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記錄潮汕僑商「下南洋」奮鬥史

  圖:長篇小說《平安批》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

(大公報記者 張帥)作家陳繼明長篇小說《平安批》新近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這部二十五萬餘字的著作以「平安批」為媒介,把潮汕僑商「下南洋」的奮鬥史與文化傳承融入百年世事變遷,精深地寫出了一方人的精神世界,和一顆顆重情守義、愛國愛鄉的「中國心」。

僑批是華僑移民史、創業史及廣大僑胞對祖國經濟社會發展所作貢獻的歷史證明。陳繼明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一封平安批寄託了百年家國情,華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愛國、愛鄉、愛自己的家人,這是他創作《平安批》時重要的觀察對象。

批,是指海外華僑通過批局匯寄至國內的匯款及家書,是寄、匯合一的特殊郵件載體。據《潮州志》記載,近代潮人仰賴批款為生者,幾佔全人口十之四五。平安批也稱「僑批」「番批」,在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它是華僑與故國舊人在親情與經濟上的雙重紐帶。

僑批是親情與經濟的雙重紐帶

「在海上漂泊兩三個月,除了海盜、風暴、瘟疫,還有種種難以預料的突發災難,最終有機會寄『批一封,銀二元』的人,往往僅剩十之三四,所以這平安批就不單單是一封批了。」小說中,收到一份平安批,番客和姿娘心裏的石頭就都落地了。

閱讀《平安批》會讓人產生酣暢淋漓之感,裏面既有老禮數、老規矩,也涉經商之道、民俗風情,可以說包羅萬象。「這些素材都是聽來的,看來的。在潮汕,人人都願意給你說幾句。我只需要做個好學生就可以。」陳繼明告訴大公報記者,他會和所有人交朋友,尤其是農民、出租車司機、茶店老闆等等。自己每天做筆記,做了近十萬字筆記,經過辨別取捨,自己漸漸有了認識。比如,潮汕人下南洋的根本原因,其實是人和土地的矛盾。潮汕平原是小地方,人越來越多,地越來越少,普通老百姓基本沒有地,只剩下一條路即下南洋。在家的人,等着收僑批也幾乎是唯一可幹的事情。

不輕易做「查無此人」結論

「批業在外洋,採代收方法或專僱夥伴,一一登門收寄,抵國內後,又用熟習可靠批腳(批局僱用傳送錢與信的專差),逐戶按址送交,即收取回批寄返外洋,仍一一登門交還,減少華僑為寄款而虛耗工作時間。」《潮州志》對僑批局有一段概括記載。

在小說裏,陳繼明筆下的批局把每一封批信視作和性命同等重要的東西,對所有的沉批死批必須窮盡一切辦法加以尋訪,不輕易做出「查無此人」的結論:「抽屜裏只要還躺着一兩封沉批死批,這家批局就是有污點的,污點不在別處,在批腳們的心上。」「一封沉批死批的存在,往往會讓一個老年批腳死不瞑目。」

因為很多普通人不識字,平安批和回批都要找寫批人代書。寫批人也同樣嚴把「誠信觀」。陳繼明對大公報記者介紹,一位叫洪銘通的寫批人,代寫回批一直堅持「四不寫」:收銀數條不清者不寫;誇大兒孫不肖引以同情而求多寄錢者不寫;傷天害理唆間人家孬話者不寫;有辱國格,裝窮叫苦者不寫。

近一個半世紀中,僑批業始終將誠信作為立業之本。由此,在潮汕,神仙和批腳都是沒人敢輕慢的,敬神的錢物、廟裏的供品、批腳身上的銀両,連最沒德行的盜匪都不生妄想。偶有所犯,一旦被抓住,量刑極重,輕則坐牢,重則掉腦袋,就算輕饒,也會被唾沫星子淹死。

冒險開闢「東興匯路」

位於廣東汕頭小公園開埠區的汕頭僑批文物館,藏有約十二萬封僑批,其中一枚由周恩來、葉劍英、潘漢年、廖承志聯名寫就的回批格外珍貴。汕頭市僑批文物館館長林慶熙曾介紹,在抗日戰爭期間,潮籍旅泰青年僑領蘇君謙等三人捐資二百元國幣,支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周恩來寫回批讚賞「殊堪欽敬」。

一九三九年日軍攻佔汕頭後,整個南洋和國內的批局體系陷入癱瘓。因日軍封鎖,原有遞送僑批的匯路中斷,逾百萬依靠僑批生活的婦孺陷入困境,抗戰物資亦一時短缺。潮汕的僑批業者冒生命危險開闢出新的僑批秘密通道,即「東興匯路」。這條匯路由越南芒街過境到廣西東興,再輾轉數千里到達廣東揭陽,最後發至潮汕各地。路途艱險,一趟往往要兩三個月才能走完。

