學』思想,為科技強國建設不懈奮鬥。」

錢學森先生是杜善義院士的恩師。中學時代,杜善義看了很多介紹錢學森事跡的文章,於是慕名報考了錢學森所在的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力學系。大學期間,杜善義親身聆聽錢學森先生的教導,深受錢學森在力學和航空航天領域取得的學術成就、人格魅力和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影響。

杜善義在一篇緬懷恩師的文章中,回憶了讀書期間錢學森對學生言傳身教的點滴。他寫道:錢先生強調要下功夫,下功夫才能「熟能生巧」,強調基本功的重要性。記得他在講《星際航行概論課》時告訴我們,讓你們學這門課,是讓你們知道將來你所從事的氣動、固體和燃燒力學在整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系統觀點。他同時說,搞航天,不是幾個少數人的問題,是大家的事,要有合作協作精神,這些也是中國航天精神雛形。

錢學森還用親身經歷勉勵學生。他為了解決一個航空航天領域薄板薄殼結構的穩定性問題,每天工作18個小時,新理論公式推導與計算的草稿能用麻袋來裝。這直接影響到了杜善義。

1987年,哈工大成立我國首個航天學院,杜善義擔任首任院長。他將與航天聯繫密切的學科、專業有機整合,並邀請航天領域專家擔任兼職教授,指導學院發展及學生培養。和恩師錢學森一樣,杜善義十分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如今,杜善義門下的學生,許多已經是有名的教育和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哈工大校長韓傑才不止一次表示,自己的老師總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科學技術前沿,從事科研、指導學生。」

今年11月,經過層層選拔,22名優秀學子脫穎而出,成為哈工大首屆善義班的一員。杜善義院士親自擔任指導委員會主任,校長韓傑才擔任班主任。杜善義院士勉勵同學們,一定要把基礎打好,只有基礎打好了,才能創新,才能為國家為社會的發展做貢獻,才能成為國家需要的領軍人才或者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