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M+博物館公眾開放首日 觀眾感嘆:目不暇給

「物件·空間·互動」展覽探討過去70年的國際設計與建築以及作品與我們今天生活的關聯。

(香港文匯報 記者 黃依江)今日(12日)是M+博物館向公眾開放的首日,觀眾最早可於10點入場,出示預約二維碼以及掃描「安心出行」入場參觀。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入場時觀察到,儘管現場觀眾眾多,但秩序井然,即便是無預約的觀眾,亦不需排隊很久便可入場。

公眾開放首日儘管人很多,但入場秩序井然。
「個體·源流·表現」展覽。

博物館的開幕展由六個專題展覽構成,分別是位於地下大堂展廳的「香港:此地彼方」、位於二樓希克展廳的「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以及分別位於二樓東、南、西以及合院展廳的「物件·空間·互動」、「個體·源流·表現」、「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和「博物館之夢」。入館後如需參觀不同展廳,仍須排隊進入。據記者觀察,隨人流增多,每個展廳等候入場的時間大約需要10-20分鐘不等。專門用於展出大型裝置藝術的「潛空間」則位於地下,正展出藝術家陳箴和傅丹的作品,參觀無需排隊。

「香港:此地彼方」展廳喚起本地公眾的共同回憶。
「香港:此地彼方」展廳內有大量與本地歷史相關的展品。

「香港:此地彼方」以「此地」「身份認同」「地方」「彼方」四章展現了香港這座城市的演變以及自1960年代至今的獨特視覺文化,因為大量展品與香港人的記憶息息相關,吸引了很多本地市民一家老小駐足觀看。相較於其他展廳,這一空間喚起港人的共同回憶和共鳴,令觀眾覺得非常有趣。

希克展廳回顧了中國當代藝術1970年代至2000年年代的發展。

另一比較受歡迎的地點則是按時序回顧了1970年代至200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希克展廳。跨越年代、錯綜複雜的展品令觀眾感到需要引導,現場一位觀眾鄭女士告訴記者,她覺得展廳內的展品介紹太過簡單,有的只得一個展品名和作者名,令對歷史不是很了解的人感到困惑和陌生。「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內以十萬計泥塑雕像作品組成的大型裝置作品也吸引了很多觀眾。另外,幾乎每個展廳都設一個互動展區,或令觀眾留下自己對展覽的感想,或鼓勵孩童進行創作。

「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是由十萬泥塑雕像作品組成的大型裝置作品。
「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參觀人數較多,等候需時。

現場不少觀眾告訴記者,M+博物館比自己想像中大很多,藏品多不勝數,令人目不暇給。如認真欣賞,預計一天的時間都可能不夠,一些觀眾今日只準備大致瀏覽,留待以後再重訪細緻參觀。

公眾可以在展廳最後留下自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