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布綉出非遺花 傳承人張小紅:願攜夏布綉走向世界

夏布綉《麗人行》細節 朱燁攝

(大公文匯網記者 朱燁 報道)記者走進中國第一家夏布綉博物館,迎面而來的是一幅大型夏布綉雙面屏風《麗人行》,這幅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的作品,人物表情生動活潑,髮絲衣褶清晰可見,明麗的綉線鋪在古朴的麻布底上,彷彿傳世古畫般高雅脫俗。此博物館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夏布綉代表性傳承人張小紅於2014年創立,館藏總量達12000件,其最早的藏品為商周時期的骨針以及明末清初時期的民間麻布刺繡枕頂等。

26歲的綉娘正在綉制夏布綉作品 朱燁攝

張小紅的身上既有對夏布繡的熱愛,也有一份責任感和榮譽感。她對大文記者稱,籌辦此博物館時,因為資金缺乏,她賣掉了家裏的兩套房子,也因此跟丈夫「鬧得很不愉快」,接着又貸款300多萬人民幣,總算湊夠了開博物館的錢。記者看到,目前夏布綉博物館設有3區2所,分別為:夏布綉藝術精品區、歷代民間夏布綉品及刺繡工具展區、女紅還原區,夏布綉藝術研究所、夏布綉傳習所( 活態傳承)。

年輕時的張小紅就已經深深愛上刺繡了,不論是編鞋子、繡衣服,她對這些女工活和色彩搭配都格外有悟性。她對大文記者表示,希望能將夏布綉發揚光大成中國的第五大綉種,為此,她也常常自掏腰包送自己的徒弟們去中央美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清華大學等地進修。「希望能提高她們的審美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目前,張小紅共計免費培養技藝學徒一萬餘人次,並主動接納失地女工、下崗女工、待業青年、殘疾人士學習夏布綉技藝。其工作室現在擁有團隊成員60餘人,包括國家級、省市級傳承人和刺繡藝術大師、工藝美術大師5名。

張小紅向記者講解夏布綉《麗人行》 朱燁攝

記者看到,博物館的二層主要收藏的都是張小紅早年借錢買來的歷朝歷代民間刺繡文物,如:肚兜、口圍、褲腳邊、帽子、袋類、掛件、鞋、衣服、雲肩、枕頂、桌簾、帳簾、百花帳、萬民傘等。藏品形制多樣,色彩豐富,紋樣題材以動物、花卉為主,取其富貴、吉祥、長壽、平安等祝福之意。比如在還原區,張小紅向記者介紹,古時候的女子比較內斂,喜歡將心意綉制出來,比如婚帳中的「金榜題名日、洞房花燭夜」掛件,比如百子成龍圖案的被面等。這些刺繡文物所具有的文化內涵,為刺繡藝術研究和人類學研究等提供了大量可考證資料。

據悉,與中國「四大名綉」不同的是,夏布系薴麻纖維純手工紡織的平紋布,夏布綉以夏布為綉地進行創作,俗稱「麻布刺繡」,流傳至今已有千年。前人常說「麻布繡花,底子太差」,張小紅卻從麻布的自然肌理和古朴光澤中看到類似宣紙的效果。

夏布綉博物館中的百花帳等藏品 朱燁攝

「以麻為紙,以針作筆,以線代墨。」張小紅不僅改良了夏布的品質,還創新出6種針法,因材施藝,將民間麻布綉升華為夏布藝術刺繡,大大提高了刺繡作品的藝術審美價值。其綉品古拙典雅,質朴渾厚、針法多變、若隱若現,融合夏布的自然肌理及水墨丹青的繪畫神韻。夏布綉作品色澤古朴,典雅深沉,綉地的特性和夏布綉特有的刺繡工藝及靈活多變的針法,組成了夏布綉獨有的語言體系,體現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形成了其綉地粗獷、地域鮮明、拙中寓秀的獨特個性和藝術風格。

博物館的鎮館作品——夏布綉《清明上河圖》全捲,這是張小紅帶着5名綉娘,耗時1年半完成的,並獲得了「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此外,夏布雙面綉《麗人行》以及《富春山居圖》先後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並有18幅作品被多家國家級、省級博物館珍藏。 夏布綉被中國刺繡專委會認定為全國28綉種之一。

2018年,由3位綉娘耗時6個月創作的一幅馬克思肖像,被馬克思故鄉——德國特裏爾市博物館永久收藏。這對夏布綉而言,是走出國門非常驕傲的一刻。遠看如中國水墨山水畫,近看才能分辨麻布肌理和刺繡針腳,這種似畫非畫、似綉非繡的作品,受到了外國人的一致好評。這也激勵了張小紅,她決心將夏布綉繼續發揚光大,帶出國門,讓世界了解中國非遺文化魅力。

「守護和傳承夏布綉這項古老技藝是我的使命,江西的藝術刺繡起步較晚,更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張小紅表示,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一起為夏布繡的發展而努力。