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港生普通話水平更好融入國家大局

羅湖港人子弟學校採用「兩文三語」教學,集兩地優勢課程。(受訪者供圖)

文/丁江浩 

今年11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意見》)。《意見》明確提出要支持和服務港澳地區開展普通話教育,提高港澳地區普通話應用水平。

自香港回歸以來,雖然特區政府不斷推動「兩文三語」,學校推廣普通話不遺餘力,但經過20多年,普通話在香港的地位和普遍性遠遠不及其他應用語言。隨着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市民,尤其是教師及莘莘學子,有必要進一步提升普通話水平,而教育局應將普通話教育適度融入考評體系,並加強粵港合作推進普通話教學。

《意見》又提出,在語言文字政策方面,要提高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圍繞國家需求,探索創新服務國家戰略的語言文字政策和舉措。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自由貿易試驗區、「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的語言服務。筆者認為《意見》實際就是希望粵港澳三地進一步做好語言政策規劃,加強語言與國家認同,讓粵港澳提升語言能力、尤其是提高普通話水平,以更好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推進「一國兩制」事業發展。

首先,提高普通話水平有利於香港站在國家層面推動協同發展。香港想要真正發揮「一國兩制」獨特優勢,貢獻國家所需,就需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樣才能與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例如,今年3月公布的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的服務中心,明顯地香港作為解決法律紛爭的服務中心,必須面向內地,以服務內地商業機構為主,再輻射至其他亞太地區,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才具備良好的普通話能力必不可少。另外,綱要提出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便利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就學、就業和創業,打造粵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如果香港青少年在普通話語言能力方面力有不逮,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其次,香港在協助國家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中國上有一定角色。過去香港擔當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一定程度是香港位處亞洲中心要衝,可擔當聯繫不同城市和國家的重要角色,成為各地文化相融,互相影響,以至再演化的大熔爐。推動香港與內地及海外的文化交流,透過文化活動,除加強香港全體市民對國家的凝聚力之餘,亦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軟實力。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必須爭取在國際有更多的話語權。香港在普通話方面展示一定能力,才可充分發揮好利用好「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協助國家提升文化話語權和影響力。

香港要做好以上兩個重要的角色,既要提升整體的國家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例如普通話水平和多使用簡體字,同時也要繼續發揮好粵語在地域文化傳承和感情維繫中的作用。特區政府以至教育局應將普通話能力作為政策適度融入考評體系,例如公務員、教師入職考核,同時使小學、初高中的普通話教育能夠連貫銜接及提高認受性,以此來增強教與學的動力。

(作者為民建聯培訓委員會副主席 教聯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