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保育的同時要維持古迹的生命力

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介紹藍屋建築群活化項目——「We嘩藍屋」(視頻截圖)

(大公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香港已有129項文化遺產被列為法定古迹,其中近半數為私人擁有。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以下簡稱古咨會)主席蘇彰德28日在線參加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對話會時表示,在尊重私人產業和平衡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政策下,越來越多的私人業主與政府商議,保育老建築,以實現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他認為,成功的文化遺產保育不僅是保留建築物本身,更要延續建築物的用途,維持古迹的生命力,吸引市民、遊客前往參觀。

蘇彰德表示,除了利用法律外,香港還有行政措施保護歷史建築,其中最重要的是歷史建築行政評級制度,用於評估建築的文化價值和保育需要,但不影響建築物的產權、管理權、使用權和發展權。古咨會目前已完成約1500幢建築的評級,其中80%左右為私人擁有,半數在人口密集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古咨會每年向古物事務監督推薦適合宣布為法定古迹的項目,依法永久保護它們。

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28日在線參加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對話會(視頻截圖)

蘇彰德還在會上分享了香港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及可持續發展的成功案例。他特別提到2017年被古咨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的舊皇都戲院。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和古咨會得知新世界公司取得該戲院的大部分產權後,主動與其聯絡,得到了新世界的積極配合,一同商討保育與發展並行的方案。目前,舊皇都戲院的保育剛起步,由業主主導,反映了地產界、商界和私人業主對文物遺產保育的關注。

蘇彰德還介紹了香港著名古建築——雷生春,這個一級歷史建築由雷氏家族無償捐贈給特區政府,開創了香港私人捐贈歷史建築的先河。後經浸會大學活化成為中醫藥保健中心,提供保健服務和義診。

「在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中,一定要提的是位於香港灣仔區的藍屋建築群——『We嘩藍屋』。」蘇彰德表示,該建築群以「留屋留人」方式活化,在過去4年吸引了超21萬人前往參觀。2017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最高級別的卓越獎項,成為首個香港得主。他還分享了保育中環項目中的大館項目,這個香港最大型的古迹活化項目集古迹、當代藝術和休閒於一體。開幕三年多來,已吸引超過800萬訪客。

蘇彰德認為,成功的文化遺產保育不僅是保留建築物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延續建築物的用途。「無論是新的用途,還是原來的用途,目的都是要令古迹可以持續的發展下去,維持其生命力,吸引市民、遊客前往參觀。」他說。

據悉,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對話會由國家文物局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27-28日在線舉行。會上,中國、亞美尼亞、柬埔寨等亞洲10國共同發起成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中國設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並啟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青年大使」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