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世界上第一張照片長這個模樣

「建造幻像」人文城市主題攝影展現場(記者 李兵 攝)
策展人胡若灝接受採訪(記者 李兵 攝)
作品《勒古拉斯的窗外風景》(記者 李兵 翻拍)
作品《波士頓,在鷹與大雁視角下》(記者 李兵 翻拍)
作品《貝魯特作為項目》之《在白天生活》(記者 李兵 翻拍)
作品《被刪除的城市》局部(記者 李兵 翻拍)

(大公文匯網 記者 李兵)斑駁的牆壁,黑漆漆的庭院,屋頂上覆蓋着一層厚厚的積雪……這一張黑白相間的老照片,看上去沒什麼特別之處。可是,這幅名為《勒古拉斯的窗外風景》的攝影作品,卻是被公認的世界上的第一幅攝影作品。12月4日,在成都當代影像館「建造幻像」人文城市主題攝影展上,《勒古拉斯的窗外風景》好像一位時光老人,講述着攝影技術的起源以及與城市發展的聯繫。

《勒古拉斯的窗外風景》的主人名叫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是一位法國發明家。1826年,他在其住所用相機和日光蝕刻法,對着窗外鄰居的屋頂,經8小時曝光後拍攝了窗戶外的庭院和外屋。至此,世界上第一張照片誕生,距今近兩百年歷史。

展覽現場,不僅有世界上第一張照片,還有世界上第一張航拍影像,以及一百年前的城市影像和不同視覺下的巴黎、布魯塞爾、伊斯坦布爾……15位來自不同國度的藝術家,用攝影作品展示了城市多元的一面。

影像勾勒城市兩世紀曆程

「在不到兩個世紀的時間裏,城市已從『特殊』之處變成全球社會生活最主要的場景。」墨爾本大學教授斯科特·麥誇爾曾這樣說。18世紀末,人類開啟城市主義的快速進程,達到了過去無法想像的尺度與規模。

《勒古拉斯的窗外風景》作為檔案被放置在展廳起始和結束都必將經過的位置,旁邊則是法國與黎巴嫩籍的攝影師納迪姆·阿斯法(Nadim Asfar)的作品《貝魯特作為項目》。在阿斯法的鏡頭下,窗外的瀝青路、破敗的房屋和屋內牆壁、地板、橫樑透露出心中的焦躁。因為,在2006年的那場戰爭中,阿斯法所在的公寓危在旦夕,隨時有可能被轟炸摧毀,似乎只有舉起攝影機,才能暫時存留住寓所與風景。

1860年,美國攝影師詹姆斯·華萊士·布萊克(James Wallace Balck)乘坐熱氣球拍攝了名為《波士頓,在鷹與大雁視角下》,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現存的第一張航拍影像。來自墨西哥當代攝影師帕布羅·洛佩茲·魯茲(Pablo Lopez Luz)的《大地景象》,呈現出墨西哥城人口過剩和城市整體規劃的缺失,表達出了人們對城市失序擴張的疑問。

伴隨急促的音樂,鏡頭旋轉切換,特寫、俯視掃射城中村的街道;高樓的包圍之中,是村裏的祠堂,和西關大屋廊屋瓦檐圍成的天井;與破敗房屋形成鮮明對照的,則是掛滿潮流衣服和髮飾的攤位……由內地藝術家歐寧和曹斐的實驗紀錄片《三元裏》,串聯起三元裏反殖民歷史、現代化與嶺南宗族文化間的衝突、晦澀不明的城市發展方向等線索。這部片子在城市舊日痕迹快速被抹去的時刻,通過出人意料的剪輯方式同時「保存」了廣州這座城市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從早期攝影者對城市的採樣式記錄,到查爾斯·馬維爾在奧斯曼時期拍攝的巴黎城市改造檔案……在「歷史軸」部分,不同來源的公共領域檔案資料勾勒出了一條關於影像技術伴隨城市發展的脈絡。

影像摺疊城市「建造幻像」

當代影像作品則以和歷史檔案並置的方式出現,向觀眾展現城市影像廣闊的可能性,得以更整體地去了解城市與影像之間生動的關係。

2007年5月29日,世界上第一個街景服務誕生了,城市影像記錄的範圍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坐在家中,人們可以漫遊遠在千裏之外的某座城市,全景式考察某座標誌性建築的外觀,或放大以辨識某個餐廳的招牌文字。荷蘭當代藝術家理乍得·維根的作品《被刪除的城市》則提供了關於城市影像數字檔案如何被利用的另一種想像——人們不經意間就會拋棄一個虛擬世界,而選擇另一個虛擬空間。1994年,維根創立GeoCities網絡平台,用戶可以輕鬆創建自己的主頁,雅虎收購後被關閉與刪除,《被刪除的城市》顯示了這座虛擬城市的最後一刻。

在城市影像中,還滲透着對城市過去和未來的想像。在上世紀80年代,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便創建了第一個關於城市建築物的三維模型。目前,它有兩個視覺質量較高的實景網絡城市模型,分別基於2015年和2017年的航拍照片。通過這些模型,人們能夠回到2015年的夏天,可找到自己原來的家;人們可以回到2017年夏天,在赫爾辛基體驗潮流音樂節,在科基亞薩利動物園看大型貓科動物,走過卡拉薩塔瑪的祖父之橋。

「一條踏着虛實交際邊界的步徑,沿途是本應永遠無法相遇的人與人、社區與社區,城市不斷摺疊成為包含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抽象藍圖。」策展人胡若灝說,城市的歷史檔案和來自15個當代藝術家或藝術家組合的影像交織在一起,形成了關於「建造幻像」一條踏着虛實交際邊界步徑的二元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