陳繼明在小說裏細緻還原了僑批在抗戰時期對內地的馳助。他指出,愛家與愛國是他創作《平安批》的重要觀察對象。一個是看得見的主題,一個是潛在的主題,希望能在有限篇幅內將精神觸鬚盡量伸遠。 

僑批往來以香港為中轉站

「有相當多的人誤以為香港即汕頭,至少,潮濕和悶熱的感覺像汕頭,濕熱的空氣裏有熟悉的味道……」《平安批》中多次提及到香港。陳繼明對大公報記者介紹,香港之於潮汕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潮汕人下南洋的船都會經停香港,僑批往來是以香港為中轉站的,香港也曾有很多批局。

港幣是僑批的硬通貨,各國的錢先要到香港兌換成港幣,再轉遞給僑眷。港幣在潮汕的流通,日常又普遍。以前的海外潮州人,回潮汕地區探親,稱為回唐山。陳繼明說:「從南洋回來的人,看到香港就等於回家了。香港在南洋華僑眼裏,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

在小說裏,陳繼明正是這樣表達的。抗戰結束後,由曼谷開回潮汕的第一趟船,即將靠岸香港的時候,一個老者投海自盡,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那是一個死於鄉愁的極端例子。

陳繼明還對大公報記者表示,與經濟相比,現在粵港澳三地的文化產出和其經濟實力還不匹配。大灣區戰略的提出非常及時而必要。粵港澳應該加強合作,統一規劃,把文化文學藝術事業也放在一個更高的位置來謀劃。目前,廣東文學館已經在建設中,選址在黃金地段,建築規模和檔次具有國際水平,「可以想像,未來幾年,大灣區的文化事業將會有一個歷史性飛躍」。

「驢生拚死」深入潮汕人骨髓

《平安批》中鄭夢梅、陳光遠、宋萬昌等角色,都有着不怕吃苦、誠實信用、低調謙卑、驢生拚死的鮮明性格。如何關注到「驢生拚死」這個詞?陳繼明對大公報記者指出,這是潮汕地區口頭禪,人人都說,他很早就知道這個詞,也很早就意識到它一定有漫長的生長史,它是潮汕人發明的,其實代表了整個中國人的文化性格。

陳繼明在珠海時就發現,潮汕商人的基本性格顯而易見,他們通常都是幾個親兄弟共同管理公司,兄弟之間長幼有序。一人出來,一家人都跟着出來,親戚們也跟着出來。老闆對這些人的安排,一般都會十分周到,禮敬有加。二○一九年到汕頭掛職一年之後,他更是看到了很多生動實例。

「比如,周末早晨街邊的很多小商舖都是小孩在守店,長輩在這一天則故意睡懶覺,孩子們算賬都很利索,也很準確,不欺不詐。潮汕的街道上,做小生意的人特別多,小生意小到什麼程度?一筐辣椒苗茄子苗西紅柿苗,要價很低,幾分錢幾毛錢。半天下來,才能賺幾塊錢,賣主也不臉紅不害臊。」在陳繼明看來,不嫌生意小,勤勤勉勉,驢生拚死,誠實守信,低調謙卑,在潮汕早就深入骨髓,像空氣一樣普遍,永遠如此。

「僑史敦煌」

記者從頭至尾細數《平安批》,全書正文中有十五篇左右長短不一的來批和回批,附錄部分還另用二十一封書信單獨勾畫出一個獨立的故事。陳繼明告訴大公報記者,寫作之初就預測頻繁出現的書信將是全書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他盡量把休息後最專注的時間來處理最複雜寫作。小說的附錄家書部分是他個人最喜歡的內容,依芸、依芸的父親、依芸的丈夫三個人物的性格、內心和難言之隱,都在不經意中躍然紙上。

《平安批》裏提到很多潮汕地區的諺語、治家格言,有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般從容鎮定的行文。陳繼明透露:「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我很早就看過,但這次寫作的時候,並沒有想起過他們。我和我父親也有長達十幾年的通信史。我父親是鄉村知識分子,他也很喜歡曾國藩家書。我想,我父親給我寫信時,有可能有意無意模仿了曾國藩。」

陳繼明指出,歷代流傳下來的家書很多,相當一部分中華文明可能是靠家書傳承下來的,尤其是其中涉及做人、治家、孝悌的部分,家書對塑造中國人的文化性格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寫這些信的時候,我沒有模仿曾氏家書,但認認真真地模仿了潮汕家書。潮汕家書的民間性更強,涉及的內容更廣泛,是非常有意思的文本,的確稱得上『世界記憶遺產』。」

作為原生態「草根」檔案文獻,僑批具有「僑史敦煌」的意義。二○○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在香港知名人士莊世平、饒宗頤教授倡導下,汕頭僑批文物館落成揭幕,這是中國首家僑批文物館。陳繼明對大公報表示,僑批作為世界記憶遺產,目前受重視的程度其實還不夠。僑批是潮汕的,更是中國的,它的價值和意義還需要進一步宣傳和倡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